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緣起:新鄉土中國的夢想(2)(3 / 3)

改革開放20年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農村社會改革,基本上解決了10億多中國人的吃飯、穿衣問題,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現代化道路;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國農村總體上進人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階段;農民的思想觀念順應時代要求發生著深刻變化,農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製建設取得了明顯進步。從1978年到2004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比例下降了89.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近22倍;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下降了20.5個百分點,且將繼續呈下降趨勢。在這一時期裏,農村工業化、農工商綜合發展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誌,湧現出了一批諸如蘇南模式、溫州模式以及河南南街村、江蘇華西村、北京韓村河村等新農村的典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盡管黨和政府為解決“三農”問題陸續出台過一係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基本上屬鬆綁和減負範疇,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在城鄉二元結構的體製下,中國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卻越拉越大,經過50多年的發展,經曆了以政治為中心的農村社會改革和以積經濟為中心的農村社會改革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的變化,農村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日益突出,以至成為困擾中國經濟快速健康穩定發展的最大障礙。人們竟然會驚呼:“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

四、中國農村建設思想的創新:21世紀初的新農村建設

天總是要亮的,太陽總是要出來的。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進入21世紀以來,三農問題在中國的凸顯,三農問題被提高到“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農工作被強調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國農民終於遇到了千載難逢的致富時機,黨中央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高度,不失時機地把關注的戰略重點轉移到了農民身上。

2005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則的建議》指出: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要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2006年2月14-20日,中共中央又專門興辦省級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並在研討班結束的當天公布了2006年的“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份高含金量的綱領性文件破解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諸多深層次的問題,從而迎來了中國農民走向富裕之路的春天。

《意見》全文共分八部分:

(1)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3)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4)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5)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

(6)全麵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製保障;

(7)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製;

(8)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同時,《意見》還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

從中國農村建設思想史的視野來看,21世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國農村建設思想史上的偉大創新:

1.可以促進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