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方兄攪得人心亂。
這幾年,中國乒乓球隊的滑坡是從精神滑坡開始的……
令人吃驚的“乒乓出國潮”
出國潮,在中國洶湧澎湃。
比起去日本、澳大利亞打工的人們,比起考“托福”、“GRE”去美國掙博士帽的人們,乒乓球隊的教練和運動員們的出國掙錢要容易得多。
乒乓球已是中國的“國球”。中國成為世界乒壇的霸主,已經有30餘載。
乒乓技術是中國體育界的“高技術”。中國的拳擊教練以至中國的足球教練,外國人不會花重金聘請。可是中國的乒乓精英,外國人奉為神明!不用說中國乒乓球隊的老教練、世界冠軍早已被外國隊垂涎三尺,即便是省、市級的教練、尖子,也是國際市場上的“高檔貨”。
中國乒乓球隊馳騁世界。在中國乒乓球隊裏,到過幾十個國家的人,比比皆是。在一次次國際比賽中,每個人都結交了眾多的外國同行,每結識一個外國同行,便是多了一條出國之路。
出國的誘惑,更勝過獎金的刺激:在德國的乒乓球俱樂部,中國運動員陪練一小時,報酬便是250美元!換言之,陪練6小時,所得報酬便相當於得到世界冠軍後在國內所得的獎金!
在國外擔任教練,一年所得報酬,也勝過在國內工作幾十年的工資!
特別是對於教練,對於那些超齡的世界冠軍們,出國誘惑確實是太大了!
又要“回憶對比”:
當年容國團訪問蘇聯,看中一隻留聲機。那時,每人出國,組織上隻發給相當於20元人民幣的外彙。幾個人湊起來,才使容國團終於買回那隻留聲機!
訪問羅馬尼亞時,給教練的外彙稍多一點。一位教練用自己拿到的外彙,買了三隻手表送給三位運動員,剩下的餘款隻夠買一隻塑料桶!另一位教練買的是鋁鍋子和幾斤黃油!
這種“回憶對比”,如今當作笑話在哈哈聲中飛逝……
往昔,出國比賽,除了可憐兮兮的一點外彙零用錢之外,別無其他“經濟效益”。充其量隻是飽飽眼福,遊覽異國風光。中國乒乓球隊那時是“清水衙門”。
進入80年代以來,有人開始趁出國比賽,賺點“外快”了。最初的“外快”來自乒乓球板上的海綿膠皮。在國內不過一元多人民幣一塊的膠皮,帶到國外,賣給外國乒乓球隊,便可以得到四美元。於是,有人跟生產乒乓球板的工廠的關係,忽然“密切”起來。
於是,在乒乓球隊的出國行囊裏,塞滿海綿膠皮——仿佛那些乒乓球板不堪一擊,需要隨身帶著那麼多膠皮不斷“補充”!好在海綿膠皮跟乒乓球的“業務”有關,所以海關也未曾深究。
海綿膠皮可以帶來“外快”,漸漸地越帶越多。令人震驚是的,某省乒乓球隊在1986年出訪意大利,全隊13個人,帶13隻大皮箱、13隻紙箱、13隻旅行袋。經中國海關檢查,竟帶了五、六百隻海綿膠皮。此外,還帶了四千雙筷子、十幾斤香菇!這支乒乓球隊,簡直成了“跑單幫隊”!
