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3 / 3)

王常月號為全真道“中興之祖”,著《龍門心法》,為全真道律宗的重要典籍。內丹是較高層次的修煉,丹法修養的高下,難於定出明確的標準進行檢查,而守律持戒,則人人可見,這是入道之門。並且高層次的內丹修煉也應從守律持戒,清淨身心入手。由丹法清修轉向以嚴持戒律為主,這是全真道的又一演變。自明清以來,道教唯存全真、正一兩大派,流傳至今。

南北宗指道教全真道的南宗和北宗。全真道創始於金王重陽,流傳於北方;北宋張伯端著《悟真篇》,也主煉養,流傳於南方。在修練上,北宗主張先性後命,南宗主張先命後性。元陳致虛兼受張、王所傳,統歸全真道,追溯張傳為南宗,王傳為北宗。兩派均依托東華少陽君(王玄甫)、鍾離權為兩宗祖師。據明都昂《三餘贅》載:“其南宗者,謂自東華少陽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鍾離權,權授唐進士呂岩、遼進士劉操,操授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陳楠,楠授白玉蟾,玉蟾授彭;其北宗者謂呂岩授金王重陽,重陽授七弟子(即北七真)。”

南五祖相對於北五祖而名。道教全真道尊奉的宋代五位道士。即: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因教旨以修煉內丹為主,與全真道相似,故後來被尊為南五祖。道教又稱其為“南宗”或“紫陽派”。北五祖相對於南五祖而名。是道教全真道對王玄甫、鍾離權、呂岩、劉操、王重陽的尊稱。全真道本創始於王重陽,為表明其道統源遠流長,故又尊其他四人為祖師。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贈封除王玄甫(已稱東華帝君)外的四人為帝君。

遇山派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為北七真之的長玄真人馬鈺所創。馬鈺,字玄寶,號丹陽,師事王重陽,專務清淨,元世祖封為“丹陽抱一無為真人”,元武宗加封“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馬鈺之後,該派的傳承與活動情況不詳。

南無派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為北七真之一的長真祖師譚處端所創。譚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師事王重陽,元世祖敕封“長真雲水蘊德真人”。據《南無道派宗譜》,以譚處端為第一代宗師,傳至第五代楊理信,活動於明初,又經胡玄宗、馬微、劉至洞、周妙超、陳仙後、朱立剛傳於第十二代宗師許去乾,時為明末。明代,南無派宗師多活動於華北一帶,其勢力和影響都不及龍門派。

隨山派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為北七真之一的長生真人劉處玄所創。劉處玄,字通妙,號長生,金大定九年(1169)隨王重陽學道,元世祖封為“長生輔化明德真人”,元武宗加封“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人”。劉處玄以後,隨山派的傳承與活動情況無可考。

龍門派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元代道士丘處機開創。自元代以來,全真道“七真”門下各自開派,其中以龍門派勢力最大、最為盛行。丘處機的著作有《大丹直指》、《磻溪集》等,其所創龍門派以清心寡欲為修道之本,以為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丘處機死後,嗣教者有尹誌平、李誌常、宋德方等“十八宗師”。這一派傳到明代,出現以戒律密傳的“龍門律宗”,以丘處機門下趙道堅為龍門第一代律師,傳至張靜定、沈靜圓,為龍門第五代律師。至此,龍門律宗分張、沈二支流傳。據《道統源流》說:龍門律宗從第三代陳通微,第四代周玄樸,第五代沈靜圓一係,別名“龍門靈寶派”,是已兼傳靈寶法

。明清以來,全真道日趨衰微,清初一度中興,但全真各派中呈中興之象的隻有龍門派,以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為“中興之祖”。王常月倡導修道以持戒為首要功行,他於白雲觀六次開壇說戒,撰講稿《心法正言》,後由其弟子整理為“龍門心法”,這是一部對清以後全真道影響深遠的書,使教義由偏重丹法清修而轉向以嚴持戒律為主,成為全真道的又一演變。清整戒律是王常月中興龍門派的主要措施。至今,全真道仍以龍門派為盛。崳山派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為北全真之一的玉陽真人王處一所創。王處一,字精通,號玉陽,師事王重陽學道,居昆崳山煙霞洞修煉,元世祖封為“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人”,元武宗加封“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王處一之後,崳山派的傳承不詳。

華山派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為北七真之一的廣寧祖師郝大通所創。郝大通,字太古,號廣寧,從王重陽學道,元世祖封為“廣寧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廣寧通玄太古真君”。郝大通之後,華山派的傳承失載。

