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知,作家後來對這個作品也不甚滿意。但她沒有在這個領域卻步。在這類題旨相對寂寥的階段,她又拿出了自己新的中篇力作《請與我同行》。這部中篇在作家“心裏盤纏了整整兩年”,也是作家“自己最喜歡的一個中篇”。
《請與我同行》著眼於愛情,但它題旨所展示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這個範疇。女主人公修莎從小失去父愛,很快又失去母愛,她的生命,像一條河流,不斷地碰撞、回旋、湧蕩,一刻也沒有停息尋找和選擇,尋找和選擇生活的導師,感情的依傍,事業的支柱,同時也在尋找和選擇自己,培植和擴大“自我”的人生價值。她生活中的第一個引路人和同行者,是她的姨父——他最早幫助修莎建立起事業追求的基地,然而,在卑俗觀念的嘲弄下,懦弱地退卻了,沒能夠再與修莎在事業上結伴跋涉;第二個是封雨——他在雙方事業上還毫無建樹,感情的蘊藏量還極其貧瘠的情況下,過早地觸及了愛這個神聖的主題,這是修莎所不能容忍的;第三個是向鬆濤——這是使她第一次萌動激情,並為之癡迷的第一個男性。他不乏才氣,甚至具備某類思想家偏執的氣質,但他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扼抑對方個性的前提下,自尊而又自私,修莎最終毫不猶豫地推倒了已經建立起來的感情堤壩;第四個是楊森林——這是一個既強大又弱小的靈魂矛盾體,修莎在經曆了尋找和選擇的種種痛苦之後,在事業的追求和創造中,變得更加成熟、堅執,她將生命的熱能輸送到楊森林的軀體內,使之重新燃起火焰,但在生活的歸宿上,他們沒有合一。作家以優美、抒情的文筆,電影畫麵式的視覺語音,展開了修莎尋找到同行者時詩一般的情境,並用間敘,將上述幾回曲折的尋找穿插期間,這種藝術結構,增添了作品的情趣和厚實感。作家避免了《終曲》中的弊端,注意開掘感情發生及異變的依據和條件,依傍現實環境,連結人生大樹,從而,將愛情的主題升華。修莎執著追求生活、愛情、事業、理想目標的堅強個性也得以站立。修莎即將步入社會之前所作的尋找和探索,對於尚處在未成熟期的青年是更富於啟示意義的。
《請與我同行》的發表,表明作家在這類題材的處理上,注意把握生活的本來意義,避免把感情孤立於社會環境之外而偶像化,也避免把感情的內涵抽空而律令化。然而,就是黃蓓佳中篇創作中較好的這一部,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它仍然超不過同類題材中已經發表的那些名篇,尚嫌平麵地再現這類生活,而缺少一些獨創性。現實生活中提出的愛情、婚姻、家庭的倫理主題,遠比我們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要豐富、複雜、尖銳得多,發展變化的程度也疾速得多。從現實生活中提出的問題尋找新的文學形象,也許是這類題材作品突破的一個關鍵。我們期待著黃蓓佳在這個領域開辟新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