當中國的“101毛發再生精”在國際上走俏,消息飛快傳進中國乒乓球隊。於是,出國的行囊中出現了“101毛發再生精”——盡管中國乒乓球隊中,運動員全是年輕人,無一禿頂;連教練之中也很少用得著“101毛發再生精”的。
“外快”終究有限。何況,世界冠軍、乒壇名將幹這類轉手倒賣的事,畢竟不光彩。於是,出國當教練,便是最體麵而又最穩當、收入最可觀的生財之道。
誠然,乒乓球已是中國的“國球”,中國隊幫助外國隊提高乒乓技藝,增進友誼,原本是情理之中。每年,中國乒乓球隊收到外國隊眾多的邀請信、聘任書。有計劃地公派一批作風正派、思想覺悟高、技藝優秀的教練出國,是中國乒乓球隊應當承擔的工作。
然而,畢竟“改革、開放”已經定為中國的國策。國門既開,乒乓界的出國潮也是順應時代的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何況再加上外國隊早已覬覦中國的乒乓球藝和乒乓人才,因此,通過各種途徑出國的中國乒乓人才越來越多。
大量乒乓人才外流,使外國隊熟知中國的乒乓技術奧秘。
據瑞典隊透露,他們在聯邦德國俱樂部裏練球,請中國的乒乓名將陪練,為的是熟悉中國人的打法……
麵對如此嚴峻的“出國潮”,中國乒乓球隊領導又氣又惱,把這作為“狼來了”的重要原因。
其實,這也得講點辯證法:外國隊在中國教練們的培養下,技術提高了,中國隊應當來個“水漲船高”,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拿出技術新招,才能克敵製勝。隻有這樣,方可使乒乓技術向前發展。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乒乓球界的出國潮,倒是在促進和提高世界乒乓球技術方麵,立下了曆史性的功勳。
最為“尖端”的事例,是中國運動員丁毅到奧地利,加入奧地利國籍,殺個“回馬槍”,把中國名將陳龍燦打了下去。在此之前,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出國,還隻是當教練,在“幕”後策劃而已,從未“赤膊上陣”。
“丁毅事件”在中國乒乓球隊引起不小的震動,議論紛紛。開會時,一位教練斥罵丁毅,說他“沒良心”,“中國人打中國人”,“背信棄義”。
然而,當場有人反問:“丁毅在國內本是三流水平。中國乒乓球隊的一流主力,為什麼不問問自己怎麼連丁毅都打不過?”
“出國潮”背後的黑幕
曾經有過這麼一個故事:
蘇聯體操明星拉蒂尼娜,技藝超群,如花似玉。不料,卻招來一位單相思者,遠途前來向她求愛。她早已有心上人,正準備結婚,見到這位求愛狂人,揶揄道:“你給我一百萬盧布,我就嫁給你!”
求愛者竟信以為真。殊不知此人頗有背景,費盡鑽營的本領,把審批運動員出國大權的職務弄到手。才幾年功夫,果真賺足一百萬盧布,擲在那位體操明星麵前,使體操明星莫名驚訝!
姑且不去考證這個故事的來曆,不過,掌握審批運動員出國的大權,確實很容易把權化為錢。當然,在中國體育界,要顯得含蓄一些,並不是直接把“盧布”塞了過來……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中國乒乓精英們紛紛外流,蝦有蝦路,蟹有蟹路,其中也有借助於“官路”——公派。
派誰呢?
照理,應該排排隊。根據工作的需要、工作的能力、工作的表現,對於派往國外的教練要有一個通盤的安排。
奇怪的是,有的人成了“駐外常委”,剛從這個國家執教回來,又給派到那個國家當教練。這些“駐外常委”,常常是跟領導有著密切私交的。有一位60年代的陪練員,專門模仿日本選手打法,經常陪一位主力隊員練球。後來,這位主力隊員當上領導,那位陪練員便一次又一次被派往國外當教練了。
一些與領導意見不合的教練,即便是勞苦功高而又經驗豐富,卻連一次出國任教的機會也挨不上。
有人悄然向一位一連幾次出國執教的教練請教內中的奧秘,此人一語道破“送重禮”!
送禮——出國——再送禮——再出國……使人記起那個發生在莫斯科的故事。反腐敗的警鍾該在中國體育界敲響了。
揭開以權謀私的黑幕之後,那種種權力與重禮的交易,將會來個大曝光。
畢竟不能一手遮天,已經有人寫信向上反映了……
除了公派之外,以種種途徑自己聯係出國執教的,也往往需要頭頭腦腦的同意。為了辦理出國手續,在幕後又是一筆筆悄悄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