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旗鼓相當(1 / 2)

在會寧保衛戰中,皇帝庸招兒迭出,宗雄和宗敏兩位大金國的頂梁柱表現的是如此昏庸、無能和不濟,實際上守城的責任主要壓在了紇石烈誌寧和仆散忠義兩個人身上,他們指揮著會寧城軍民一次次打退宋軍的進攻,表現的非常英勇和無畏,給宋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宋軍按照趙檉的布置,采用疾攻緩進的戰術攻打城池,在北城集中炮火摧毀了他們城外的壁壘工事,然後穩紮穩打向前逼近,逐步清除金軍的外圍防線上的據點,然後重新建立火炮陣地,以進入火炮的有效射程。但就在推進的過程中,越靠近城池遇到的阻力越大,而這種阻力不僅是金軍頑強的抵抗,還有投石機的威脅。

金國是在南下中原,攻打汴京時得到了宋軍拋棄的這種當時最為先進的攻防利器,並在隨後的攻城中用於實戰,並掌握了發射方法。女真人也是相當擅於學習和吸取先進技術的民族,自然類似投石機這種強大的武器也成了他們吸收的對象。北還後女真人利用虜獲的中原工匠開始製造拋石機,逐步裝備到部隊。

投石車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是一種利用杠杆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是攻打城池的重要工具,在曆朝曆代的攻城戰中被大量使用。宋時投石車的發展到了頂峰時代,其威力開始變得極其恐怖而巨大。按照大小和所需人力多少,投石機分為輕型、中型、重型三種:

輕型拋車,僅由兩人施放。石彈重半斤,可用於迎敵作戰;中型拋車有單梢、雙梢、旋風、虎蹲等。需用四十至百人拉炮索,能將二十多斤重的石彈射出八十步;而重型拋車有五梢、七梢炮。要一百五十到二百五十人拉炮索,可發射七十到百斤重的石彈,在滿血的狀態下百斤的石彈也能射出五十步之遙,較小的石彈可以發射的更遠。

與火炮相比,拋石機威力小、射程短,靈活性差,但依然不失為一種利器,尤其是在守城戰鬥中。金軍在研製火炮受阻後,便開始大量製作投石機用於戰爭。也在與宋軍的作戰中逐步摸索和總結出了經驗。雖然在與宋軍對戰中勝少敗多,可總比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好得多。

在宋軍北伐之戰中,金軍節節敗退,負責保衛都城的紇石烈誌寧就意識到和宋軍會在城下一戰。因此他也是積極備戰,在加固城防的同時,令工匠趕製了大量的投石機,總數有二千餘架之巨。

根據以往的經驗,誌寧明白投石機是宋軍火炮重點打擊的目標。因此他將輕型投石機布置在城頭之上,即便於居高臨下打擊攻城的宋軍,也利於轉移和補充,當然也因為製造簡便。數量也最多;中型投石機相對比較笨重,他將其布置在城中的高台上,隱於城牆之後。可以利用城牆遮蔽減少被宋軍火炮擊毀的概率。

重型投石機移動困難,隻能固定在地上。因此誌寧利用其射程遠的優勢,將重型拋石機布置在城角。隔牆拋射壓製敵軍火炮,每個城角的數量達百門。想想上千門投石機一同發射,漫天的石頭飛舞著從空中鋪天蓋地的落下是極其壯觀的場麵,造成的損傷也是十分驚人的。

但金軍的拋石機卻不僅僅的發射石彈,他們也為拋石機配備了多彈種,有迷人眼睛的石灰包、可發火發煙的毒蒺藜……最厲害的是能夠爆炸的霹靂彈,這個雖然沒有宋軍開花彈的威力大,可其不像炮彈要受火炮口徑的限製,個頭兒能造的很大以增加威力。因此在人群中爆炸造成的傷亡也很恐怖,數丈方圓內絕無幸免。

為了消除投石機對進攻部隊的威脅,趙檉命炮兵設法將其打掉。城頭上的投石機還好說,速射炮的射程不夠,可以利用重炮直瞄射擊將其摧毀,但是對於隱於城牆後的就難辦了,隻能通過臼炮拋射來將其炸毀,卻因為難以發現其所在及射程限製而無法準確射擊,隻能通過觀察員的計算實施概率瞄準,效率極低,而城角的重型拋石機受到兩麵城牆的遮掩更難以命中。

於是趙檉命令將壁壘前的壕溝填平,並利用殘留的矮牆為基礎將其加高,使其與城牆基本平齊,然後以此為平台設置炮陣地,這樣觀察和射擊條件都大為改觀。城內、城外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炮戰,連金軍布置在城頭上的火炮也加入了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