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總會有一些事情即便是你很不願意幹,但現實的情況逼得你不得不低頭,否則你便會被他人孤立,被這個社會拋棄,這種情況在中國尤其嚴重,中國人就是把麵子問題看的頂重要,在有些地區甚至比性命來的重要。在我母親的老家有這樣一戶窮人,他們因為送不起人情,此後在村裏遭人白眼被人戳脊梁骨,始終無法抬起頭來,最終一家四口在寒冬臘月的一個夜晚,女人做了這輩子最好的一頓晚飯,然後在晚飯裏放了老鼠藥,夫妻兩個含著眼淚吃了最後的晚餐就這樣歸西了,最無辜的就屬那兩個孩子了就這樣不明不白的送了命,這倒不是我胡說八道亂打哈哈,真有這樣的事。
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人情債已相當的繁重了,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價碼也在不斷的攀升,以前幾十塊能解決問題,但現在已經飛漲到了幾百、甚至上千。
所謂的人情就是人際往來應酬的禮節習俗,在北方應該叫隨禮吧?起初也僅僅隻是傳統的婚喪嫁娶砌房上梁才這麼幹,到後來屁大點事都要隨禮,比如親戚朋友參軍、升學、工作調動、職務升遷,在一些落後地區甚至購買摩托車、彩電等高檔家庭設備也要隨禮,這已經不單單隻是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種情和債,你不隨波逐流就注定被孤立。本來吧人情不是債,是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因血緣、情義、幫助等產生的金錢與感情等的付出。畢竟人首先是社會人是需要幫助的,正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今日鋪就的人情路,在他日即可能在關鍵之時踏上別人為你鋪就的坦途,孤立無援的人則往往會失敗的。所以,人們常常把幫助他人彼此建立情義關係當做自己的某種義務。應當說這種人情關係是無可厚非的,純潔的,也是合乎情理的,但在人與人之間建立這種人情關係後,“禮尚往來”的觀念便成為人情延續與延伸的動因,彼此的人情往來便成為一種“債”,錢也許好還,但是人情一定是不好還的。似乎牢騷多了點,因為臨近年底收到了幾枚“紅色炸彈”,雖然是牢騷但跟下麵這個故事卻有很大的關係,這個故事叫死債,一筆要用生命去還的債。
老牛說要回老家去看看讓我幫他盯著雜誌社,這倒是件新鮮的事,我問他什麼事他起初不願意說,但擰不過我的執著最後還是告訴了我,他說自己老家的表叔去世了,需要他回去披麻戴孝和扶靈。披麻戴孝、扶靈這種事通常都是由最親近的人來幹,比如兒女、嫡親侄子之類的,我算了算老牛的年紀猜想他表叔最少也有六十了,按理說早就兒孫滿堂了,怎麼會需要一個過了三代的表侄子來扶靈,這倒讓我覺得很納悶。
老牛見我有疑問於是就解釋道“我表叔都六十八了,雖然他是個老好人,但卻無兒無女絕了後,老天爺對他太不公平了。”
“你表叔結婚了沒有?”我好奇的問道。
“當然,但他和表嬸怎麼努力也沒用,始終沒有一兒半女的…不,不應該這麼說,其實他還是有兒女的。”老牛皺了皺眉點起了根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