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廣電行業數字化發展博弈(1 / 1)

昨天我還聽到一個消息,廣電總局準備搞扁平化管理,要把全國的電視欄目給管起來。全國的電視台有幾千個,頻道在6000個以上,一個頻道至少有10個欄目,全國至少是6萬個欄目。這根本沒有辦法扁平化管理,吃力不討好。廣電總局還是應該以宏觀管理、間接管理為主。

我認為,我們全行業缺乏一個戰略的切入口,或者說一個整體的競爭戰略。廣電總局不知道應該怎麼跟電信行業競爭,以為找到了一個缺口,就是數字化與技術更新——這是一個誤區。因為技術更新需要成本,需要經濟實力作鋪墊,不管國家有關部門動機有多好,如果不直接付錢給企業就等於是白說。所以,廣電總局把技術數字化作為戰略的突破口,在本質上是一個誤區。即便是成功了,也未必就抓到了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我看來,廣電係統即使是數字化了,也難以和電信部門的網絡抗衡。電信的光纖網絡比我們約長出十倍,我們是3~10萬,人家是30~40萬。所以你要跟人家比網絡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如此競爭的選擇是不明智的。那麼,我們的長處在哪裏呢?是內容產業、內容製造業。我們不怕網絡被電信部門拿去,我個人認為賣給電信是最好的。如果不賣,早晚會成為一個廢網。大家想一想,這是一個悖論:假如廣電網不進行數字化,那就意味著我們守著一張模擬網絡,這顯然是要被數字時代淘汰的;但是,我們投入巨資進行數字化改造後,如果不和電信互聯網結合在一起,我們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數字孤島,那麼我們所能開展的業務仍然是有限的。這張網絡如果不跟互聯網連接,很多業務也無法開展,就像一個湖泊不能融入大海和江河,這等於拱手把互聯網讓給電信部門。如果我們的網絡數字化以後再去和互聯網合並或者賣給它,那就等於又做了一個賠本買賣。我們花了錢以後還得合並,那還不如在模擬時代就賣給它,沒準賣得越早還越有價值。現在我懷疑電信係統都不願意買了,至少價格不會那麼高了。因為,電信網的寬帶技術、流媒體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它可以不要你的廣電網,自己就可以走視頻發展路線了。現在包括幾大門戶網站都已開通視頻,甚至穀歌、百度也在躍躍欲試,不但進行文本的傳輸、鏈接,而且進入視頻領域,就等於在開展和廣播電視一樣的音視頻業務——這顯然是釜底抽薪。所以,廣電網數字化,結局是“小河歸入大河”;不數字化,就被社會拋棄,陷入兩難。

在我看來,如果廣電網數字化了,隻會強化我們的孤立性,因為我們投入了巨資就不想再與電信合並。所以,數字化使廣電和互聯網這張大網距離更遠了!在客觀和主觀上都不想進行網絡合並,為了保護廣電的這張網絡,以意識形態或者文化安全目的作為政治宣傳、維護媒體行業特殊性的借口——這個借口好像是保護我們的一道牆,最後反過來也成為束縛我們的一道牆,這也如同禪宗所說的有時候“牆既是門”,有時候“門也是牆”,關鍵在於如何對待。所以,廣電行業的三道“保護堤”:行業保護、行政保護、政策保護(也就是意識形態保護),這麼幾道牆,最後是保護了我們,但也有可能會葬送我們的前途。因為保護的同時也削弱了發展的活力、減少了發展的空間。整個廣電行業不知道怎麼跟電信競爭,數字化也不是,不數字化也不是,現在電信部門已經不靠我們了,所以找人家合作,人家已經不像原來那麼有熱情了。過去的一年,僅在北京就有180家寬頻網站建立,這是很厲害的,因為一個寬頻網站就相當於一個小的電視台,一個小的節目物流傳輸中心。在中國也完全可以移植美國YouTube類的寬頻網站,每天有一億用戶在點擊使用,已經超過了所有美國有線網的8千萬左右的用戶了。現在,美國四大廣播網的受眾規模更小,大約是20%~30%,可以想象電視的未來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