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佝僂病
骨骼在生長的過程中,因為維生素D缺乏或抵抗、鈣磷代謝異常,影響骨基質鈣化,出現成骨障礙。表現成骨細胞代償性增生,在骨骼的幹骺端骨樣組織堆積,使骨骺增大(肋骨串珠、手鐲、腳鐲)、骨質軟化變形(方顱、雞胸、羅圈腿)、骨骼生長停滯(出牙遲、會坐遲)。
2.佝僂病有多少種
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應用一般劑量維生素D治療有效,可以治愈。
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又稱為低血鈣性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即一般劑量維生素D治療無效,需終身大劑量維生素D或1,25-(OH)2D3治療,方可奏效。本病可在1歲以內發病,有嚴重的佝僂病症狀,生長發育遲緩,除血鈣血磷降低及堿性磷酸酶增高外,可有氨基酸尿症。
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又稱為低血磷性抗維生素D佝僂病,又稱家族性低磷血症(familialhypophosphatemia),或腎性低血磷性佝僂病(renalhypophosphatemicrickets)。為遺傳性疾病,可有家族史。本病為腎小管磷再吸收及腸道吸收磷的原發性缺陷,故血磷低,尿磷高而血鈣正常。對一般治療劑量的維生素D無效,每日需服用大劑量維生素D製劑才起作用,並同時口服補磷。
腎性佝僂病,是由於各種先天性或後天性腎髒疾病引起的腎功能衰竭,導致維生素D代謝和腎髒排磷功能障礙的疾病。
後三種疾病應用常規劑量的維生素D治療無效,所以統稱為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
3.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表現與防治措施有哪些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原因是維生素D不足,使體內鈣、磷代謝失常,鈣鹽不能正常地沉著在骨骼的生長部分,以致骨骼發生病變,同時可影響神經、肌肉、造血、免疫等組織器官的功能,對小兒的健康危害較大。
本病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連續過程。依據年齡、病史、症狀、體征、X線及血生化等可分為活動期(初期、激期)、恢複期和後遺症。
(1)症狀:
1)初期:多自3個月左右開始發病。早期常有非特異的神經精神症狀如夜驚(經常在睡眠中驚跳,或輕微刺激即驚醒並常常哭鬧);多汗(頭部經常出汗,有酸臭味,每睡必浸濕枕頭,與室溫、季節、衣著等無關);煩躁不安(易興奮、愛哭鬧,好發脾氣,失去正常小兒活潑性)。枕禿也較常見。同時可有輕度的骨骼改變體征。X線片可無異常或見臨時鈣化帶模糊變薄、幹骺端稍增寬。血生化改變輕微,血鈣、血磷正常或稍低,堿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激期:常見於3個月至2歲的小兒。有明顯的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症狀。同時可有中度的骨骼改變體征,如方顱、雞胸、漏鬥胸、肋外翻、O型腿、X型腿等表現。X線片可見臨時鈣化帶模糊消失,幹骺端增寬,邊緣不整呈雲絮狀、毛刷狀或杯口狀,骨骺軟骨加寬。血鈣、血磷均降低,堿性磷酸酶增高。
3)恢複期:活動期經曬太陽或維生素D治療後症狀消失,體征逐漸減輕、恢複。X線片可見臨時鈣化帶重現、增寬、密度增加。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恢複正常。
4)後遺症期:多見於3歲以後的小兒。經治療或自然恢複,症狀消失,骨骼改變不再進展。X線及血生化檢查正常,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2)治療:
1)活動期的治療:
一般療法:加強護理,合理喂養,堅持經常曬太陽,並應積極防治並發症。
藥物療法:初期每日口服維生素D5000~10000單位,連服1個月。不能堅持口服者可肌內注射維生素D。每次20萬~30萬單位,連用1~2次,每次間隔1個月。激期每日口服維生素D1萬~2萬單位,連服1個月。不能堅持口服者可肌內注射維生素D2每次40萬單位(或D3每次30萬單位),連用2~3次,每次間隔1個月。
在上述維生素D治療的同時,給予適量的鈣劑、維生素C及A等輔助藥物,對改善症狀,促進骨骼發育是有益的。治療後3個月不好轉者,應查找原因。切不可過多使用維生素D,以防中毒。
2)恢複期的治療:在夏秋季多曬太陽即可,冬季給予維生素D10萬~20萬單位1次口服或肌注,以防來年春季複發。
3)後遺症的治療:不需藥物治療。應加強體格鍛煉,對骨骼畸形可采取主動或被動運動的方法矯正。胸部畸形可做腹臥位抬頭展胸運動。下肢畸形可做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側肌群,X形腿按摩內側肌群),增加肌力,協助畸形的恢複。嚴重下肢畸形可以使用支具矯形。
(3)預防:佝僂病的預防應從圍生期開始,以1歲以內小兒為重點對象,並應係統管理到3歲。即做到“抓早、抓小、抓徹底”。應進行廣泛宣傳教育,使母親學到有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