清靜派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為北七真之一的清靜散人孫不二所創。孫不二,號清靜散人,馬鈺之妻,師事王重陽,元世祖封為“清靜淵真玄虛順化元君”。孫不二以後,清靜派的傳承無考。

金山派一稱“嶗山派”。道教全真道龍門派的支派。明嘉靖(1522-1566)時嶗山道士孫玄清所創。孫玄清(一作靜),字金山,號海嶽山人,道教稱為

“玄靜祖師”。本為龍門第四代,初師嶗山明霞洞李顯陀,後於鐵查山雲光洞遇通源子授其天門升降運籌法,又遇鬥篷張真人授修真訣。嘉靖皇帝敕封為“護國師左讚教主紫陽真人”,為嘉靖朝全真道士中最榮顯者。孫玄清之後,金山派傳承不詳。

碧洞宗道教全真道龍門派的支派。清康熙年間(1662-1722)龍門派道士陳清覺所創。陳清覺(1606-1705),湖北武昌人,曾師全真道士詹太林,後入川於青城山傳道。成都府皋憲趙良壁修建二仙庵,請他主持廟務。後康熙帝詔見,

敕封為“碧洞真人”,並賜禦書“碧洞丹台”匾、赤龍黑虎詩章等物,從此開創碧洞宗。後張清湖繼之住持青城天師洞,張清雲住持三台雲台觀,張清夜住持成都青羊宮與武侯祠,張清仕住持青城文昌宮,穆清風住持眉山重瞳觀,對四川道教影響很大。陳清覺所創蜀中碧洞宗,自清代傳至20世紀90年代已二十四寒同山陽開洞窟,奉旨供奉全真祖。代,成為近代四川道教的主石壁蒼苔鬆楓老,仙人靜臥觀今古。要派別。現青城山、青羊宮的道士即屬此派。

“全真七子”其中劉處玄為掖人,在掖縣武官莊建“靈虛觀(宮)”祖庭。丘處機於大基山建“先天觀”,於掖城府東南建“昊天觀”,後改稱“授宣堂”。金宣宗興定四年庚辰(1220年),丘處大基明月映春秋,靈虛觀裏注道經。機於萊州昊天觀應蒙古太處玄著說隨山派,風月為鄰視靈峰。祖成吉思汗之詔,從掖縣“昊天觀”西去雪山,隨行十八弟子中有掖縣弟子三人。(1227年)丘長春仙逝於燕京長春觀,由其掖人弟子尹誌平嗣主道教。劉處玄、丘處機之弟子掖人宋披雲(1237年)於山西平陽玄都觀校刻《道藏》,刊成《玄都寶藏》七千八百餘卷。於山西開神洞一處,又於萊州寒同山開神山七洞、於洞東北側山上建“長生萬壽宮”元世祖忽必烈特頒詔書予以保護和褒封。萊州全真道聖人、聖跡很多,多出於全真道王重陽祖師傳教初始到嗣教者達到頂峰,所以萊州應視為北全真道開山聖地。沙河“龍祥觀”應為全真道王重陽祖師開壇傳道之祖壇。長春子師姓丘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縣濱都人也。生於金熙宗皇統八年戊辰正月十九日。幼聰敏,日紀千餘言,未弱冠即學道,隱昆崳山。大定七年,聞重陽道化,九月乃拜於寧海之全真庵。重陽贈以金鱗,遂為弟子。重陽為訓今名字。九年冬,從重陽遊汴梁,寓王氏旅邸。明年正月初四日,重陽仙化,師與馬、譚、劉三師舉仙蛻葬於劉蔣廬墓。二年歲甲午秋,乃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一蓑,人謂之蓑衣先生。晝夜不寐者六年,複隱隴州龍門山,苦行如磻溪時,遠方學者鹹依之。

大定二十八年二月,世宗皇帝召赴闕,問答稱旨,賜以巾冠,館於王長觀。夏五月,召見於長鬆島,問以延生之理,師對曰:“惜精全神,修身之要;恭己無為,治天下之本。富貴驕淫,人情所常,當兢兢業業以自防耳,久而行之去仙道不遠。誕詭幻怪非所聞也。”上善其言。七月,再召見於便殿,師剖析至理,上大悅。翌日,賜上林桃,師不食茶果十餘年,至是取一枚啖之。應製進

