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麵對大批運動員出國工作,中國乒乓球協會規定,男的必須年滿28歲,女的年滿25歲,而且必須經中國乒乓球協會批準,方能出國工作或定居。
又據悉,在第40屆世乒賽結束後,中國乒乓球協會在多特蒙德城趁國際乒聯舉行大會時,通知各國乒乓球協會:
“今後中國將嚴禁運動員私自聯係出國打球或擔任教練員。任何國家或地區必須得到中國乒協批準後,方能向有關人員發出邀請。而以往大都是運動員私自聯係後出國的。”
外國是否理會中國乒乓球協會的通知,不得而知。因為外國乒乓球協會並不從屬於中國乒乓球協會的管轄,他們要“挖牆腳”恐怕仍照挖不誤!
極端是辯證法之敵。向來視辯證法為“光榮傳統”的中國乒乓球隊,常常受到辯證法的鞭笞!
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嗎?
“黔驢技窮”這寓言,是人們熟知的:黔之驢,不過大聲鳴叫或以蹄踢之,“技止此耳”,終於被老虎看透“技窮”而吃掉。
從1952年成立的中國乒乓球隊,經曆了崛起、奮進、全盛、下滑,進入了低穀。中國乒乓球隊如同成了“黔驢”。
1988年9月,在漢城舉行奧運會期間,中國乒乓球代表團秘書長李富榮已承認“中國隊技術落後”。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許紹發也承認,“中國傳統快攻法已經落後”。
許紹發講得更具體些:“在我國,1968年到1972年出生的運動員中,技術基本無突破,幾乎全部是江嘉良、陳龍燦的模式。橫拍的呢,也都是過去老一套的模式。”
乒乓球運動員的生涯在於不斷地推陳出新。技術上的陳舊是落後的象征,是失敗的緣由。
世界乒乓球運動是在除舊布新中前進:
20世紀初的主要技術是推擋;
30年代,歐洲的橫拍削球防守型打法,統治了世界乒壇;
50年代,隨著日本乒乓運動的崛起,海綿球拍的誕生,使日本的直拍全攻型淘汰了歐洲橫拍防守型打法,贏得了八次男單冠軍和七次女單冠軍;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乒乓球運動員發展了日本的直拍單打攻打法,創造了“速度快、站位近、變化多”直拍快攻打法……
中國乒乓球運動的最初的戰略設計師是傅其芳。他確立了“近台快攻、發球搶攻、前三板”為中國乒乓技術的基本特色,立足於“攻”和“快”。
日本及時注意到中國乒乓技術的新發展,暗中製訂了對策。在1961年的第26屆世乒賽上,日本第一次亮出了他們的“技術絕招”——“弧圈形上旋球”,亦即如今簡稱的“弧圈球”。
在第26屆世乒賽男子團體冠亞軍決賽進入第八盤,容國團對日本選手星野。進入第二局,容國團已經以20∶17領先。星野如果再失一球,就失去這一局。在這關鍵時刻,星野拿出“新式武器”,一連拉了五個弧圈球,使容國團連失五分反敗為勝!
