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記憶:曆史的武義與開放的武義(4)(3 / 3)

鄉村康莊工程建設進一步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了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紮實的基礎。2003年,浙江省交通廳提出了實施康莊工程,武義縣抓住機遇,趁勢而上,在全縣範圍掀起鄉村康莊工程建設高潮。2003年和2004年共完成縣鄉公路、鄉村康莊工程建設50595公裏,其中路基提升202.47公裏,路麵硬化303.48公裏。2005年,康莊工程建設131個項目,共計411.6公裏,總投資11864萬元;縣道砂石路麵硬化工程21個項目,共計220.84公裏,總投資9507萬元;改造危橋10座;實現全縣縣道硬化率100%。鄉村康莊工程是一項為農民服務的工程,它打開了農民致富的大門,促進了特色農業的發展,增強了農民的生態意識,解放了農民的思想,結束了“修一條路,毀一片林”的曆史。

幹線工程的實施,極大地縮短縣內外聯係的時空距離。2001-2005年,武義縣大力建幹線公路,一大批交通重點工程相繼建成,並且有一部分正在實施建設當中。如330國道武義段改建工程,43省道(永武線)武義段改建工程,44省道(上鬆線)武義段二期、三期改建工程,武麗線改建工程,兩個金麗溫高速公路連接工程,44省道西門嶺入城口、43省道雙路亭入城口改造工程等已經建成;金華十八裏至武義公路改建工程武義段,44省道上鬆線向北延伸武義至義烏公路武義段新建工程等正在建設當中;綠色通道工程已完成綠化裏程228.1公裏;建成客運西站和新宅準四級客運站,全縣建成106個停靠站點並投入使用。以上這些幹線工程的建設,加快了人流、物流和資金流,拉動了招商引資的力度,工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的態勢。在上鬆線、永武線、高速公路武義連接線兩旁相繼建成了浙江省武義縣經濟開發區及桐琴、茭道等10個工業功能區。

武義交通建設緊扣“完善功能配套,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以縣城為中心,形成東北地區15分鍾交通圈,全縣1小時交通圈”的思路,實現了超常規發展,帶動了武義經濟跨越式發展。

四、眾人拾柴的故事

武川大地,山清水秀;明招文化,源遠流長。在壺山之麓,熟溪之畔屹立著一所環境幽雅、空氣清新、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花園式學校——武義一中。創建於1938年的武義一中已走過68年的征程,經曆了解放前後兩期曆史風雲和教育事業曲折發展的風風雨雨,八遷校址,十三易名,已發展成為省級重點高級中學,為祖國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

在武義一中十三易名的過程中,1946年創辦的“武義縣私立明招初級中學”承載著深厚的明招文化。宋朝名儒呂祖謙和朱熹曾講學於武義明招寺,而呂祖謙及其先人的墓葬也都在明招山,為紀念、繼承和發揚先哲的治學精神,特定校名為“武義縣私立明招初級中學”。而在武義一中八遷校址的曆史過程中,我們不能忘記1997年這個具有曆史性意義的一年。這一年裏,武義縣委、縣政府鄭重地作出了遷建武義一中的決策,從而給武義一中帶來了新的生機。

遷建前的武義一中,作為縣裏唯一的省重點學校,在辦學條件上先天不足,已滿足不了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全校24個班級,1300多名師生員工,校園總麵積僅有26畝,且分兩個校區,遠隔兩處,給教師的教學管理工作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校園已無餘地進行擴建,許多圖書因無圖書館而束之高閣,學生的集會因無禮堂而於室外舉行,就餐則因沒有餐廳而把寢室當飯廳。此外,狹窄的校園還被40多家農戶所包圍,雞犬之音不絕於耳,車輛轟鳴聲震教壇,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秩序。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在“教育優先”的當代,政府作出了遷建一中的決定。然而遷建工作可是一項十分重大的工程,當時縣裏經濟基礎差,財政相當拮據,資金問題很現實地擺在了大家麵前。

正當政府領導在為遷建資金問題苦惱之時,遷建一中的消息悄然傳開,立刻牽動了全縣33萬人民的心,大家都清醒地認識到,“再窮不能窮教育”、“人民教育人民辦”,武義經濟要高質量的發展,必須有高素質的人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就必須有高水平的學校,而高中教育對於培養高素質人才更是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樣,遷建決定化作了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單位競相讚助,群眾踴躍捐款,人人盡綿薄之力,個個獻赤誠之愛。在遷建捐助活動中,一幕幕感人的故事還曆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