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有了這種文化的震撼帶來的文化衝動,我被武義人正在進行的建設新農村的偉大事業深深地感動了。大腦中所記憶的武義與現實的武義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比較研究本來就是人類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所以,在今昔武義的比較之中,使我具有了洞察武義新農村建設經驗的能力,才有了概括、歸納、提煉、升華武義經驗的能力,才有了全力做好武義課題的激情。正是這種20年與1個月之間的內在聯係,才使得我與武義的緣分有了從偶然向必然轉化的可能。真的要深深地感謝武義給我那20年的生活磨煉和積累。為了紀念這個緣份,我特意請縣外宣辦主任,我20年前的學生章軍,給我在曾經工作過的武義一中校園內,以武義的祖山——壺山為背景,照了一張相,以作紀念。

當然,在此,還要說明的是,我們之所以能在一個月內完成考察,順利地寫出研究報告,更得益於團隊精神的發揚。在課題組中,徐桂蘭、黃蘭紅、吳桂清不僅積極投入田野考察,還擔負了有關章節的撰稿任務,羅彩娟、海路、孫亞楠、林敏霞4名博士生分別承擔了武義模式十個元素的考察和撰稿任務,他們白天考察,晚上整理材料,撰寫田野日記,常常到淩晨二、三點鍾才休息。真的是一天當作三天用!在撰稿最緊張的幾天裏大部份人都工作到淩晨,有一晚大家一直工作到天亮。同學們為什麼會有這種奮戰的精神?他們都說:“我們被武義的新農村建設成就深深地感動了!”

縣委、縣政府參加課題組的幾位同誌同樣如此,他們不僅積極地,主動地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認真審閱提綱,以及研究報告草稿,更是動腦筋,勤思考、善分析,為研究大綱的完善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下山脫貧、村務監督等都是他們提出的好建議。特別要提出的是高濟敖撰寫了“革命老區:建黨與開辟革命根據地”一節;陳先林對“特色農業”一節進行了仔細的審讀修改,此節第二稿就出自他之手。王文政對“教育優先”、“文化活力”兩節作了仔細的審校,為本書把了關。張良光一邊提供了許多相關的資料,一邊親自帶領研究生進行考察。鍾朝輝不僅隨時為我們聯係相關的單位,還認真審讀了部分書稿;高濟敖、金福喜兩位對全稿作了認真的審讀,大大降低了研究報告的差錯,保證了書稿的質量。

有一句大家很熟悉的話說:政治路線確定以後,領導是決定因素。本課題之所以能非常順利地完成,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是關鍵。縣委副書記陳增加親自擔任課題領導小組組長,對課題的考察工作作了周密的布置和安排,為課題的完成鋪平了道路。縣委書記李一飛剛到武義上任不久,十分重視新農村建設,大力支持考察工作,並在評審會上作了重要的講話。縣長傅利常還接受了我的采訪,十分有見地地暢談和分析了武義新農村建設的體會、思路和經驗。與此同時,對書稿作出貢獻的同誌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