《瑤台第一層》詞。八月,得旨還祖庭。賜贐,禮辭不受。明昌二年辛亥,東歸棲霞,以故居為觀,敕賜額曰太虛。泰和七年丁卯春,元妃施《道經》一藏,驛送太虛觀。貞佑二年甲戌冬,山東亂,帥府請師,牒諭所至皆投戈拜命,寧海登二州遂安。四年春,金宣宗皇帝命東平監軍王庭玉召師,不赴。興定三年已卯,師居萊州昊天觀時,齊魯陷宋。八月,宋寧宗皇帝命大帥彭義斌召師亦不赴。

是歲,元太祖成吉思皇帝在乃蠻國,命侍臣劉仲祿捧詔聘師。十二月,仲祿至萊州,師慨然應命。明年庚辰正月,師遂起行,十八大師從。二月入燕城,行省館於玉虛觀。三月,進表陳情。四月,道出居庸關,忽遇群盜,皆稽首而退。十月,師至武川,進表使回,曷刺捧詔促召。辛巳春,逾嶺而北,七月至阿不罕山,留弟子宋道安等九人立棲霞觀,率趙虛靜輩輕騎以行。壬午三月,上遣太師阿裏鮮來迎,詔諭仲祿、鎮海護從師來,敕萬戶播魯隻以甲士衛師過

鐵門。四月,方達印土,見皇帝於大雪山之陽。上設二帳於禦幄之前居師以便訪問。十月望,上設庭燎席,前席延師問以王道,時太師阿海、阿裏鮮侍。師對以“節欲乃修身之要,愛民為永國之方”,及陳“天道好生惡殺”之意。上悅,命侍臣書之簡冊,其詳見於《慶會錄》。癸未二月,辭歸,上勉邑地風水占吉祥,古城星宿玄機深。留。三月,複辭,製可。所凡人不解天象圖,隻知福瑞耀郡府。

賜備極豐腆,皆辭之,與諸弟子俱還,詔太師阿裏鮮護師東歸。甲申三月至京師。是月,上遣曷刺傳旨:“丘神仙至漢地,凡朕所有之城池,其欲居者居之。”往回事跡見《西遊記》。

行省請師住天長觀。自爾使者赴行宮,皇帝必問丘神仙安否,還必有宣諭語行省,又施瓊華島為觀。師命工葺之。乙酉春,師折梨花一枝,與玄寧居士張去華曰:“此男子之祥也。”去華以瓶養之,至秋結實二十有四,果生一子,即明誠也。延祥觀有枯槐一株,師以杖擊之曰:“枯槐再活!”後槐複榮茂。九月,熒惑犯尾宿,宣撫王揖請師禳之,是夕,熒惑退數舍。丙戌五月,大旱,行省請師祈禱大雨三日。丁亥五月,詔以瓊華島為萬安宮,改天長觀為長春宮,賜師金虎符,主領天下道教事,特旨蠲免道門差稅。六月二十三日,雷雨大作,太液池南岸崩,北口山摧,師聞而笑曰:“山摧池枯,吾將與之俱乎!”七月初九日,師升寶玄堂,示眾以生死事,複曰:“教門用力,大地塵勞,心地下功,全拋世事,各宜精進,毋使虛度時光,正法難遇。道教事尹誌平、李誌常相繼主之。”遂書頌雲:

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沒水長閑。微光現處跳烏兔,玄量開時納海山。揮斥八

如咫尺,吹噓萬有似機閑。狂辭落筆成塵垢,寄在時人妄聽間。畢,歸葆光堂端坐而逝。有《磻溪鳴道文集》、《西遊記》行於世。今棲霞縣太虛觀即其故居,磻溪長春成道宮即修真之處,京師大長春宮即登真之所也。元世祖皇帝封號長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皇帝加封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讚曰:巍巍長春,一蓑煙雨。磻溪六年,雪山萬裏。洪範丹書,為王者師。玉符金虎,演道明時。

寒同神韻

靜明

美麗的萊州多神山,其中一座是寒同山,位於市區東南近8公裏處。寒同山脈綿延不絕,巍峨起伏,如長龍盤踞。西依雲峰山,北觀大基山,東連雙佛山,南望大澤山。寒同山峰,九頂連綿,靜穆端莊。山陽半腰巨大的崖壁上,藏有遠近聞名的道家石窟,俗稱神仙洞,也叫神山洞。

