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四點,這兒開始變得熱鬧起來,喇叭聲,吆喝聲,搬貨聲,聲聲入耳,買者與賣者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之後,最終喜笑顏開,多筆生意在這個時刻、這個場合順利成交。這兒就是武義縣有名的星光蔬菜市場,位於武陽路南側,與武義汽車站相鄰,交通方便,處於城區發展的中心地段。如此繁華的星光蔬菜市場,你會把它跟一個村聯係到一起嗎?一般不會。然而這正是筆者想說的,星光蔬菜市場是星光村村民籌建起來的,它是星光村人的菜市,也是武義人民的菜市。
星光蔬菜市場的建立是星光村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使星光村走上了一條“以工補農,以商補農”的致富之路,發展成為武義縣聞名的億元村和首富村。如今的星光村與武義城區融為一體,沒有人分得清哪裏是城,哪裏是村,村民的小洋樓一棟勝過一棟,老年人不再擔心養老問題,小轎車一年年在增多,村民遇到難題或糾紛有村裏的協會幫助解決,等等。星光村人的福氣讓很多人有種不願當市民願當星光村村民的感慨。今日星光燦爛無不體現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麵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星光村進入到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星光村人以自己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發展機遇,在一個團結、務實的領導班子帶領下,積極發展集體和民營經濟,籌集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了星光村的投資環境,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為縣裏創建文明城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星光村地處縣城繁華地段,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星光村屬武義縣城所在地壺山街道管轄,位於縣城的繁華地段,曆來為全縣和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星光村雖分為新村區和老村區,但僅隔解放街北端不足半裏的距離,而新村區東起朝陽路西側,西至解放街東側,且解放街和武陽路又是新興的全縣商業中心,星光村則居於商鋪林立的商業中心區域。從農田位置來看,星光村的水田大部分位於縣後畈的上畈和下畈,這裏地勢平坦,是縣城的交通中心,接近商業區;村裏處於縣後畈的土地已被國家征用,用於發展交通、商業和服務業,逐漸被開辟成為省級武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從文化教育方麵來看,縣城辦學最早的近思堂、壺峰書院、壺山小學堂直至現代的壺山小學,抗日時期的縣師範講習所、紹興香山中學武義分部(後改辦成明招中學)、城西小學,還有民眾教育館、解放後辦的縣文化館等單位曾設在本村區。繁華的小商品市場、全縣規模最大的蔬菜、水果市場,以及縣城交通樞紐武義汽車站等均設在本村區。星光村還是老革命根據地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這些先天性的區位優勢為星光村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為星光村的騰飛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星光村開始從緩慢發展進入到快速發展的新時期。1993年以前,星光村經濟發展還相對緩慢,貧窮落後的麵貌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僅104萬元,人均收入才924元;到了1993年,新的村領導班子成立,全村幹部群眾在新領導的帶領下,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根據本村的區位優勢,集中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興辦鄉鎮企業和發展個體民營企業,星光村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93年以來,村裏投資300多萬元建起了14000平方米的星光停車場,又建起了4300平方米的北嶺大廈和武北大廈,還蓋起了10幢設施配套齊全的廠房,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並貫徹實施各項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外地人才、資金來村經商辦廠。至1996年年底,全村已辦起聯辦、村辦、戶辦企業70多家,同年又投資400多萬元在武陽路口繁華地段興建了14000平方米的蔬菜、水果市場,共有攤位600個。星光村由企業和市場牽頭,帶動了全村經濟的飛速發展,一年躍上一個新台階,一年一個大變化。2005年,村級收入達到1040萬元,全村人均年收入達5800元,為1992年的6.3倍,位居全縣555個行政村之首。
星光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活動。自1993年以來,村裏投資50多萬元為村民辦公益事業,安裝自來水,修建水泥路,改裝廣播電視線路,搞好環境衛生,使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1996年村裏又拿出51萬元,補貼213戶村民安裝上程控電話,占全村總戶數的80%,成為全縣第一個電話村。從1997年開始,村裏向60歲以上老人按月發放養老金,當年老人的養老金和慰問金年均可獲3000元,到2005年,村裏的老人年均養老金和慰問金已達10000元以上。近些年,星光村年總收入已突破1000萬元,這些錢主要用於全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生活,每個村民每年可分到7000元的生活補助。此外,村裏的計劃生育和綜合治理等各項工作也搞得比較好,曾幾次被評為縣計劃生育先進單位和縣社會綜合治理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