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打掃得很幹淨。日軍的物資儲備出乎劉理中校的估計。這一次繳獲完全可以彌補這一戰的消耗量。還加上各型武器的繳獲。隻是繳獲的彈藥與獨立旅的武器並不通用。此次計劃將在日軍控製區內作戰,後勤補給將麵臨嚴峻的考驗,一點馬虎不得。必須迅速組建全日械連隊。這是計劃中本來就有的,必須迅速執行。此次繳獲中還有二十匹馱馬。這是很重要的。長途奔襲作戰,運動作戰,部隊的機動力是最重要的。這一點早已傳達給各部隊了。還繳獲了四輛汽車。汽車之類的裝備必須依托公路,否則毫無用處。燒了。
至於確認已陣亡的將士則不必收斂。在出擊的誓師大會上,旅長就宣布了這一條。鄭旅長麵無表情地說:中華大地,哪裏都是埋藏的土地。如果我戰死,也一樣。青山何處不能埋忠骨。
戰鬥結束後半小時,部隊按次序撤離了鎮兵山。
部隊向東的前進方向上有兩條河。一為桐河,一為無量河。夜間渡河是行軍的一大難點。最困難的是在橋上發生擁堵,最危險的可能發生踩斷橋的事故。為此在鎮兵橋之戰發生前,旅部就派出工兵連前出到桐河與無量河,對河上的橋梁進行偵察並加固。並將橋梁加固後的狀況向旅部作了彙報。
桐河郝村至南豐鎮之間,有三條橋,二條是木橋一條是石橋。其中一條木橋,隻是幾塊搭在石上的木板構成,隻能過少量輕裝部隊。而另外兩條則人與馱馬都可通過。石橋最遠,臨近南豐鎮。
無量河上有兩座石橋,一座靠近南豐鎮,一座靠近濤城鎮。木橋有一座。都可過騾馬。
旅部參謀處於是根據這些資料,將部隊行軍路線作了詳細的規定。暫105團一營從木橋過桐河。由營部負責橋頭的指揮。二營和團部旅部及後勤部隊由石橋過桐河。由旅部在橋頭指揮。過桐河後,一營繼續由南豐鎮東的木橋過無量河。二營和團部旅部及後勤部隊由南豐鎮石橋過無量河,但過河後,不得進南豐鎮,而是向分左右兩路繞過南豐鎮。左路由二營一連及團、旅部組成,右路為二營餘部與後勤部隊組成。
部隊集結地是亭子山。
夏立明呼呼地喘著粗氣。六連鎮兵山一戰傷亡較重,陣亡四人,重傷兩人,輕傷五人。輕傷的都還能行走,但裝備是背不動了。能跟上部隊的行軍速度就不錯了。重傷兩個就是兩副擔架。夏立明所在的五班重傷一人一副擔架。過桐河後,輪到夏立明抬。現在他身上的裝備,除了中正式步槍和子彈帶,都在班長劉道寧身上。雖然已多少受過夜行軍抬擔架訓練,不管是走大路,還是走山路,都沒有問題,更何況訓練的時候走的都是山路,現在這小有起伏的丘陵是算不上什麼的。但是這體力的消耗卻是驚人的。抬擔架和負重可不一樣。同樣的重量背在身上可能都不會覺得怎麼,但抬在手上,並且左右手還要保持平衡,這難度就大了。雖然肩上有一根吊帶分去了大部份重量。最難的是前後抬的人行走的節奏與步幅要協調好。尤其是後麵的,一旦節奏與步幅有不協調的地方,位於後麵的人,就趕快要調整。
夏立明就位於抬擔架的後位。這還是他爭取才得來的。夏立明不但要調節節奏、步同步幅,同時還沒法看路。隻好不斷地提醒前麵的金磊,有情況提醒他。所謂有情況就是指有坑,有磚石之類可能絆著他的東西。金磊時不時說,有溝。有坑。夏立明忙調整步幅。隻一公裏,夏立明的內衣就濕透了。
朱方從夏立明的手中接過後位。夏立明很喘了兩口氣,跑去劉道寧那將自已的裝備取回,仔細穿戴綁紮好。綁紮好裝備是對自己好。這些夏立明是知道的。一則是綁紮好了,裝備不會在身上亂晃,可以節省體力。二則不會在行軍的時候發出大的響動,三則一但有敵情可以迅速投入戰鬥。
擔架上的戰友叫趙武。是在過郎溪前編入他們班的。自過飛鯉鎮後,遇到的潰兵就不再送往寧國山區了,而是將傷者直接安排在遠離公路村莊的百姓家。並放上五塊銀元,算是養傷的費用,身體健壯的,直接編入戰鬥部隊的。體質差的就編入後勤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