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慧英副縣長,在審讀了研究報告後,對“教育優先”一章中統計數據的準確問題提供了最新的資料。
馮興良副縣長對“溫泉旅遊”和“城鄉統籌”兩章親自動筆作了修改,並提供了新村設計規劃圖的光盤。
楊霄雁副縣長,專門抽出時間與考察組作了探討研究,聽取了我對武義縣打造休閑產業城的意見。
縣委外宣辦主任章軍主動擔任起了本課題研究的圖片策劃工作,曾早上四點鍾起床去拍有關照片,更令人感動的是,他不遺餘力地把縣裏幾位攝影愛好者的照片搜集起來,刻成光盤提供給我們使用。朱連法、唐桓臻、郎一剛都無償地把他們拍攝的好照片提供給了我們。
原縣科委主任田民主動把自己獲得浙江省科研三等獎的研究武義生態的科研成果提供給我們參考。
縣繼續教育中心的副主任丁耀明,從課題一開始就與他的夫人徐真英一起成了課題組的編外成員,他們為我們當響導、跑圖書館查找資料、解決我們後勤工作的一些困難,丁耀明還與課題組一起參加了對教育係統的考察。
縣經貿局的朱曉偉積極配合課題組的調查,協助我們很快地掌握了武義工業園區興起和發展的基本情況。
縣工交科科長徐偉雖然不是課題組成員,卻愉快地承擔了“工業園區”一節的審閱和修改任務,此節的第二稿就出自他的手筆。
縣檔案館館員鞏慧芝、縣博物館館長董三軍等積極地為課題組提供了許多相關資料。
縣統計局統計科的同誌和明招小學孫廣斌老師完成了兩千份課題問卷的統計。
孫桂球、朱菊蘭,以及佘族老師蘭雲建為課題組考察工作提供了許多方便。
要列舉的同誌和朋友還有很多很多,在此隻能向所有支持、關心、幫助過《新鄉土中國》課題研究的武義父老鄉親們道一聲謝謝了!
凡此等等,正是由於武義全縣上下、課題組內外相關人員的積極努力和無私的奉獻,形成了一個緊密協作的團隊,加上課題組所到之處,所遇之武義人無不為本課題的進行不遺餘力地提供方便,這也正是武義新精神的外延和展現,才有了本課題順利地進行,結出了《新鄉土中國》的碩果。
《新鄉土中國》一書的提綱由徐傑舜提出並確定。各篇章撰稿人為:
(第一章)徐傑舜、海路;
(第二章)徐傑舜;
(第三章)徐桂蘭(解讀武義:地理與建製、鄉土情結:壺山與熟溪、以農為本的人文特征),吳桂清(佘族聚居:柳城佘族鎮鳥瞰),高濟敖(革命老區:建黨與開辟萍革命根據地);
(第四章)黃蘭紅;
(第五章、第八章)林敏霞;
(第六章)羅彩娟、陳先林;
(第十二章、第十六章)羅彩娟;
(第七章)徐偉、海路;
(第九章)徐傑舜、徐桂蘭、海路;
(第十章、第十三章)海路;
(第十一章、第十四章)孫亞楠;
(第十五章)羅彩娟、吳桂清;
全書由徐傑舜統稿、定稿。
最後,我要衷心地感謝中國經濟出版社以及李煜萍編輯精心製作《新鄉土中國》,使本書能以亮麗的麵貌呈現在廣大讀者麵前,呈現給2008年將在中國昆明召開的第十六屆人類學民族學世界大會。
徐傑舜
二00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