就連“小老虎”莊則棟,當時也曾對記者說:
“木村用左手打‘弧圈形上旋球’轉得厲害,球古裏古怪的。我打他也不一定有把握。”
在26屆世乒賽結束之後,中國隊花大氣力研究日本隊的“絕招”,培養了一批陪練員,專門模仿日本選手的弧圈球,終於找到製服日本選手的新方法。
你有矛,我有盾;我有新矛,你有新盾。有了城牆就有雲梯,有了坦克就有反坦克炮,有了飛機就有高射炮,有了潛艇就有深水炸彈,有了導彈就有反導彈……事物就是在這樣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向前發展。
進入70年代,歐洲選手經過反思,吸取了日本的弧圈球和中國的近台快攻的優點,結合自身的特點,又創造出兩種新的打法:以瑞典本格森為代表的橫拍快攻結合弧圈球的打法,以匈牙利約尼爾為代表的大力前衝弧圈球。
中國隊曾在國際乒壇上領導技術“新潮流”,一年年花樣翻新。但是,中國隊的基調,仍是近台快攻。
一顆乒乓新星在中國閃現。他出生於中國廣西一位乒乓球運動業餘愛好者家中,父親期望兒子將來“每賽必克”,取名謝賽克。謝賽克加力推弧圈球,結合正手打弧圈球,為中國選手直拍快攻戰勝歐洲選手創造了新的戰術。謝賽克成為中國乒乓球隊男隊奪取第36屆、37屆、38屆團體冠軍的主力隊員。
此時,江蘇冒出了新手蔡振華,他以速度快、路線活的弧圈球,在全國比賽中以3∶0擊敗了當時中國乒壇最佳選手梁戈亮、郭躍華,成為一代新星……
中國隊在技術“創新”之中,也曾出現種種令人困惑的迷誤:
一度,中國隊隊員上場老是跺腳,跺得地板通通響。打乒乓幹嗎老跺腳呢?原來,據說這是“新技術”——借助於跺腳之聲迷惑對手,趁機發刁球,以求發球得分!
又一度,中國隊隊員在發球前,手中的球拍像裝了個電動機似的轉個不停,如同魔術似的。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球板一麵貼膠,一麵貼木板,用哪一麵發球,這球的力度全然不同。不斷地轉動球板,為的是不讓對手看清究竟用哪一麵發球。
中國隊的這些“新技術”,引起外國隊極大反感,以為在比賽中不應靠“小動作”取勝。國際乒聯一次次修改比賽規則,時而作出限製發球跺腳的決定,進而作出限製轉板的決定。顯然,作為一個“乒乓大國”,搞那些“小動作”,夠臉紅的。
中國隊對於“怪板”的研究,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所謂“怪板”就是在球拍上貼的那塊海綿膠皮上做“怪”文章。
最初的乒乓球板是光板。20世紀初,有人在光板上貼了帶顆粒的膠皮,使球拍增加了彈性。後來,人們又製成了海綿拍。1952年,日本運動員佐藤博治第一次使用帶海綿的板子,參加第19屆世乒賽,獲得男單冠軍。從此,海綿拍引起注意。
這樣,出現了各種海綿球拍。這些海綿球拍分四類:正貼(顆粒向外)海綿膠拍,反貼(顆粒向裏)海綿膠拍,正手反貼、反手正貼海綿膠拍,膠皮拍。
中國隊發動球拍廠、橡膠研究所在暗中研製“怪拍”,花樣繁多。
據知情友人說,膠有生膠、熟膠,有長膠粒、短膠粒、中長膠粒……
所謂膠粒,那膠粒長度比普通乒乓球拍膠粒長度要長一倍!
中國隊運動員學會了“變魔術”:上場時,使用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正反麵貼著不同性能的橡膠皮的“怪拍”!靠著“怪拍”的怪性能,發球時發出怪球,出奇製勝得分。
中國隊從第26屆世乒賽起,就已經開始玩弄這種“魔術”,人稱“魔拍”!
國際乒聯終於對“怪板”作出了有關規定。
中國隊的種種“小動作”,就連隊內的有識之士也看不慣,明確指出:“贏球要靠紮實的基本功,不能靠‘小動作’。‘小動作’會把運動員引向歧途!”可是,仍有些領導,籲請全國的球拍廠、器材廠搞“創造發明”!這種“怪板”,與其說是“創新”,毋寧說是倒退!
中國男隊在第40屆世乒賽上大敗之後,正在沈陽講學的莊則棟說了幾句話,倒有點“旁觀者清”的意味:
“60年代我們與日本隊抗衡時,徐寅生、張燮林和我三個人是三種打法,日本選手沒有一個人能同時戰勝我們三個人。現在瑞典的佩爾森在單打中連勝我們四名隊員,原因是我們打法單一,能贏我們一個就能贏一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