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山頂,但見寒同山右手拉著雲峰山,緊攬著臨疃河水庫,像兩個大哥哥護衛著柔情的小妹妹。透過楓林間隙舉目四望,碧空如洗,秋天就是一幅用金黃和火紅這兩種主色調搭配勾勒出來的彩色油畫。田野裏滿目都是耀眼的金黃,豐收的果實在秋光中散發著靈性的光芒;山穀中滿眼是炫目的火紅,楓樹的葉兒在秋風中吟唱著歡快的歌謠。天地間紅與白、黃與綠交相輝映,流光溢彩,煞是好看,自有一番秋的神韻!
風雪的日子很快就要來臨,美麗的紅葉也會化為一隻隻飛舞的紅蝶回歸於大地。但我欣賞紅葉飄落的風采,它瀟灑自如地隨風飄起,在藍天與大地的舞台盡顯生命最後的風流。當我再一次捧起一片紅葉,輕輕地、慢慢地吹拂,不禁吟詠起那句經久不衰的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秋葉如人,人生知秋。盡管看似微不足道的秋葉,給人一種超然的感悟:月有陰晴圓缺,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幼壯老衰。有思想的人和無意識的天、地以及樹葉,都在延續著世界生命的四季,周複繁衍,曠世不竭。四季之令,人生之輪,臨秋正如人將老年。年幼時天真無邪,有多少“少年不識愁滋味”;至少壯血氣方剛, 英姿勃發隻爭朝夕,敢為事業為家庭奮力搏擊;將至老欣撫往昔,功名利祿化煙雲,修身養性以寧靜致遠。禪語道:“幼之幼,老之老,一切自是赤裸裸的來,赤裸裸地走”。不難讓人大徹大悟。仔細冥想人的一生,來到繁華囂鬧的世間,無論平凡與偉大、貧窮與富貴,憂傷與快樂,失敗與成功,所走過的軌跡,都烙印著歲月的滄桑和人生覺悟。那禪語還說,“四季交替,如生命變化,在受春暖、夏暑、秋涼、冬寒之後,才能體察到人生的苦與樂。”其實,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有所不同。同樣是人,麵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遭遇,總會有所不同,因為每個人對生命的孜孜追求,需要身心來承載,而秋葉從抽芽吐綠到回歸大地的過程更是如此。
秋葉如此,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當楓葉在經過春天的和煦甘霖之後,在接納夏季的雨露洗禮之後,在秋天卻義無返顧的選擇了寧靜的紅豔。楓葉多像秋天裏的寓言與楓葉相伴,遠離塵世;與楓葉對視,洗滌自我;與楓葉傾訴,忘卻煩惱; 與楓葉低語,透徹世俗。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難得有一份堅守自然的淡泊和寧靜。我們大都是凡夫俗子,能成天下偉人的有幾人?就像這普通的一幀楓葉,經曆了生命中的每一個過程,該來的總會要來,該去的總會要去。秋天往往會寂寥我們太多的煩惱和憂鬱,那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有了過多的傷感和彷徨。隻要我們堅韌不拔地迎著春風秋雨,一切困難和失意便會自然地悄然逃離。
生命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可是每一個人的歸宿卻是天差地別。智者愚者,年年歲歲逝者如斯,越過了蕭瑟的秋冬,會迎來熱烈的春夏。禪語說的好:“知命者,順其自然”,真正大愛生命的人,無論多麼年輕或衰老,也無論是多麼的困苦或幸運,總是變渺小為壯大,是化平和為睿智。秋天的楓葉會覺悟我們的思想,也會悟徹我們生活的道理,更會讓我們獲得心底的大智大慧。洞開清秋的窗戶,覺悟李杜的落葉,把握好生命的四季,萬物複始,春夏秋冬,任憑風雨霜雪,讓我們隨同楓葉綻放出璀璨斑斕的人生吧!!
