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努力優化教學情境。目的在於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充分發揮
班集體和學生個體自我選擇、比較、探求的主體意向,獲得教育者預期的教育效果,刺激和豐富班集體的各種積極感受,對學生與班集體的發展起升華作用。通過優化教學情境來促進班集體建設,關鍵就在於教師要調節好各種外部影響,將教學與建設班集體的任務有機地統一起來。
第四,建立師生集體的雙向調節機製。教師集體與學生集體之間的雙向活動,對於教師多途徑、多渠道地了解學生,獲得較全麵、準確的教育信息反饋,修定教育對策,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學生,通過雙向活動,從課內到課外進一步認識和接近教師,有利於師生感情的溝通和班級民主製度的形成。
(2)主題活動
主題活動是班級教育活動的重要形式,是班集體建設的基本方法和途徑。所謂主題活動,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導和帶領下,圍繞具體問題而組織的集體性教育活動。主題活動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從時間看,有長時期的,也有短時間的;從目的來看,有行為訓練、能力素質提高和思想品德培養;從內容來看,有理想教育、勞動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組織開展主題活動的具體要求如下。
第一,要精心設計主題。主題必須服從於教育方針和班級目標,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有利於班集體的健全和完善。
第二,要有針對性,能切實解決問題。主題活動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向性,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反映學生需要,並通過活動使學生受到強烈的影響和深刻的教育。
第三,善於開拓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第四,要生動活潑,具有趣味性。青少年學生一般都有求新、求奇、求異、求樂的需要,主題活動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將知識性與藝術性、教育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努力做到寓教寓學於活動。
第五,麵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和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主題活動應體現學生的自主、自治和自動,要確立學生在活動中的主人地位,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學、有所樂、有所獲。
2、班級活動的實施
(1)活動方案的設計
活動方案的設計首先根本確立班級活動的主題,活動主題是班隊活動的靈魂,是班級活動成功的關鍵。班主任在幫助學生確定班級活動主題時,要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同時要結合學校教育計劃中相應的活動主題。
活動主題可從如下方麵挖掘:其一,從日常的生活中挖掘活動素材。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使之成為活動的主題,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小題大做”。通過抓住那些有深遠教育意義的典型,深入挖掘,巧妙籌劃就可以設計出相應的班級活動。其二,從周圍的環境中尋找活動素材。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獨特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和悠久曆史,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我們可以從中提煉班級活動的素材,使孩子們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其三,從各種節日中選擇活動素材。青年節、兒童節、母親節、建軍節、國慶節、老人節等常規節日在客觀上為班級活動帶來了教育的契機,也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其四,從班集體的日常生活中提煉活動素材。學生的日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學習、勞動、生活和娛樂中有許多歡樂,也有許多煩惱,許多事情都富有教育意義,都可以提煉出班隊活動的主題。其六,從時事中提煉活動素材。通過了解社會,體驗生活,讓學生觸摸時代的脈搏,這是班級活動不可忽視的目的之一。
製定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這是保證班級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製定班隊活動計劃要根據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進行安排,,做到目的明確,內容具體,操作簡便,富有教育性。
班級活動計劃有總體活動計劃和單項活動計劃。總體活動計劃是在學年或學期開學前製定的,一般包括本班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全學年或學期班級活動的總任務和具體活動設想。單項活動計劃是就某一項目的活動進行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活動名稱、活動目的、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效果等,它是活動取得成功的基礎。
(2)活動方案的實施
根據活動計劃,班主任應該在活動準備階段進行分工。班級活動應該是學生的自主性活動,必須調動每位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受到集體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動計劃應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由班委會負責該次活動的同學寫成書麵的計劃,每項工作都應有所落實,隻有進行分工負責,才能保證活動的有效性,達到教育的目的。
準備階段要充分考慮活動場地的選擇與布置,活動器材的準備與整理,活動程序的設計計與安排,活動效果的預測與可能出現問題的估計及對學生進行的安全教育育等因素。班主任要抓住契機,渲染氣氛,激發興趣,巧妙引導。要善於把自己的要求和打算通過學生幹部和活動積極分子傳遞給全班每個學生,使之變成學生的自覺願望,產生自我教育的需要。總之,準備階段一定要能夠引起學生對活動的向往,這是活動成功不可缺少的準備工作。
活動過程班主任既要放手讓學生積極組織與參與,同時又要關注整個活動過程,提醒和督促參與者按計劃開展活動。同時要注意突發事件的發生。班主任還應注意活動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表現,當場或事後引導學生反思活動中的出現的教育因素,從中學會成長。
(3)活動的總結與評估
總結的過程就是評估的過程。總結是對班級活動進行一次認真的回顧,肯定成功的方麵,找出問題和不足,吸取經驗教訓,是對學生集體和個體進行教育的最好時機,是活動取得教育效果的關鍵,也是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找出活動與教育的規律的必要環節。
總結應該注意從如下方麵入手:
其一,要引導學生將在班隊活動中所得到的新認識和被激發的熱情予
以升華和強化,把教育者的要求轉變為學生自身教育的要求,從而激勵學生自己行動。
