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由底形決定,即主河道深、轉彎處深,水麵狹窄處深;岸邊反曲處淺、水麵寬廣處淺。
2.魚的活動
魚的活動包含魚類自身活動的規律和對外界環境的部分要求。本節的介紹是整體的特性,包括在江河中的一些特性,下麵兩節(水庫、湖泊與池塘)中則補充在不同水體中的特性,魚的洄遊:魚群的定向遊動稱之洄遊。洄遊帶有周期性,是魚類在一定的生活時期作的有規律性的集體移動。
魚類洄遊可分成三類:一類是洄遊性魚類,或從海洋溯河而上,或從江河顧流至海洋,第一種稱溯河洄遊性魚類,如財魚、刀魚、河鈍、中華鱘、大馬哈魚、鱘魚、鮭魚等。第二種稱降河洄遊性魚類,如鰻鱺魚。
第二類是半洄遊性魚類,指的是從湖泊洄遊到江河,或相反、從流水水體遊向靜水水體,如青、草、鰱、鱅等魚類。
第三類是定居型魚類,它們的繁殖、索餌、越冬,一般均可在同一水體中完成,如鯉魚、鯽魚、鯿魚、魴魚、翹嘴紅鉑、鯰魚、鱖魚、烏鱧等。
按洄遊的目的也可分為三類:即生殖洄遊,索餌洄遊和越冬洄遊。
魚的洄遊還有主動、被動之分:魚卵、幼魚和產卵後的魚,運動能力微弱或沒有運動能力,在水流的支配下運動,處在被動與半被動洄遊狀態。成魚與性成熟的親魚能主動地沿河上溯洄遊。
此外,魚類由於對水溫、光照、餌料分布、水中含氧量的不同埠求與選擇,還有垂直上下的洄遊,向岸和背岸遠去的洄遊等。
魚類的洄遊具有周期性與連貫性。周期性說明各種洄遊已形成了習性,以月、年、一代為周期往複進行。連貫性指不同洄遊種類是相銜接的,中間無明顯界限。如每年中生殖洄遊、索餌洄遊、越冬洄遊等,不能說從某時刻開始、至某時刻結束,而往往是這個過程的結尾、衰減,即是下個過程的開始。魚類可以同時兼有幾種洄遊:如逆流而上去產卵,又有上下、遠岸近岸的遊動等。
對水溫的選擇:如果以能否存活為標準,魚類適應水溫的區間是較大的。作為下線,鯽魚可以在冰內凍上幾個星期,隻要體內不結冰,待外表的冰融化後還會生活如初。作為上線,我國雲南有的魚能生活在47~49℃的硫磺礦泉中。
各種魚都有一定的適溫範圍:如鯉魚在低於8℃高於30℃時攝食強度很小或停止攝食;青、草、鰱、鱅適宜的水溫在22℃左右,20~30℃攝食旺盛,生長迅速,食欲減退或停止攝食。
各種魚對生殖也有不同的適溫範圍:如鯉魚要求水溫在17~18℃以上才能產卵;鯽魚在15^0以上產卵。
魚的適溫範圍不但因魚種而且還因緯度不同而異。魚是冷血變溫動物,它的體溫隨水溫等外界環境而變化。水溫控製著魚的活躍程度、攝食強度的強弱、產卵的起始、各種洄遊的全過程……,可以說,水溫控製著魚的各個生態過程。在影響魚的多種外界因素中,水溫對魚的影響既深刻又長遠,是與魚聯係最密切、最主要的因素之」。其它因素如氣壓的變化、陰、晴、風、雨等,影響時間往往較短暫,範圍較小。
對流速的選擇:魚有頂流的天性,但不是不分季節,不論水的流速大小,見流就頂。
魚對水流的反應可分成感應流速、喜愛流速和極限流速。感應流速是指水從靜止到流動,魚開始有反應並遊向水流的水流流速值。
喜愛流速是指在魚能克服的各種流速值中,常常選擇對它們遊動最為合適的流速區內頂流前進。多數魚的喜愛流速值為0.3~0.7米/秒。
極限流速是魚能克服的最大流速,超過這一流速時,它們就停止前進,或者後退。
魚類的頂流能力不單純由大小決定,還與魚的種類、體型、生活環境和水溫等因素有關。
如歐洲的鮭魚極限流速值是8米/秒,中國的黑魚、鯰魚為1米7秒多。洄遊性的魚類比區域性的魚類遊泳能力強。
體型如紡錘的青、草、鰱、鱅、黑魚等遊動時阻力小、快速敏捷,善於長途跋涉。水中中層上層的魚多數屬這類體型。體型髙而側扁的如魴、鯿、鱖等,往往是由靜止到遊動時加速度快,但缺乏長久的遊泳能力。
水溫不同,魚的活躍程度、代謝強度不同,當然會在遊動上有所體現。
生活在江河中的魚類久經鍛煉,比生活在小池塘內的同種魚類遊泳能力強得多。
魚自身的遊泳速度和頂流時克服水的流速值不同,不但含義不同,數值也不相同。魚的遊泳速度比克服水的極限流速值還大,多數在1米/秒以上。短時間的猝發速度更快,比人跑快得多。
對漲水落水的反應:雨源類的河流水位一年中漲落一次,即雨季水位上升,雨季後期水位開始下降。雨雪源類河流一年中兩次漲落,即桃汛期水位上漲,隨後下降;雨季又一次上漲,然後又下降。
絕大多數洄遊、半洄遊性魚類在春季水位上漲時溯流而上,開始產卵洄遊;少數降河性魚類對水位的上漲、水流的方向呈負反應,即順流而下去產卵。雨季水位上漲,魚類溯流而上,前去覓食,這段時間是魚的育肥期,魚作索餌洄遊。隨著雨季的過去,水量減小、水位下降,魚本能地感到冬季即將來臨,於是紛紛順流而下,尋找水深的潭、湖等處越冬。看來它們也明白,如果仍然停留在淺水的河灘中則有被擱淺之慮。
對產卵場所的選擇:在適於繁殖的水域,魚類成批群集,繁衍後代,這就是魚類在自然環境中選擇的產卵場所。魚的繁殖是魚類習性之一。不同魚產卵周期不同,有的幾個月產一次,有的一年產一次,還有一生中隻產一次,產卵後隨即死亡者。
不同魚種產卵對水溫需求不同:我國絕大部分魚類是溫水性魚類,產卵在春夏兩季,水溫為10~20℃。產卵日期因魚而異,如狗魚最早,鯉、鯽次之,四大家魚隨後。產卵日期還與緯度有關,春季高緯度地區水溫較低緯度地區水溫上升慢,所以東北地區比江南要晚得多。還有冷水性魚類,如鮭科魚,一般在10~11月產卵,要求水1溫為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