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班集體的形成發展階段。
在前兩個階段工作基礎上,班級群體已形成為班集體,其主要標誌是,班集體有了一個較穩定的、團結的領導核心,班幹部能獨立開展各項工作;班級目標已成為學生個體的奮鬥目標,是非觀念增強,正確的集體輿論和班風已形成。不過,班集體形成並不等於班主任工作結束,班集體還需要進一步鞏固和不斷發展,班主任要根據班級情況提出更高層次的奮鬥目標,爭創優秀班集體。還要針對班內學生不同特點,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從整體上提高全班學生的素質。
(二)班級的功能
由學生群體到班集體的形成,標誌著班級內在機製開始發揮其重要的教育作用,班級組織具有如下的功能:
1、班級的教育功能
班集體具有集體教育的作用,由於班集體具有統一的目標、共同的輿論與班風,以及具有約束力的規章製度與紀律,這些都是巨大的教育力量使班集體能夠凝聚在一起,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共同成長。
班集體還能促進學生個體個性化的發展,在班集體裏,同學的成長與進步對其他同學來說會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從而使學生在班集體中,不斷尋找自身的地位和調整自身的行為,形成一定的能力和人格特征。
2、班級的管理功能
班集體固有的特點使班級具有充分的管理優勢,特別是輿論優勢和組織優勢,這使得班集體能夠建立良好的班級秩序,學生容易形成強烈的歸屬感和集體意識,從而使班集體成員之間能夠統一步調開展各種活動。
3、班級的社會功能
班級具有一般性的社會群體的特點,因此,班級也是學生進行社會性
人際溝通與交流、進行社會接觸的重要平台,學生由此獲取社會經驗、提升社會性能力。
二、班級管理的基本方法
班級管理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帶領班級學生,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製,以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班級管理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教學質量,因而在學校工作中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
班級管理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這一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教育目標,使學生得到充分的、全麵的發展;班級管理的對象是班級中的各種管理資源,包括人、財、物、時間、空間、信息,而主要對象是人,即學生,班級管理主要是對學生的管理;班級管理是對組織進行管理的過程,必然包括目標確定、價值形成、組織完善、製度保證、活動開展的過程。
(一)班級目標的確定
班集體的奮鬥目標是指全班同學共同具有的期望和追求,是班級各項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的總概括。確立班集體奮鬥目標,就是要讓班級全體學生明確班集體的發展前景,知道共同的努力方向,並為目標實現統一行動。班集體的奮鬥目標是班集體形成的條件和發展的動力,與學生一起製定班級目標是班主任創建班集體的首要工作。
班集體目標可分為遠期、中期、近期三種。遠期目標就是指全班同學經過較長時間的共同努力而達到的目標,它是中期、近期目標提出和設計的重要依據;中期目標是指階段性的或者專項性的奮鬥目標,是實現遠期目標的條件和保證;近期目標是指向於當前的奮鬥目標,它是遠期、中期目標的具體化。三種目標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目標係統,它們之間相互銜接、相互影響。
由於目標具有很強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因此,確立班集體目標有以下基本要求。第一,體現時代精神。班集體目標既要符合教育方針和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體現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又要符合班集體建設的需要以及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素質的要求。第二,有明確的指向性。班級目標是全班同學共同奮鬥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具有很強的導向性。目標必須明確具體。特別是小學班級目標,要考慮到小學生認知水平低,社會經驗少的實際,應讓小學生明確該做什麼和怎麼做,把集體的大目標和個人的小目標統一協調起來。第三,注意目標的層次性。一般說,遠期目標要“高而可攀,望而可及”,有鼓動性和號召力;中期目標既要反映階段性或者專題性的要求,又要發揮承上啟下、遠近銜接的作用;近期目標則要明確具體、又要與長、中期目標保持一致。第四,有可行性。目標價值能否得以體現,關鍵還取決於既能照顧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水平,又要掌握好目標水平高於現實水平的差距,合理適當的差距才有吸引力,才能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鬥誌,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