其二,注意引導學生總結參加班級活動的收獲與體會,並運用班級活動陣地,把學生中各方麵的收獲編輯成專刊,張貼展覽,以鞏固學生麼思想上的認識成果。班級活動總結分為小結與全麵總結兩種,開展係列性班隊活動時,要進行階段小結。全麵總結是在活動結束之後進行,全麵總結時要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全麵回顧。認真分析,肯定成績,找出問題與差距,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的高度,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以便更好地指導自己今後的工作。總結的形式有表彰會、報告會、展示會、彙報演出會、小抄報等。如果條件允許,還可運用評估手段對活動進行定量分析,使活動成績與差距更精確化。
其三,要注意引導學生自覺地落實活動中形成的決議或提出的要求。有意識地聯係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和鍛煉等實踐活動,使他們在班隊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班級會議
1、周會和晨會
周會一般安排在每周固定時間裏,由學校統一部署,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會議,是一種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時事政策教育的形式。晨會是指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為主的教育活動,是一種校內傳統活動,一般以班隊、年級、校為單位開展,時間上以15分鍾為宜,是培養學: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有效方式,也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
2、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是班級教育活動的基本形式。主題班會是在班主任指導下,由班委組織開展的圍繞一個專題或某一問題進行的自我教育活動。成功的主題班會,除了具備主題活動的五點要求外,還要注意它的活動形式是“會”,時間性強,組織的嚴密性要求高。主題班會需要班主任認真導演和精心設計。
3、班委會議
班委會是由班委幹部或中隊幹部定期組織的,由班委會所有成員共同參與的例會。它既可以使學生明辨是非,端正思想認識,使班委成員在思想上步調統一,在行動上和諧一致,又能使班主任或輔導員準確了解學生,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強化對班集體的管理和教育。
4、民主生活會
民主生活會是針對學生集體中出現的某些錯誤或不良傾向而召開的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為主的班級例會。民主生活會是教育全體學生有效途徑,也是班級形成正確輿論和良好班風,建立良好集體的有效方法。它有利於班幹部正確認識並改正自己的不足,在集中形成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氛圍,進一步促進班集體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民主生活會應針對班級內的不良作風,本著長善救失、治病救人的原則,開展好批評和自我批評工作。
三、關於各種類型學生的分析及教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一個學生都各自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興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發展水平。要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提高、有所發展,班主任必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做好學生的個別教育。班主任對學生的個別教育工作麵向的是全班每一位同學。為了便於具體化教育,我們從學生在學校的表現狀態上進行分類:優秀生、中間生和後進生;從學生發展的不同側麵看,可分為學習、思想品德、個性心理、特長發展四個維度,從而構成不同的學生類型,班主任應該根據不同狀態的學生狀況進行教育。
小學階段教育方法與中學教育方法又應該有一定的區別。
(一)對小學各種類型學生的分析及教育
1、優秀生的教育
優秀生一般指在班級中德、智、體、美諸方麵發展比較好的學生。這類學生在班集體中是骨幹,是班主任和教師的得力助手,在同學中有威信、有影響。因此,優秀生的培養和教育對班集體建設關係重大。
優秀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特別是小學生,可塑性大,不穩定性突出,在一定條件下變化的可能性大。因此,班主任對優秀生的教育既要體現培養和愛護,又要體現嚴格管理和嚴格要求。
培養優秀生應注意從如下角度進行教育:
(1)正確分析和評價優秀生
優秀生不是完人,班主任既要看到他們優秀的主流,肯定成績,創造條件揚其所長;
又要清楚優秀生的缺點及不良傾向,班主任不能袒護、遷就學生,而且還要及時教育引導學生,使之獲得更全麵的發展。班主任不能因為優秀生優秀的一麵而看不到其他的缺點與問題。
(2)注重培養優秀生的良好個性
由於受到老師的肯定、同學的尊重,家長的疼愛,部分優秀生會自視甚高,以自我為中心,在個性方麵會出現一定驕嬌二氣的現象,甚至會出現人際溝通阻礙。班主任應該引導他們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與其他同學,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學會換位思考,養成人際溝通技巧。
(3)善於對優秀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學習榜樣
優秀生一般都具有言行一致的健康人格,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有
強烈的求知欲和自控能力。但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目的還是不夠明確,憑小聰明獲得成績的多,班主任應該對他們提出新要求,特別是向他們提供一些他們熟悉而又敬佩的榜樣,引導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奮鬥。
2、中間生的教育
中間生是班裏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他們人數多,表現不突出,往往會淹沒在人群中。但由於常常不被注意,內心深處有強烈的被關懷的要求,是班主任不應忽視的人群。如果對小學階段的中間生處理不當,或者中間生長期被忽視,就會對學校和老師產生討厭的情緒,或者對抗心理,又或者會故意變得更差以圖引起老師的注意。
對中間生的教育要針對其主要問題進行,可從如下角度切入:
(1)加強學習上的鼓勵和學習方法上的引導
學習上的中間生主要問題在兩個方麵:一是學習自覺性相對較差,學習成績起伏較大,往往一個鼓勵就會使其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而一句不恰當的評價又會使其萎靡不振,因此要加強對中間生的鼓勵;二是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貪玩,不將注意放在學習上,針對這類學生,班主任要注意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注意培養行為的自我約束力,引導他們把玩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
(2)注意自我控製力的培養
品德方麵的中間生主要問題在於自我控製能力比較差,年齡小的學生還沒能完全適應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不同要求。因此,班主任在對他們教育時,既要講“知”--是什麼,還要講為什麼,更要講“怎麼做”,小學階段更要通過行為實踐來培養他們的自我控製能力。
(3)注意培養開朗、自我肯定的個性
部分中間生性格比較內向,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他們一方麵想努力表現得更好,但由於種種原因,表現上並不理想。針對這部分學生,班主任要注意關懷和鼓勵,給更多的空間和平台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隻要有一點的成績和進步都應給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