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國乒壇的“決策層”正在爭論要不要放棄我國直拍快攻的傳統技術。看來,莊則棟的話,也許有一定參考價值。中國是“乒乓大國”,還是以提倡“百花齊放”,實行多種技術的組合為好。
“讓球”加劇了內部矛盾
與中國乒乓球隊大滑坡有著密切關係的,還有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讓球。
讓球,在中國乒乓球隊本是絕對保密的。
這一“機密”的泄露,是在1987年的第39屆世乒賽上。
在中國乒乓球隊裏,盡管世界冠軍多達幾十位,而何智麗卻是內中一位特殊的冠軍。她的勇氣是雙倍的,不僅勇敢地擊敗了勁敵梁英子,而且勇敢地向所謂“讓球”傳統發起了挑戰。
正是因為何智麗冒天下之大不韙,反對讓球,惹出一場大風波——人稱“何智麗事件”,中國乒乓球隊的“秘密法寶”——“讓球”這才為世人所知。
讓球,曾被封為中國乒乓球隊的“光榮傳統”。
其實,讓球從根本上違反了奧林匹克精神——公平競爭。在上場之前,以組織、領導的名義,命令式地叫某運動員讓給另一個運動員,這哪裏還談得上“公平競爭”?!
在讓球“導演”下所進行的比賽,是虛假的比賽,是對神聖的體育競爭的褻瀆,是對成千上萬觀眾的欺騙。中國乒乓球隊的“讓球史”,是一部一向不願披露的“秘史”。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乒乓球隊領導心中也知道讓球違背體育公德,害怕輿論的譴責,所以千方百計“保密”、遮掩,甚至在發生“何智麗事件”之後還一度否認中國乒乓球隊有過讓球。
讓球這一“光榮傳統”,其實是“精神萬能”時代產兒,產生於60年代初。一旦把讓球說成“服從組織”、“集體主義”,一旦把不願讓球說成個人“爭名爭利”,在那種年代誰敢不從?
縱觀中國乒乓球隊的“讓球秘史”,讓球大體可分四種類型:
第一,“內部相讓”——在第26、27、28屆世乒賽,進入男子單打冠亞軍決賽的,都是莊則棟和李富榮。按照領導決定,李富榮讓於莊則棟。為什麼要李富榮讓球呢?為的是人為地製造莊則棟三次蟬聯男單世界冠軍——“三連冠”。據雲,這樣有利於“擴大影響”,給祖國帶來更大的榮譽。
其實,論實力,莊則棟並不定比李富榮差。倘若真打,莊則棟未必不能勝。可是,事先領導決定要李富榮讓球,莊則棟勝了,勝得不踏實——是李富榮讓的;李富榮輸了,輸得不服氣——是我讓給你的。
第二,“友好相讓”——並不等於為了友誼而讓球。拿冠軍做交易,這算是什麼樣的友誼?送了一個冠軍,就算友誼?那還要不要進行體育比賽?難道在比賽中贏了對方就是不要“友誼”?
第三,“有利於擊敗外國選手”——這是指進入半決賽時出現這樣的局麵:
1——A
1——B
冠軍——丨
丨——C
丨——D
其中A、C、D為中國選手,B為外國選手。倘若在C與D之中,C比D更能戰勝B,則D讓球,讓C出線。
在以上三種類型的讓球中,唯有這一類型還算有點“道理”——盡管讓球本身就是違背體育公德的。但是,在判定C、D兩者誰勝B更有把握時,人為估計其實是不易的。何智麗便是明顯的例子。據雲,當時中國隊領導的“理由”是管建華出線,有利於打掉B——梁英子。
然而,實踐卻證明,何智麗是梁英子的克星。倘若當時何智麗服從領導決定,讓管建華出線,反而很可能讓梁英子奪去冠軍!
第四,“順我者昌”——如果說前三種讓球還可以拿出來說說,那麼這第四種讓球類是上不了台麵的。第四種讓球是領導看中誰,喜歡誰就給誰讓球!
