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華僑以及留學生題材劇:廣東應有自己的界碑作品。可與海洋文化、華僑文化、留學生文化(包括中國留學第一人容閎及第一、二、三代留學生生活)結合起來,成為舞劇《絲路花雨》的電視劇版。留學生題材是一個尚未開發的富礦,那裏有許多體現現代民主思想價值的東西。
⑧兒童劇、青年偶像劇:央視與地方電視台,似乎都缺失缺少這種智商。
E.一個想法:能否拍一部正麵反映信仰,特別是關於青年人信仰的電視劇。而今,信仰問題已經變成很奢侈的詞彙。不擔心火不火暴,至少先有人敢涉列這個“禁區”,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萬事開頭難,總要有人開這個“難頭”呀。
F.運作的幾條經驗:
策劃是首要。這是一個現代意識、現代觀念。張藝謀的奧運會開閉幕式晚會,是團體運作,是三人行。為首的是張藝謀。大型敘事作品尤其是影視劇,必須要有一個強力策劃班子,必須要有靈魂人物。再集合和結晶整個團體的智慧。
整合人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廣東電視劇的輝煌,先集中了當時條件下以廣州地區為主的包括策劃、編劇、導演、攝影大牌人才,以及國內諸多優秀演員共同演繹的結果。如今,廣州地區的這批人才大都不在第一線,當然祈祝他們中仍有人發生奇跡。更寄望於青年才俊。重用、起用真正有才華有大才氣之人。而非虛而不實者。
好劇本成功了一半。廣東電視劇這些年缺少強大文學創作的支撐,缺少堅實原創劇本的基礎,是根本原因之一。
社會化大生產方式。如果輝煌成功有什麼奧秘,可能就是:有一個好策劃班子,有一個好劇本,有一個好導演,幾個好演員,一首可以傳唱、紅遍大江南北的主題歌,還要有一個好的製片人、投資商。看似簡單,卻奧妙無窮。再調動一切有關的藝術樣式和手段,包括攝影、音樂音響、舞美。
5.廣派批評
①廣派文學批評的特性:前沿性、鋒芒性、預見性。
②要有自己的批評領袖人物與領軍人物。
③要在全國有話語權,有突破性的建樹。
三、幾個觀點及建議:
1.以人為本,不隻是一個民生與人權的概念,也應該包括人才觀念。
2.選好第一把手是關鍵之關鍵。純粹不行,完全外行也不可靠,有文化素養,還要有策劃、組織、管理、行政才能。建設事業型、務實型、效率型的領導班子。
3.文學藝術的繁榮,必須牢牢抓住創作這個中心環節,出大作品,大手筆。要有各個文化藝術行業的領軍人物、骨幹隊伍。
4.政府對文學藝術的扶持,經濟上不能奉行天女散花式的扶持政策,而必須集中有限財力,投入經典創作、經典作品、經典工程上。
5.文化體製改革社會化、事業化、企業化、市場化的方向與走勢不可逆轉或良性又殘酷的,從而走向具有曆史意義的新一輪競爭。
6.用世界眼光,國際意識,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擴大廣東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應該有更大作為。無國界,屬於世界語言的,像電影、音樂、繪畫、雕塑、建築、芭蕾、舞劇、歌劇等,要有大智慧的投入與經營。
7.讀書是人生成長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條件,也可能是一種民族記憶。要讀多種書:正書、反書、爭議書。
8.社會科學院要像省委、省政府政策研究室一樣,成為重要智囊機構,更多地從社會綜合分析出發。也要開發開放民間智庫。
9.廣東經濟的突破、創新與發展,要著重三增加:增加教育含量,增加科技含量,增加文化含量。
10.大學不隻是教學基地,也是思想智庫,也應是科研與應用實用經濟的策源地。
最後,回到寫作這個話題。寫作是一個極個體化的事情。雖然,我沒有直接正麵完成主旋律的寫作,不過,自己的情性散文、信息體長篇小說、文學評論,還是能從中折射出人類精神文明與曆史進步的亮光。
文學的本質特征是虛構。想象是創作創新的杠杆。在寫作形態上,我奉行心靈想象力的寫作。我的心靈、靈魂,自然也包括身體,行走在大地,也徜徉在青春世界。我想象,所以我年輕。在寫作的追求上,非規範是最高的藝術。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問世都是一次變軌、轉軌,最終成為超越時空的一部精神傳記。寫太陽的光焰,寫月亮的柔美。
2008年元月5日於廣東省作家協會20樓[3]文學評論·歐陽山及其創作斷論歐陽山及其創作斷論
一兩種事實引起的思考
說來也巧,我們這些對歐陽山及其創作素無研究的人,隻因一個偶然的機遇,才執筆撰寫這篇評論文章。惶恐之餘,略感慰藉的是,腦子既是一片荒蕪,而一旦開墾起來,就易獲得一種獨特的,新鮮的印象。我們未曾料到,對像歐陽山這樣一位有著半個多世紀創作經曆的老一代作家,我們的研究工作竟如此落後、無力:
一、文化大革命前,直至近幾年出版的十幾種由大學或個人編著的現代文學史教科書,對歐陽山大革命時期、左聯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前後整整二十年的創作,幾乎都不予論及。顯然,這不是一種疏忽,而是包含著編著者的評判態度的。隻有極個別編著者,如劉綬鬆,在論及《高幹大》時,才有這樣極簡略的評價:“歐陽山遠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活,而且取得了相當豐富的創作成績。”還有極個別人的文章,如李何林,把歐陽山列入左聯時期小說方麵“最傑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再如汪應果,認為歐陽山左聯時期“開始嶄露頭角”。但對作家的創作實踐,都未曾作具體分析。
二、文化大革命前及近幾年出版的現代文學史教科書,除中國人民大學、中南七院校等極少數編著者,把歐陽山的《高幹大》與別的作家作品合在一起開列專節論述外,大都隻在綜述這一時期的創作成就時,略加評介。
三、國內至今仍無一篇全麵研究和評論歐陽山創作實踐的具有學術價值的文章,亦無作家的評傳,似乎也沒有這類學術討論會。廣東雖有三兩人較為關注歐陽山的創作,但多隻涉獵一兩部作品。倒是日本的一位叫多田正子的女士,在東京大學中文係就讀時,寫了一篇《關於歐陽山的創作》的畢業論文。
四、迄今仍不見有歐陽山文集或選集的出版。
這是一方麵的事實。另一方麵的事實:
一、歐陽山是老一代作家中尚健在,還有創作活力的一個。他的產量頗豐,共出了十二個長篇,五個中篇,十一個短篇集,一個中短篇集,一個詩集,一個散文集,一個詩歌散文集,一個小說散文集,五個劇本,兩個翻譯長篇,及尚未成集的幾十個短篇、散文和報告文學,還有散見於報刊的一大批文藝短論、雜文、文藝回憶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