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偶然性:從《重讀武義》談起
曆史的機緣往往發生在偶然之中。“新農村建設”作為一個流行的關鍵詞在中國席卷之時,筆者為什麼會把對新農村建設關注的眼光落到了武義?
說實在的,到武義來作新農村建設的課題是筆者做夢也沒有想到的。筆者在武義工作過20年,離開武義也已經20多年了。離開武義的20多年中,偶爾也回來過一兩次,但都沒有什麼觸動。武義的山還是那樣的山,水還是那樣的水,城還是那樣的城。到今年初,筆者夫人退休後幾次回到武義探親,每次回來都對筆者說:“你一定要回武義看看,那裏的變化很大,你簡直無法想象!”她還告訴筆者說我們過去在熟溪橋頭居住的房子已經拆除了,全部變成了綠化帶。她4月份回來時正值山花爛漫,熟溪岸邊的櫻花路絢麗多彩,為美麗的武義縣城增添了一抹粉紅的色彩,漂亮極了。筆者就在想這可能嗎?武義真的變化這麼大嗎?筆者的連襟丁耀明也在電話裏對筆者說:“哎呀,你不回來真是可惜了,現在的武義非常、非常好!”他還說原來的繼續教育中心現在要搬到北嶺洞後麵去了,全是新房子,而且非常氣派。筆者曾經工作過的武義三中也在2003年搬到了城裏,校園優美、設施齊全,和筆者工作的時候的那個舊三中不可同日而語。筆者的朋友朱惠林,是武精機器廠的老總,他有次出差和筆者見麵時說:“你真的應該回去一趟。”麵對大家的鼓動,筆者開始動心了,懷著對筆者第二故鄉——武義難以割舍的情懷,在2006年的5月1日回到了武義。
到武義的當天,筆者就跑到街上到處看。武義縣真的不一樣了:熟溪變得更美了,溪邊的公園綠樹成蔭,繁花似錦;壺山變得更綠了,蔥蔥鬱鬱,滿目青翠。武義的馬路更寬了,車水馬龍;武義的商鋪更多了,興旺發達。筆者真不敢相信這是過去生活和工作過的武義縣城!
在朋友們的陪同下,筆者還走出縣城,對武義的一些鄉鎮來了一個掃描。筆者先到了清水灣溫泉度假村,去之前,筆者就想,清水灣不就是過去的溪裏礦區嘛!溫泉是很好,隻是能有什麼變化呢?到了那裏,著實驚訝了。沒有想到清水灣是如此的規模,豪華、氣派,仿佛是到了某個大城市的休閑度假村。好多來自杭州、上海的遊客來這裏度假。聽說到了黃金周,不提前預訂根本住不進來。這對筆者而言不啻是一種人類學文化上的震撼。筆者還到了少妃村。在筆者離開武義之前,嶺下湯一帶是經常去的,那裏幾乎全是荒山禿嶺,哪裏有景色可言!現在真的不同了,這一路過去,不是毛竹林,就是茶樹山,再就是鬆樹林,滿目蔥蘢,綠的讓人陶醉。接著筆者還到了宣平,參觀了柳城佘族鎮的小黃山。小黃山具有黃山之秀,其旁的小河在懸崖峭壁之間蜿蜒穿行,又具有三峽之雄。黃山、三峽的壯秀在這裏得到完美的結合!一路走來,真是處處風景旖旎。聽說還有清風寨風景區,號稱“北有威虎山,南有清風寨”呢!
在武義的兩天顛覆了筆者對武義20年來的記憶,於是萌動了一種想法,把這種文化震撼與深刻感悟寫下來。人類學有一個習慣就是不浪費每一種感受,有什麼想法就趕快寫下來。用了兩個晚上的時間,《重讀武義》這篇短文就誕生了。可以說,該文在武義發表純粹是一個偶然。筆者是5號回武漢去的,7號《重讀武義》就上了武義新聞網,10號就見了《今日武義》報,特別是編者按部分筆者覺得寫得非常有意思,對筆者是很大的鼓勵。正是以《重讀武義》在武義的發表為契機,6月初我應縣委、縣政府領導的約請再次到武義,與傅利常縣長、陳增加副書記具體討論了課題的相關問題。這就是我們偶然地選擇了武義進行新農村建設研究的背景。
附錄:
重讀武義
編者按:今年“五一”期間,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南民族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廣西民族大學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徐傑舜教授,回到闊別20年的武義。徐教授在武義工作、生活20年,武義留在他記憶中的是貧窮、落後。20年後,當他再次回武義,武義山山水水的巨變,使他深感震撼。徐教授抑製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此文,意在鼓勵我縣人民繼續開拓進取,朝著新農村建設和小康目標努力奮進。本報刊登全文,請讀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