讓球,從60年代“發展”到80年代,已經在不斷地演變,從前三種類型演變為第四種類型。
讓球演變到這種地步,簡直如同自由市場上討價還價般!中國乒乓球隊這麵“體育紅旗”,當年的“活學活用”標兵,如今已經變成什麼樣子,令人吃驚!
“讓球”,已經成為中國乒乓球隊身上的一顆毒瘤。它的惡性發展,嚴重地損害了中國乒乓球隊的人際關係——領導與教練的關係、領導與運動員的關係、運動員與運動員的關係。
3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尤其是十年浩劫,使中國乒乓球隊人際關係緊張化。照理,運動員們年紀輕輕,何況又是從四麵八方而來,本來不會彼此產生隔閡。但是,運動員是由教練分管的,教練之間的陰影落到了運動員身上。
何時重振雄風?
在1989年5月,中國國際乒乓球公開錦標賽在上海體育館舉行。上海市民的冷漠,使中國乒乓球隊震驚!
遙想30年前,容國團捧回第一個世界冠軍獎杯,中國乒乓球隊來滬表演,成了上海人萬眾歡呼的英雄。如今,再也沒有拿出行軍床、通宵排隊買入場券那種熱烈場麵。偌大的上海體育館,可容納1.8萬名觀眾,可是觀眾竟比大餅上的芝麻還少!有時,甚至隻有一百來人坐在那裏,簡直“寥若晨星”!
上海曾是中國乒乓球隊的“半邊天”,號稱中國的“乒乓搖籃”。
在第28屆世乒賽上,中國男隊榮獲世界冠軍,五名主力之中三人來自上海,而女隊中四名主力來自上海。在曹燕華退役之後,何智麗退役之後,國家隊的上海運動員“絕跡”了。上海這“乒乓搖籃”不搖了!
60年代,上海僅黃浦區各處的乒乓房,就有50張乒乓台,無論是大人、小孩,花二角就可以打一小時。如今,隻剩一處十張乒乓台,而且不對外開放。處處可見的不過是個體戶出租的台球,處處可聞的是麻將牌聲……
上海是全國的縮影。中國的乒乓球運動,原本是一座數百萬、數千萬人參加的碩大無比的金字塔。如今,金字塔恢宏的底座不見了,作為塔尖的中國乒乓球隊怎麼不跌落?在漢字中,“尖”字那“小”是立在“大”的上麵。沒有波瀾壯闊的群眾性乒乓球運動,失去了“大”,“尖”子也不尖了!
中國乒乓球隊長期以來以60年代運動員徐寅生等為“家長”。他們固然曾為國家立下功勳,但是在領導體製、派係紛爭、領導作風方麵也存在著嚴重問題。“家長製”式的領導,使中國乒乓球隊失去凝聚力。有人便說:“進中國乒乓球隊之後,心中有說不出的壓抑!”
然而,長期以來的“紅旗”地位,使中國乒乓球隊“通天”,中國乒乓球隊有的領導碰不得,碰不倒。
兵敗漢城,曾使國家體委主任易人。多特蒙德之敗,卻未曾觸動中國乒乓球隊頭頭腦腦。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乒乓球隊這30年曆程,有過輝煌戰果,也有著問題成堆。是該認真進行一番反思了!
國際乒乓球運動史清楚表明,“國球”從來不是固定的,而是浮動的。乒乓球是匈牙利“國球”,然後成為日本的“國球”,然後才成為中國的“國球”。中國能把乒乓球這個“國球”保持多久,要看中國自身努力。
中國乒乓球運動需要振興——重振當年雄風。中國乒乓隊從第25屆至第40屆世乒賽,總共拿過58個世界冠軍。無奈,這一切都已經凝固;凝固了的才成為曆史。
中國乒乓球隊的未來,究竟如何?
還是講一點辯證法吧,誠如《老子》五十八章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