確立班級目標的方法要因班而異,目前普遍采用的有兩種。一是係列化目標法,就是根據班集體主體目標,建立起貫穿學年或學期班級教育教學各個方麵的次目標係統。二是具體化目標法,就是將班集體宏觀目標分解和細化,一方麵將學校教育目標變為班級具體的可操作目標;另一方麵每個班級成員要結合自己的情況,圍繞班集體目標製定個人目標。
(二)班級文化的營造
班級文化是指班級成員通過一係列的教育活動,形成對班級運行、教師與學生產生影響的存在方式的總和。班級文化由三部分構成:其一,體現班級文化內核的班級精神與觀念:反映為班級主體的輿論、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判斷、審美情趣、目標取向,綜合體現為班風。其二,使文化內在價值得以顯示的班級規章製度:如學生守則、儀式、教師職責規定以及一些不成文的行為習俗以及心理定勢。其三,使文化價值與製度外顯化的物質設施與環境:如教室的布置、環境衛生、教室物件的擺放、標語的掛放,等等。
班級文化的三個構成部分是統一的,是文化的三種表現形態,不是文化的三種獨立狀態,目前有些人把班級文化簡單劃分為物質文化、製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這種簡單的劃分方法容易把同一範疇的東西劃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的內容,是不可取的。這會導致班級文化的割裂。
1、樹立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正確輿論,就是根據是非標準作出符合客觀事實的意願和態度。它是衡量集體覺悟水平的重要標準。形成正確的班集體輿論,有利於促進團結、鼓舞學生的上進心,發揚正氣,有利於班級良好人際關係的建設和組織機構的健全與完善。正確的集體輿論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班集體形成的重要標誌。
班風是班級成員的思想、言行、風格、習慣等方麵表現出來的班集體特有的一種精神麵貌,是班級“個性特征”的體現。良好班風有很強的製約功能和教育功能,並主要以輿論或規範的形式體現。良好班風是班集體構成要素長期相互作用,不斷發展的結果,是班集體形成的綜合標誌。
正確輿論和良好班風是相互聯係的。良好班風的形成,需要正確輿論的支持,而良好班風一旦建立,又會促成良好的集體輿論。班主任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班風,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要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判斷標準,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榮辱觀和美醜觀。班主任應認真組織學生學習學生守則和行為規範,明確要求,教育學生逐步養成正確的道德理念。
第二,抓好常規訓練,嚴格行為規範。集體輿論和班風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不斷發展和鞏固的過程,班主任應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日常的學習、生活開始,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教育學生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加強行為習慣的訓練和培養。
第三,培養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正確輿論和良好班風的形成,要求每一個班級成員認識到集體的價值和作用,隻有這樣學生才會自覺去維護集體的聲譽,明確自己的責任。集體榮譽感在集體活動中是一種巨大的心理動力,也是責任感形成的心理基礎。班主任要利用一切教育時機,將學生的一言一行與整個班集體聯係起來,教育每個學生明確自己對集體應擔負的責任和義務。
第四,獎懲強化。要形成正確輿論和良好班風,嚴明的紀律是保證。班主任要及時對好行為給予表揚和獎勵,對不規範行為要批評和抵製,努力營造以遵規守紀為榮、愛班如愛家的風氣。獎懲不宜太泛太濫,獎勵要以表揚和精神鼓勵為主,懲罰要以批評教育為目的,不能損傷學生的自尊心,更不能搞體罰和變相體罰,不能用經濟懲罰簡單地代替思想教育。
2、製定班級的規章製度
班級的規章製度的製定就是為了將內在的班級精神文化外顯為相應的行為,因此,班級的規章製度的製定應該與班級精神追求相一致,能夠有助於實現班級教育目標,體現班級的主流輿論。
