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女作家群落,是五四時期。著名的有謝(冰心)、黃(廬隱)、馮(沅君)、淩(叔華)四大家,以及陳(衡哲)、袁(昌英)、蘇(綠漪)、白(薇)。冰心是五四時期女作家中當之無愧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影響最廣泛、最長久的作家之一。受五四運動思想影響,成名於大革命失敗前後、左聯及稍晚時期的有:蕭紅、丁玲、草明、陳學昭、馮鏗、李伯釗、鳳子、綠裴等。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蕭紅、丁玲。
建國後的十七年,雖然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女作家,但無論創作的素質、能量、影響都不能與五四前後的女作家比擬。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令我們深入反省。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期成名的女作家有:楊沫、宗璞、菇誌鵑、劉真、黃宗英、柯岩、菡子、季康、葛翠林、李納、李蕙薪等。其中,反響最大的作品莫過於《青春之歌》、《紅豆》、《百合花》、《小丫扛大旗》、《五朵金花》了。
女作家為數可觀的群落的出現,形成中國文學史上第二次大潮,是粉碎了“四人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新時期。其中,評價大體一致,能列入全國量級較優秀行列的有:諶容、張潔、韋君宜、陳祖芬(北京);張抗抗(黑龍江);王安憶(上海);鐵凝(河北);葉文玲(河南);航鷹(天津);李玲修(吉林);舒婷(福建);傅天琳(貴州);王英琦(安徽)。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女作家還有:陸星兒、淩力、田芬、孟曉雲、喻杉、李小雨、韓藹麗、德蘭(北京);程乃珊、王小鷹、竹林、顏海平(上海);黃蓓佳、喬雪竹、範小青(江蘇);柳溪(天津);方方(湖北);問彬、賀抒玉、李天芳(陝西);王小妮(吉林);林子(黑龍江);黃虹堅(廣東);包川(四川);胡辛(江西);石楠(安徽)等。另,有爭議的女性作家是北京的張辛欣、上海的戴厚英。女性評論家的出現、活躍及影響,對新時期文學有獨特的貢獻(建國後十七年期間,文學評論方麵有影響的女性,大概就算陝西的詩評家安旗了),她們的名字是:上海的李子雲(曉立),河南的劉思謙,天津的盛英,北京的吳宗蕙、陳素琰(以現代文學評論為主),湖北的陳美蘭,以及青年女評論工作者陳惠芬(上海)、季紅真、牛玉秋(北京)、趙玫、王琲(天津)等。夫婦作家的出現也是新時期文學的一個特異現象,突出的有:內蒙的汪浙成、溫小玨;遼寧的達理(馬大京、陳愉慶);北京的陳可雄、陸星兒(陸星兒後期獨立作戰,影響遠遠超過了合作時期);山西的柯雲路、雪柯;北京、雲南的曉劍、嚴亭亭。
以上,是我國女性作家發展的一個曆史平麵圖。借此,我們可以從中引出哪些經驗教訓呢?
婦女在文學上的解放,首先取決於婦女自身的解放;婦女自身的解放,又首先取決於社會對於婦女解放的程度。在這二者的關係中,客觀環境提供的外部自由,仍然是第一位的。婦女隻有獲得了充分的外部自由,內在自由才有可能發揮出來,也才有可能實現文學上的解放。尤其是在我國的曆史條件下,婦女純粹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掙脫外部的枷鎖,進入創作的自由狀態,這種例證是極其稀少的。從世界範圍來說,中世紀的愚昧窒息了包括文學在內的全部生機。但是,歐美、日本乃至澳洲,婦女在文學上的解放,先於我國,孕育和誕生了不少聞名世界的傑出的女性作家。在我國,婦女在文學上的解放,與整個婦女的解放一樣,在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那麼蒼白,那麼枯槁,在封建社會裏,婦女在經濟上,也在精神上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地位。即便是農民在起義時期,或封建王朝處在上升、鼎盛時期,婦女的解放,從來沒有當作整個社會解放的一個問題提出來。某些大家閨秀,也隻有享受識文斷字、琴棋書畫的權利,她們與社會的交往,精神上的追求,被約束在嚴厲的封建道德規範裏。這樣,就不可避免地釀成了一個曆史性的悲劇:婦女不僅在經濟上,也在精神上處於被奴役的地位,她們在實際上被剝奪了包括進行文學創作在內的精神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