寒同山冬季裏穿上素潔的雪裝,於青鬆點綴中怪石突岩高昂著頭顱,端莊裏透出肅穆,靜謐裏有種威嚴;春季裏山花爛漫,滿山的嫩綠簇擁著或豔麗或素雅的鮮花;嶺坡上一樹樹,一片片潔白的槐花,像飄遊著的白雲;夏季裏樹茂葉繁,芳草萋萋,鳥鳴聲聲,石湧清泉;秋季裏,滿山的五角楓紅葉、黃櫨和刺槐樹的金錢葉,金黃襯映著鮮紅,漫山盡染。神仙洞的妙玄和楓葉的秋韻形成了寒同山真正的“神洞仙境”。

金末元初之時,宋德芳(萊州夏邱平村人,12歲即隨著名全真教隨山派的創始人劉長生學道)為傳播道教文化,弘揚道教思想,帶領其追隨者在萊州尋仙境、開神洞以辟道場聖地,成就其修煉境界,完善道德功成,為全真教在膠東的傳播做出一定貢獻,死後贈號“披雲真人”。他先後在馬山東邊的山坡上鑿修一洞,亦稱“神仙洞”、“南天門”,後人又增修了“竹林寺”,香火很盛。後又來寒同山,在山陽的巨大崖壁上選穴開洞。傳說開洞之時,忽然大霧遮山,對麵不見人,但聞鑿錘之音,漫山遍野,傳至數裏。四十天後,霧開天晴,洞府、神像奇跡般的出現在南山腰的絕壁之上,正是神山彌祥瑞,玉崖開雲光;飛龍騰洞天,仙人入石堂。人們以為是神仙所造,故稱神仙洞。

《掖縣全誌》載:“寒同山……有洞七,鑲諸仙石像四十有九。山陰有姑洞,亦石像,元時皇姑學道之所”。神仙洞,在山陽有六洞,分上下兩層。上層四洞略大,下層兩洞較小,每洞都有一個玄妙的名字,由東至西,上層為五祖洞、三清洞、虛皇洞、長生洞;下層為披雲洞、靈官洞。還有一石洞的洞門至今沒有打開,傳說在神仙洞造洞的最後一天,被一農夫闖入衝破,這一洞因此而未造成。

六洞中現藏有圓雕石像49尊,除長生洞一剔石高浮雕外,餘者雕像皆為大理石雕刻,山陰姑洞猶存。其中,長生洞內的一尊剔刻石像,身長2米,頭戴道冠,合掌托腮,雙目沉閉,嘴角鬆馳,側臥石床之上,好像一鼾剛息,一鼾即來的樣子。相傳道祖陳摶,因好包打人間不平,被上天責難,一氣之下,長眠未醒,故後人剔雕了這一稱為“陳摶大睡覺”的臥像造型。(實際這是為劉長生雕的一尊臥像,因而取洞名為長生洞)清人毛式穀有《寒同仙洞》詩曰:“穀轉斜盤徑,絕岩起隱心;瀑飛千古練,鬆覆一山陰。石壁蒼苔古,雲峰老洞深;仙人偶小臥,閱世到如今。”上層第三洞規模最大,幽深靜謐。向裏進深7.4米,闊5.8米,高約3—6米;洞口處上方鑲嵌“神仙洞天”白理石長方匾額。洞中十一尊石像,居中神台上三尊坐像,頭戴束發道冠,身著大袖道袍,垂目方頤,肅穆端莊;正中長者左手撫膝,右臂微舉,手垂微屈指,似在傳經講道;兩旁石像似在傾心聽道。據傳三神像即為道家三清老祖,正中為玉清元始天尊,左為上清靈寶天尊,右為太清道德天尊,洞壁有金代以來題刻多處。其餘各洞,大同小異,石像多少不等,各具神態,或盤,或坐,或立;有的肅穆,有的飄逸,有的安詳,有的虔誠……在五祖和虛皇兩洞窟頂層,有大型剔地高浮雕石龍,是用紅漆塗顏,曆經上千年歲月而色不褪,不變,經攝影、照相,透過表麵的墨塵,依然展現著光豔,因時光的蝕染,紅色裏有一種凝重,變得有些紫,越發使石龍靈光而威嚴,此刻石奇觀為全國罕見。虛皇洞裏單龍騰空,蟠繞雲天,形象逼真;五真洞是二龍戲珠,表現的是二龍蟠飛,祥雲繚繞,宛在空中,呼之欲出,造型栩栩如生,雕工精美細膩,令人歎為觀止。有詩讚曰:

“蟠繞洞天聽真經,

騰舞祥雲修道成;

運風播雨濟東萊,

仙山飛龍顯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