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證明,追求完美的人長期背負著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不用說在事業上謀求成功,就是在自尊心、家庭問題,人際關係等方麵,也不可能取得滿意的效果。追求完美的人抱著一種不正確和不合邏輯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他們永遠無法讓自己感到滿足,每天都在焦灼不安中渡過。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地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完美,而伴隨他一生的卻是一個又一個遺憾,一個又一個缺陷。完美是人生的奮鬥目標,是理想的寄托點,然而理想中的完美往往有些虛無飄渺,隻有缺陷才是真實的。每個人都存在著不同的、或大或小的缺陷。
貝多芬耳聾之後,音樂創作有了質的飛越,譜寫出了《命運交響曲》這樣純屬精神的音樂;英國的海倫、中國的張海迪,她們都有先天帶來的殘疾,而她們並沒有放棄自己,依靠自己的頑強意誌奮鬥拚搏,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她們的身體是殘缺的,而她們的心靈、她們的精神是完美的。她們的人生因缺陷而美麗,因缺陷而輝煌!
所以,我們要從追求盡善盡美的想法中掙脫出來,心理學家認為應做到以幾下點。
第一、要正確評估自己的潛能。
既不要估得太高,也不必過於自卑。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如果事事要求完美,這種心理本身就成為你做事的障礙。不要在自己的短處上去與人競爭,而是要在自己長處上培養起自尊、自豪和工作的興趣。
第二、重新認識“失敗”和“瑕疵”。
一次乃至多次的失敗並不能說明一個人價值的大小。
仔細想一下,如果從不經曆失敗,我們能真正認識生活的真諦嗎?成功僅僅隻能堅定期望的信念,而失敗則給了我們獨一無二的寶貴經驗。
人隻有經受住失敗的悲哀才能到達成功的巔峰,更不必為了一件事未做到盡善盡美的程度而自怨自艾。沒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個虛幻的境界隻能是勞而無功。
我們不妨問一問:“我們真的能做到盡善盡美嗎?”既然不行,我們就應該盡快放棄這種想法。
第三、為自己確定一個短期的目標。
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後去把它做好。
這樣你的心情就會輕鬆自然,而隻是希望表現良好時,你會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的成績。目標切合實際的好處不僅於此,它還為你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能使你循序漸進地摘取事業上的掛冠。同時你的生活也會因此而豐富起來,變得富有色彩,充滿人情味,並不像你原來所想的那樣暗淡。
曇花雖美,卻隻綻放一夜;牡丹雖美,卻華而不實;維納斯雖美,卻沒有雙臂。世界上的許多事物,完美與缺陷往往共存。那麼,讓我們正視自己的缺陷,樹立起理想中的完美,並為之不懈努力吧!
5.將“挑剔”換成“寬容”,世界大不同
在追求完美主義的人眼裏,做任何事情是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鬆懈,也不能出現一點一滴的不足。在其他人眼中會覺得,這種做事風格有時是小題大做,沒有必要。追求完美的人總是用“刁鑽”、“苛刻”、“挑剔”的眼睛、思想、心理去對待他四周的人和事,在他們眼中雞蛋都存有骨頭,他們容不下半點所謂的缺點、瑕疵,那麼,他們這種生活、工作方式的結果會是怎樣的呢?看看正在裝修的小李家情況吧!
小李工作忙,就把裝修的任務交給了婆婆。可人家三個多月就能裝修完,她家四個月了還隻貼完瓷磚。
原來,小李的婆婆是個完美主義者,事事都要求做到盡善盡美,瓷磚的鑲嵌不能有一點馬虎,她天天跟著師傅量是否對齊,弄得師傅都不敢幹活。廚房的水、電改造同樣如此,婆婆計劃在哪個位置安裝電插座,就不能差一毫米。在製作衛生間的廚櫃時,事情更複雜了,婆婆不懂安裝,她還指揮師傅,那師傅脾氣不好問她,您幹還是我幹?如果您能幹,交給你吧。婆婆也跟著較上勁,拿過螺絲刀就把師傅剛剛安上的門卸下來,說是師傅給上歪了。結果,婆婆哪會擰那個螺絲扣,還把腰給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