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孝敬父母的細節(1 / 3)

用心做一件事來孝敬父母

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情最深的莫過於父母,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辛勤地養育著我們,我們的成長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每一個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關懷、百般愛護和辛苦撫養下慢慢長大的。父母的親子之愛隻能用兩個詞來形容——無私、偉大。他們可以為子女付出一切,也甘願付出一切。所以說,父母之愛位於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愛之上。

我們中華民族曆來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報,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即一個人的良心。一個人如果對給予自己生命和辛勤哺育自己長大的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報答,不知孝敬,那就喪失了人生來就該有的良心,那是沒有道德可言的。試想一下,一個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愛,怎麼能指望他去愛別人呢?進而熱愛人民呢?可見,人世間一切的愛都需要從愛父母開始。

用心做一件事來孝敬父母,是每一個人必須做的一件事,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

比如,尊重父母的教導。父母所積累的人生經驗是極其寶貴的,往往是我們在課堂上、書本裏學不到的,他們對我們這些經驗的傳授是不計回報、真心實意的,所以我們應該認真聽取,虛心接受,否則就會失卻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可歎可息的。

比如,接受父母的監護。父母是子女的監護人,子女要自覺接受父母的監護,例如離家時要告訴父母,到家時要先見過父母,告訴父母已經回家,使父母放心,平時要定期向父母彙報學習、生活情況,並時時問候父母親,以免父母牽掛。

比如,努力進取,認真學習或者工作,不再抱怨生活,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期望,先是成人,再是成才,最終有所成就。哪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作為有孝心的子女要學會學習,會工作,會生活,學會處世,學會做人,不負父母的願望,實現父母的期望,這是最重要的孝行。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不隻是在心裏想著口裏念著,更重要的是要付諸行動,不要以忙碌為借口,閑下來的時候陪在父母身邊也是難得的。

許多時候,我們總覺得父母有他們的生活圈子,自己會照顧自己,我們盡可能地不去打擾他們,給他們點錢就可以了,就是盡孝心了。其實,父母更需要的是子女的關愛和理解——一個問候的電話,一次家庭聚會,哪怕是請子女來吃一餐他們自己親手做的飯,他們都會覺得十分滿足。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它之所以流傳經久,不僅因為它旋律優美,更重要的是道出了人間真諦——常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有時候,父母就像一個孩子,為他們做一點小事,就好似對他們莫大的寵愛一般,就會像個孩子般開心滿足地笑,正如《老子》所言的“複歸於嬰兒”。從小到老,我們一直是父母眼裏的孩子,但年邁的父母,又何嚐不是我們的“孩子”,在他們論秒過的日子裏,我們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才能不留更多的遺憾呢?

其實隻要想想還有什麼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坐在父母身旁,給他們捶捶背,然後像哄小孩一樣教他們改掉一些多年的有害健康的壞習慣,叮囑他們多吃點有營養的食品,少操心,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老年集體活動之類的。

比爾·蓋茨曾說過,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步入老齡化的父母,在生活上、精神上越來越需要子女孝敬,而且這種孝敬主要在親情上,而非全都可用金錢或雇個保姆來替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子女孝敬父母的機會逐漸減少。商機之類的錯過還會再來,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機會,那就時不再來,會遺憾終身。

與父母多聯係,常回家看看

一首《常回家看看》,樸實而平淡,卻響徹了大江南北,觸動了無數人心底最真摯、最深情的那根弦。

在校的學生,在外的遊子,請捫心自問:我有多久未與親愛的父母寫一封信,打一個電話,聊一次天,或吃一次飯,回一趟家……

藝人張國立曾說過,當他拿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去見母親時,本想她會笑的,但她卻哭了;當他背起書包出門遠行時,本想她會哭的,但她卻笑了。

這就是偉大的父母之愛。養育了十幾年的孩子,她可以張開手,放他盡情飛翔,然而“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卻永不變更。

那麼,我們如何孝敬父母,當代作家畢淑敏的《孝心無價》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我不喜歡一個苦孩子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後,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隻有去賣血……我以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求學的路很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何必太在意幾年蹉跎?況且這時間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需用母親的鮮血灌溉!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位置的人,怎能成為為人類獻身的大師?我也不喜歡父親重病在床,斷然離去的遊子,無論你有多少理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動,不必將個人的力量誇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將就木的時候,將他對人世間最後的期冀斬斷,以絕望之心在寂寞中遠行。那是對生命的大不敬。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親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父親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掛念。父親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你就永遠無以言孝。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趕快為你的父親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隻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隻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親健在的光陰。

所以,朋友們,不必再描繪你將來的為父母的美麗計劃,從今天開始:寫一封感謝父母的長信,打一個問候父母的電話;回一趟家,給父母一個驚喜;為父母做一桌菜;陪父母聊天、散步、上街……

找個機會,對父母說聲“我愛你們”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要知道一個人是否孝順,要在他的父親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誌向,因為這時他沒有自由行動的權利,要聽父親的教導;等到父親不在了,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能長時間地遵照父親生前的要求來約束自己,不曾有改變的話,就可以稱他是孝子了。

東方人具有內斂的性格,心裏有感想不願意說出來,而是通過寫詩畫畫來寄托自己的心情。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少聽到家人之間說“我愛你”,而是將這份心意變成行動,“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夫唱婦隨”都是一種愛的體現。

孔子所處的時代更是如此。孩子要表示自己的孝心,就要聽從長輩的教誨,甚至是拿自己的想法去交換父母的安心。這也是為什麼孔子說“父在觀其誌”的原因。如今,西方的文化逐漸被我們接受,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對父母的愛,也是表現孝心的一種行動。

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家卡耐基在為成年人上的一堂人生課上,曾給全班出過一道家庭作業:“在下周以前去找你所愛的人,告訴他們你愛他,而那些人必須是你從沒對其說過這句話的人,或者是很久沒聽到你說這句話的人。”

新課程開始前,卡耐基問他的學生們是否願意把他們對別人說愛而發生的事和大家一同分享。一個中年男子從椅子上站起身,開始說話了:“卡耐基先生,上禮拜你布置這個家庭作業時,我對你非常不滿,因為我並沒感覺有什麼人需要我對他說這些話。但當我開車回家時,一個念頭一閃而過,自從6年前我的父親和我爭吵過後,我們就開始彼此躲避,除了在聖誕節或其他不得不見的家庭聚會之外,我們避而不見,即使見麵也從不交談。所以,回到家時,我告訴我自己,我要告訴父親——我愛他。”

“在我做了這個決定後,忽然感到胸口上的重量似乎一下子減輕了。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起床了,因為整晚都在想這件事,輾轉難眠。我很早就趕到辦公室,兩小時內做的事比從前一整天做的還要多。9點鍾時,我打電話給爸爸,問他我下班後是否可以回家去,因為我有些事想要告訴他。父親以暴躁的聲音回答:又是什麼事?我跟他保證,不會花很長的時間,他同意了。下午5點半,我到了父母家,按門鈴,祈禱爸爸會出來開門,如果是媽媽來開門,我恐怕會喪失告白的勇氣。但幸運的是,爸爸打開了門。我沒有浪費一點時間,踏進門就說:爸,我隻是來告訴你,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