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九章 中華一統(大結局)(3 / 3)

生命的最後一刻,可喜仿佛對那個一直困惑的問題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其實一個人的命運,直至一個國家的命運都很簡單,簡單到其實就是一根繩子和一個圈套罷了。這時他倒羨慕起完顏亶,他走了也是幸運的,起碼亡國之君的帽子讓給自己。自己死了,金國也就滅亡了,所有的將士百姓們也就都得到了解脫……

十月二十日,趙檉下詔通令全國,以攻克會寧城,賜死金國末帝完顏可喜,俘廢帝完顏亶,北伐之役以攻滅金國而告終。其後再次下旨:令毀掉阿骨打和吳乞買陵前功德碑及一切逾越之物,將完顏兀術歸葬阿骨打陵側;降會寧府為軍,改稱破虜軍,將所有居民南遷,歸黃龍府管轄;同時開始甄別曾南侵大宋的戰犯,搜捕叛宋降臣。

十月二十五日,金廢帝完顏亶及宮中後妃、偽官員共二千餘人啟程南遷。

十月三十日,會寧幸存的十數萬軍民分批南遷。

十一月初五,趙檉下旨設遼西路、建黃龍府鎮撫司,以高寵為總管兼任鎮撫使,留三萬禁軍鎮守,清剿殘敵;設遼東路,建遼陽鎮撫司,以趙禮為總管兼任鎮撫使,留兵兩萬鎮守;五國部軍轉為州軍,鎮守遼東半島。

十一月初十,趙檉下旨犒賞三軍,嘉獎有功。

十一月二十日,趙檉下旨撤軍南返,各部各回防地,同時著吏部派員接管……

興國二十九年二月初六,聖駕回到汴京,京中親王、郡王及文武百官千人出城十裏相迎,並於太廟舉行獻俘大典,趙檉昭告天地、列祖列宗北伐成功,拓地萬裏,一雪靖康之恥,中華一統。

五月初十,趙檉下旨遷都洛陽,以皇長子趙謙為洛陽府尹、參知政事,陳東為右相,陳遘轉為內閣學士、參知政事。

興國三十年元旦朝會突然宣布禪位,傳位於皇長子趙謙,眾臣挽留不住,於二月舉行禪位大典,改年號元興。趙檉轉回東京寓居於肯園,其間不再過問政事,兩年後編撰《天工開物》五卷、《九章數學》六卷、《兵事》十卷。

元興三年五月,太上皇趙檉攜太後、太妃等人乘舟出巡江南,在杭州入海後不知所蹤,但無人肯相信其已死,因為他曾經創造了太多的奇跡,數次絕境逢生,怎麼會輕易離世。又三年後仍無消息,皇帝趙謙才下旨稱太上皇西去,於鞏義修了一座衣冠塚。但在選擇諡號時卻難住了眾臣,因為太上皇之功無法以文字表述,最後還是宰相趙仁以為‘忠武’最為恰當。

但怪事並沒有因為太上皇‘入土為安’而消失,先是樞密院使趙勇致仕後失蹤,接著戶部尚書趙智、兵部尚書趙義、樞密副使趙禮等人又無聲無息的消失,而此後幾年自幼追隨太上皇的多位勳臣武將皆在離職回鄉後失蹤。皇帝派幹員調查多時也未發現任何蛛絲馬跡,隻是民間傳聞是已經成仙的太上皇不忍拋棄昔日同伴接引他們去了天宮。

而此後有關太上皇的傳聞不斷,有前往波斯做生意的商船曾看到過太上皇和一般舊屬在巴格達做生意;而前往美洲探險的船隊也曾發現太上皇在此逗留的痕跡,據說他以幾袋子玻璃珠換走了人家一船黃金;還有在海上遇險的船員稱在生死之間有一條鋼鐵巨舟將他從海上救起,他親眼看到了太上皇,還是數年前那般年輕。

甚至有迷航的漁船曾誤入一海島,發現那裏建有莊園,布局與襄邑舊府極為相似,而船員中曾有近衛軍的老兵,他發現看門的正是前樞密使趙勇;賬房先生卻是宰相趙仁;趕車的是個獨臂人。莊主正是太上皇,他還親自下廚為他做了頓飯,詳細詢問了大宋的情況。皇帝聞訊後將其召入宮中詳細盤問,所言居然無一不對。

趙謙漸漸明白自己的父皇並沒有死,他是厭倦了宮中的生活,在壯年急流勇退後領著班舊屬在海外當起了逍遙王,續寫著另一部傳奇。即便哪天他突然聽聞萬裏之外有人自稱大宋的屬民,或是其帶著數十船黃金而歸也不會感到絲毫奇怪,因為他爹的奮鬥史本身就是一部傳奇,是一個總能給人帶來驚喜、又讓人無法忘記的千古一帝……(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