製定班級的規章製度要注意如下幾方麵的內容:其一,要明確班級發展的目標,隻有能夠有效實現班級目標的規章製度才是合理的;其二,班級的規章製度要與學校的規章製度相一致;其三,班級規章製度的製定應該獲得班級絕大多數學生的參與與認同;其四,班級規章製度應該是大多數成員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不符合實際的規章製度即使是最美好的也是沒有約束力的;其五,班級規章製度應該是有利於集體與學生個人健康成長的。
(一)建立班級的核心力量
班委會是班主任做好各項工作的有力助手。建立一個勤奮學習、團結友愛的班集體,必須組建好班級的領導核心,挑選能團結同學、辦事認真、關心集體、樂意為班級服務的積極分子來參與班級領導工作。
建立班委會,應遵循四個原則:①民主性原則。無論是班委候選人的物色還是班委人選的最後確定,班主任應廣泛聽取學生意見,充分發揚民主,真正由大多數信賴的學生組成班委會。②用其所長原則。就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優勢潛能差異,充分利用學生所長來為班級服務。③教育與鍛煉相兼的原則。班幹部培養也是教育學生的一個重要途徑,班主任應以班委組建為契機,強化服務意識和學習鍛煉意識的教育。特別是小學生,參與積極性較強,許多班主任抓住這個心理熱點,采用班委輪換製,充分利用學生的積極性,讓更多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從中得到管理體驗,受到鍛煉。④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學生幹部在學習之外要承擔一定的社會工作,負擔較一般同學重,班主任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對待學生幹部,班主任要幫助他們處理好學習與工作的關係,要樹立學生幹部的威信,但對他們的缺點、錯誤,既不遷就也不簡單指責批評,注意工作方法指導,讓他們擺正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戒驕戒躁,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去取得全班同學的信任。
班幹部產生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如“選舉製”,由學生直接進行民主選舉;“委任製”,在廣泛征求同學意見,通過全麵了解基礎上,由班主任直接任命;“競爭製”,在自鑒基礎上,通過公平競爭選舉幹部。用以上方法產生學生幹部,各有優缺點,班主任要注意優勢互補,揚長避短。
(二)開展組織班級活動
一個良好班集體的建設必須通過各種活動來實現,這是因為集體活動是迅速形成班集體的最佳的手段之一。集體活動可以產生凝聚力,能使每個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得以發揮,能夠密切師生關係;集體活動也是學生個體實現全麵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特別是能夠促進學生道德內化,促進其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觀念,形成一定的道德行為;集體活動也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是班級建設的必要條件,是班級目標實現的保證,是全麵育人的途徑。
1、班級活動的主要類型
班級活動範圍廣、形式多,其中最主要的、經常開展的班級活動有教學活動、主題性活動、共青團(少先隊)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等等。這裏主要介紹教學活動與主題性活動兩種方式。
(1)班級教學活動
班級教學活動是占時最多,貫穿班級始終的活動。教學活動蘊藏著豐富的班集體建設功能,而這些功能的發揮需要一定的途徑,班主任隻有充分挖掘蘊藏於教學活動中的班集體建設因素,才能加快班集體的形成和發展。研究表明,通過教學創建班集體的途徑主要有四種。
第一,建立教學協作製度,形成教育合力。以班主任為協調者,建立班級科任教師的協作製度,有利於發揮教師集體在班集體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這種協作製度就是以教學為紐帶,以班主任工作為中心,統一調整教師集體的教學思想,及時分析班級學生在各科教學中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製定本班教學和班集體建設的規劃和措施,確定相互協作的方式,從而發揮教師集體的示範、教導、統一和互補等功能。
第二,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集體教學。這種教學的目的是在組織形式上保證每個學生在教學和集體活動中發揮和發展其主體性。開展小組集體教學促進班集體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教師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適當地進行一些小組集體性活動,以擴大教師與學生、同學間的相互交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友誼,從而使班集體的凝聚力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