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過熟溪岸,武陽花開遍地紅。”星光人麵對大好形勢,麵對新的機遇和挑戰,不驕不躁,繼續意氣風發地向前邁進,迎接星光燦爛的明天!
三、“先行官”的故事
武義曾經廣為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年五穀豐,就是路不通,有貨賣不出,致富一場空”,沒有路成了武義人貧窮和落後的根源。回顧武義的曆史,交通閉塞,風物秦餘。抗戰時期,在日寇的鐵蹄之下武義鐵路從有到到無。解放前,僅有一條12公裏通往金華的公路與外界溝通,道路長年失修,路容凋蔽,且在白洋渡還需用渡船連接,其餘均為人行古道。改革開放以前,縣裏僅有兩條通往外界的沙石路,“晴天一過塵滿天,雨天一過一身泥”,高山上的村子隻有一條陡峭狹窄的山路通行,村子幾乎處於封閉狀態,辛勞一世的山裏人,留下的隻是貧窮和落後。
交通滯後給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製約,給人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是人民致富的絆腳石。當改革春風吹進武川大地時,武義人就已經意識到“若要富,先修路”的道理,把交通道路建設作為先行行業來抓,讓交通發展帶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帶動人民致富。
今日武義人,可在“家門口”直接乘火車到達北京、南京、上海、廣州、漢口等全國大中城市;金麗溫高速公路穿城而過,驅車到杭州不用兩個小時,到上海不過4個小時,快捷便利的交通大大縮減了武義與周邊發達地區的時空距離;康莊工程的建設,讓高山蔬菜走出高山,科技知識走進高山。公路建設架起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橋梁,使武義人真正嚐到了甜頭。南部山區豐富的山貨運出了山門,走進了市場;“車輪經濟”讓山區農民鼓起了錢袋子,2004年新宅鎮大萊等10個村種植的2萬多畝高山四季豆,平均每畝收入達3000元,“公路效應”使四季豆每畝增收850元。幹線公路修建的強勁勢頭,更帶動了武義山區第三產業的發展,來武義觀光旅遊者從往年的數萬人次增至2005年的近60萬人次,2006年上半年已達54萬人。路修暢了,更多的武義人走出去學經驗,學技術;更多的外鄉人走進來辦工廠,辦企業,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功能區已引進外來企業600多家。
近10年來,武義交通建設突飛猛進,日新月異。武義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時期,也是武義交通建設大會戰的曆程——鐵路從無到有,公路從“三橋一路”四自工程到“三年三線”工程,從低等級公路建設和養護到參與高等級公路建設,從幹線暢通工程建設到縣鄉村道路建設,從康莊工程的全麵鋪開到縣道路麵硬化的全麵完成,武義縣交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建設高潮。1995-2005年,全縣建成鐵路項目1個,計24.96公裏;投入公路交通建設資金22.33億元,建成高速公路25925公裏、幹線公路12項,計121.205公裏和一大批縣鄉公路與鄉村康莊工程項目。到2005年底,全縣公路通車裏程可達1135公裏,等級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裏72公裏,交通“兩縱六橫”公路網基本形成,武義“大交通”從規劃成為現實。
興建鐵路是武義人夢寐以求的夙願。1992年12月28日,隨著清塘隧道一聲炮響,拉開了金溫鐵路武義段建設的序幕。金溫鐵路武義境內全長24.96公裏,設武義、履坦二站,貫穿白洋街道和履坦、泉溪、桐琴3個鄉鎮34個行政村。經過鐵路建設者們兩年的艱苦奮鬥,1994年12月27日順利完成武義境內路軌鋪設任務。1998年6月11日,金溫鐵路全線開通運行,結束了武義沒有鐵路的曆史,圓了武義幾代人的鐵路夢。
金麗溫高速公路武義段開工建設是武義公路建設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武義段主線全長25925公裏,連接線9.8公裏,途經白洋街道和履坦、泉溪、桐琴3個鄉鎮28個行政村,工程總投資7.9億元。其中,一期工程全長13.1公裏,總投資4.05億元,於2001年12月18日竣工通車,實現了武義高等級公路零的突破;二期改建工程全長12.8公裏,總投資3.85億元,於2002年12月18日建成通車,標誌著武義公路建設由普通型向高等級發展的一次飛躍。金麗溫高速公路的建成,對武義打開山門,改善區位優勢,縮短武義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時間、空間距離,優化投資環境,實現武義經濟騰飛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