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感悟:
財富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如果隻是懷著熱切的希望,祈求它從天而降,最終等來的隻有時光匆匆流走。
27.往深處挖掘
在100多年前的費城,有6個高中生向他們仰慕已久的牧師請求:“先生,您肯教我們讀書嗎?我們想上大學,可是我們沒錢。我們中學快畢業了,有一定的學識,你肯教教我們嗎?”
這位牧師名叫康惠爾,他答應教這6個貧家子弟。同時他又暗自思忖:“一定還會有許多年輕人沒錢上大學,他們想學習但付不起學費。我應該為這樣的年輕人辦一所大學。”於是,他開始為籌建大學募捐。
當時建一所大學大概要花150萬美元。康惠爾四處奔走,在各地演講了5年,出乎他意料的是,5年辛苦籌募到的錢不足1000美元。康惠爾深感悲哀,情緒低落。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教堂周圍的草枯黃得東倒西歪。他問園丁:“為什麼這裏的草長得不如其他地方的草呢?”
園丁回答說:“你覺得這地方的草長得不好,主要是因為你把這些草和別的草相比的緣故。我們常常看到別人美麗的草地,希望別人的草地就是我們自己的,卻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園丁的一席話使康惠爾恍然大悟,他跑進教堂開始撰寫演講稿。
他在演講稿中寫了一個農夫的故事:有個農夫擁有一塊土地,生活過得很不錯。但是,當他聽說可以找到埋有鑽石的寶庫時,他便想,隻要有一塊鑽石就可以富得難以想像。於是,農夫把自己的地賣了,離家出走,四處尋找可以發現鑽石的地方。農夫走向遙遠的異國他鄉,然而從未發現鑽石,最後,他囊空如洗。有一天晚上,他終於在海灘自殺身亡。
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個買下這個農夫的土地的人,在散步中無意間發現了一塊異樣的石頭,拾起一看,它晶光閃閃,反射出光芒。仔細察看,發現居然是一塊鑽石。這樣,就在農夫賣掉的這塊土地上,新主人發現了從未被人發現的鑽石寶藏。
這個故事是發人深省的,康惠爾寫道:財富不是僅憑著奔走四方才發現的,它需要自己往深處挖掘,屬於相信並依靠自己能力的人。
康惠爾作了7年這個“鑽石寶藏”的演講。7年後,他賺得了800萬美元,這筆錢大大超出了他想建一所學校的需要。
他建立的學校今天還聳立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這便是著名的學府坦普爾大學。
心靈感悟:
有一些人,懷著盲目的空想,毫無目的的追尋心中的“鑽石”,最終一無所獲。而另一些人則從身邊做起,不斷深入挖掘,最終成功如期而至。
28.追逐夢想的人
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前夕,摩拉裏已經有幸躋身於最優秀的參賽運動員之列。令人遺憾的是,在賽場上,他發揮欠佳,隻獲得一枚銀牌,與冠軍擦肩而過。他沒有灰心喪氣,從光榮的夢想中退出之後,他把目標瞄準了1988年的韓國漢城奧運會。
這一次,他的夢想在奧運預選賽上就告破滅。他被淘汰了,跟大多數受挫情況下人們的反應一樣,他開始變得沮喪,把體育的夢想深埋心中,有3年的時間,遊泳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
然而,離1992年夏季奧運會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了,摩拉裏決定再次孤注一擲,因為他心中的烈焰從未熄滅過。在屬於年輕人的遊泳賽事中,30多歲的人就算是高齡了,並且摩拉裏久已脫離體育運動,再去百米蝶泳的比賽中與那些優秀的選手們拚搏,簡直就像是拿著槍矛戳風車的唐吉訶德一樣不自量力。
在預賽中,他的成績比世界紀錄慢一秒多,因此,在決賽中他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努力地為自己增壓打氣。在遊泳池中,他的速度果然是不可思議的快,超過其他的競賽者而一路遙遙領先。這次,他不僅奪得了冠軍,也破了世界紀錄。
心靈感悟: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不可能永遠是順利的,然而當麵臨挫折和失敗的時候,不氣餒,有信心,才會擺脫困境,衝向成功,如果你自己先放棄了,別人再怎麼幫忙也是無濟於事的。
29.101歲成名的畫家
我認識哈裏·萊伯曼先生的時候,他已經是一位百歲老人了。
那一天,天氣又熱又悶,就連不見陽光的蔭涼處也達到40度的高溫。來到他在長島的住處,我還以為這位老畫家一定坐在舒適的空調室裏等我。然而出乎我的意料,他正在樹蔭下專心致誌地繪製一幅油畫。他告訴我,他剛剛同一個日本出版商簽定一項七年的合同,畫架上的作品即是其中之一。
老人身材瘦長,臉上皺紋已深,下巴留著一撮胡須,頭發花白,但卻精神煥發,衣著也很講究,看上去最多不過80歲。80歲!這正是他開始學習作畫時的年紀。
萊伯曼是在老人俱樂部裏和繪畫結下緣分的。那時,老人歇業已有六年。他常到城裏的俱樂部去下棋,以此消磨時間。一天,女辦事員告訴他,往常那位棋友因身體不適,不能前來作陪。看到老人的失望神情,這位熱情的辦事員就建議他到畫室轉一圈,還可以試畫幾筆。
“您說什麼,讓我作畫?”老人哈哈大笑,“我從來沒有摸過畫筆。”
“那不要緊,試試看嘛!說不定你會覺得很有意思呢。”
在女辦事員的堅持下,萊伯曼來到了畫室,平生第一次擺弄起畫筆和顏料。他很快就入迷了,周圍的人也都認為這位80歲的老翁簡直就是一個天生的畫家。81歲那年,老人去聽繪畫課,開始學習繪畫知識。
1977年11月,洛杉磯一家頗有名望的藝術陳列館舉辦了題為:哈裏·萊伯曼101歲的畫展。這位百歲老人筆直地站在入口處,迎接參加開幕儀式的四百多名來賓,其中有不少收藏家、評論家和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