我們再來看看《最弱環節》。
在2000年以後,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一個很普遍的情況,就是在很多地方,凡是有兩個以上的電視台、電視網互相激烈競爭的,都會出現一個台在播本地版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另外一個台就在播本地版的《最弱環節》的現象。比如說香港在2001年的時候,無線在播《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亞視就在播《一筆OUT消》,其實那個節目就是香港版的《最弱環節》,所以這兩個節目就形成共生的這麼一個局麵。
《最弱環節》最初也是由英國人創造的,它從外部形態來看,是一個在演播室進行的半個小時就能結束的節目。本身它是一個傳統古典的遊戲節目,但是它又和一般的傳統遊戲節目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它把社會人際關係模擬到智力競賽當中了。通過對製度的安排,也就是對規則的安排,使得這些過去隻是單一答題的參賽選手有了區別。
(有看過《一筆OUT消》或者《智者為王》的嗎?)
《智者為王》是中國內地版的節目,一般是八個或者六個選手參加。一個節目如果有多個人參加的話,一般是采取爭先賽的方式。什麼叫爭先賽?就是跟田徑比賽一樣,看誰跑得最快。誰答題最多,誰得分最多,誰就獲得勝利。像美國著名的辛迪加節目《幸運之輪》就是這樣,三個人,誰分最高誰就是勝利者。但是在這個《最弱環節》裏麵呢,它把參賽的這八個人組成一個團隊,就是雖然是一夥人,但是是一隊人。它是采取累計積分製,主持人用半分鍾或者一分鍾進行一輪的問答,問題不是很難,但是速度非常快,然後回答者如果答對了,第一個掙一百塊,第二個答對了掙兩百塊,第三個四百塊……就這麼累計下去。如果某個人答錯了,前麵累計的錢就沒了。但是有一個補救辦法,就是如果你對自己沒信心,你可以在沒問問題的時候說一聲“存錢”,那前麵的錢就存起來了,但是你又要從一百塊錢開始。
大家就可以明白,這樣的方式給了每個人一個選擇的餘地,但是又是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你特別有信心,可以一直這麼摞著答,從理論上來說,一個隊如果一直累計答對的話呢,一場可以累計一百多萬,但是實際上誰都沒有拿到過那麼多錢。因為有的人比較小心,每次都存錢,存了錢就永遠歸你了,但是你的起點總是一百,就很低,沒有漲的餘地。
每答完一輪,主持人都會對選手進行一番評價,通常都是罵得狗血噴頭,說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他會說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好,其實就是在挑撥離間。有的人其實答得挺好的,他嫌人家存錢太多,有的人存錢不多他又嫌人家存錢太少,反正各種各樣的理由,最後由選手內部淘汰。
注意,這個內部淘汰製可能不是《最弱環節》發明的,但卻是它最早使用的。內部淘汰製後來成為所有真人秀節目一個非常重要的機製,而這種東西恰好是造成一組人員內部鉤心鬥角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機製。內部淘汰製非常簡單,就是你覺得誰是最弱環節你就寫誰,得相對多數票的人被淘汰出局。寫完題板之後每個人都要發表一個簡短的評述,就是我為什麼寫他。它這個節目的機製是一隊人一起掙錢,但是隻有一個人能拿錢,所以注定這個隊不可能是團結的。在這個過程中呢,每個人不能太弱,因為太弱了人家就把你淘汰掉,你把別人掙的錢弄沒了,不能體現你的價值。你也不能太強,因為太強了可能到最後給想要取勝的人造成某種威脅。所以往往是特別弱和特別強的人都容易在早期就被淘汰掉,那些中庸的笨蛋就留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