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曆史上看,無論是民國時期的鄉村建設運動,還是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農村合作化運動,以及改革開放之初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這些農村建設思想隻涉及到農村社會發展的某一方麵或某些方麵,如有的側重於發展文化,有的側重於發展教育,有的側重於發展經濟,有的以政治意識形態為中心,有的忽略了環境和生態的保護。而本次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則涉及了農村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等各個方麵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位一體地協調發展,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以及“以人為本”的理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在進一步發展物質文明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推動社會主義農村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本次新農村建設在思想內涵上大大超越了以往的曆次農村建設運動。
2.可以推動城鄉社會的統籌發展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今後五年內,或者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整個20年的過程當中,任務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第一次提出以城鄉統籌的思路解決“三農”問題。2003年10月,中央召開十六屆三中全會,會議提出了“五個統籌”,並將統籌城鄉放在了“五個統籌”之首。2004年,中共中央召開了十六屆四中全會,胡總書記指出,當前處理好工農城鄉關係是一個重大問題,它關係到我們黨的執政基礎,關係到我們黨的執政能力。2005年3月,胡總書記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們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十六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思想上、理論上已經醞釀很久,從“十六”大以來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到正確處理好工農城鄉關係,再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想和理念由此產生。這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中探索和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結果,也是黨長期以來對工農問題城鄉問題統籌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化的結晶。
3.可以實現農村建設的曆史跨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直是億萬中國農民為之奮鬥的偉大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是建立在黨中央和國家政府長時期以來對農村建設進行不懈探索的基礎之上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是在改革開放20多年,我國城鄉社會經濟麵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後提出來的。全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排名的第6位,財政收入達3萬億元,我國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已經邁出了一大步,達到工業化發展的中後期階段,即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階段。這說明新農村建設已經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不是一種幻想或理想,而是可望而且可及的現實。新的形勢給農民、農村、農業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在從促進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製出發,提出了農村工作的新思路;在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眼光,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出發,把農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從而實現了農村建設的曆史跨越。
正是由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農民問題的戰略決策,是中國農民走向富裕道路的戰略舉措,所以,當前全國上下關注的焦點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許多人為此而考慮著、探索著、實踐著。
(第二章)選擇武義:偶然與必然
正當我們關注鄉土中國,關注新農村建設,放眼中國尋找我們心中新鄉土中國的圖像之時,為什麼會選擇武義?其中既有事物的偶然性,也有曆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