注:陳允國,萊州市中醫院宣傳科科長,萊州市作協副秘書長,萊州市散文學會秘書長。
白雲生處有人家
王韻
金秋十月,又是橙黃橘綠時。每年十月的最後一個周日,是萊州市寒同山的楓葉文化節。這一天,默詠著“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離開喧鬧的市區,我與文友走進杜牧筆下的“寒山”,即萊州的寒同山,去尋找詩人筆下的“寒山、石徑、楓林、霜葉、白雲、人家”。
走進寒同山,秋煙橫吹,秋風流嵐,滿目金黃丹紅,流光溢彩,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藍天白雲,鬆翠楓紅,似丹青之手隨意潑墨湮開的一軸赤橙黃綠五彩斑斕的畫卷。楓葉丹霞,野菊明黃,是山水畫裏最精彩的渲染。正所謂“叢林花木爭嬌,峰高奇石兀岩;清脆綠淺紅盡染,楓葉赤如火焰”(靜明先生《西江月· 寒同秋色》)。
始近山林,遠遠就感覺一絲禪意,肅靜莊嚴。寒同山自古是一座道教名山,這裏山青水秀,環境清幽,向為道家修真聖地。全真教著名六師、七真人中的邱處機、劉長生等都曾在此坐觀修真,並從這裏率徒周遊全國。遙想當年丘處機、劉長生修行於山水之間,胸中無人世羈絆,眼前唯天地無垠,那是何等的境界。離紅塵越遠的地方,離禪意越近,晨鍾暮鼓,浮萍聚散。心念一轉,躁動的心在與神奇的自然和厚重的人脈及禪意的浸淫中,自然而然卸下那份生命的沉重,回到本真的自我。
一位當地的文友邀我們去家中做客,盛情難卻,應約前往。順山而下,緩緩向南,有一座不大的小山村坐落在山腳下。山腳下的農家仿佛躲開了塵世,一幢幢農舍沒有任何聲息。小橋流水,高山田野與他們相伴。文友的父母已是八旬老人,依然精神矍鑠,身體硬朗。看到我們前來,遠遠地出門迎接,熱情淳樸,豁達開朗,帶著山裏人特有的樸實,又有著道教文化修心養性的底蘊“上善若水”。“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筆下描繪的,就是此情此景吧。
從主人家信步踱出,房前是一池清水。水池邊停靠著一隻木頭小船,生機盎然的水草和濕地的蒲草在風中搖曳,與清風輕語。花臨水岸,樹影交襯,那碩大樸實的雞冠花、明麗的菊花和豔麗的美人蕉就那樣旁若無人地盛開著,清明無礙,靜謐美好,隨性自在,散發著清冷芳香。幾株藤蔓斜掛在牆頭,沐浴著陽光暢意舒展。田地裏,白菜和蘿卜恣肆伸展,蝴蝶在談情,螞蚱在擁吻。藍天碧水白雲,遠山村舍溪流。草長鶯飛的田園風光,渲染著五彩的水墨畫卷,構成人與植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絕美圖畫。感受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靜靜體會歲月安然,融合幸福的歸屬。在這樣一片寧靜的天地,不爭豔,不浮華,真真實實, 平平淡淡。
“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腦海裏突然浮現出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一樣的秋色,在詩人筆下如此肅殺蒼涼,而今日此時:蒼鬆丹楓古寺,小橋流水人家,溫馨寧靜,詩意浪漫。境由心生,行走在人生的路上,匆匆而過,早已習慣在萬丈紅塵中穿梭。而今,微風過處,花香縷縷,陌上花開淡淡香,一樣心情別樣嬌。一切靜謐安好,人也變得靈動而柔美。
與一群相通特質、共同愛好的人在此閑暇把酒問農桑,依稀聽見心靈無聲的交彙,聞到了秋天的花香,聽到了秋天的音律,觸到了秋天的靈魂。驀然明白: 隻有將身心融於其中諦聽山的脈搏,才能讓靈魂與山水共舞,吸納山魂水韻,清洗紅塵汙濁。當你遠離喧囂,停下腳步,等一等靈魂,給心靈一處憩息的家園, 舞動筆尖,就能敲落點點心語。
金風細細,吹來陣陣花香;放眼望去,靜靜感受寒同之秋的美好。行雲緲緲, 碧海晴空。原來,釋懷如此輕鬆,沒有刻意的渲染,沒有無意的點綴,一切來的自然,去的必然。
白雲輕拂,清風微吻。離開寒同,告別友人,回眸佇立,溪流淙淙而歌,野花婆娑起舞。風,搖曳生花,心,澄澈飛揚。塵歸於塵,土歸於土。我——歸於我們。
注:王韻,萊州市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煙台市作家協會會員,萊州市
散文學會副秘書長。
禪院的午後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