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是最好的直觀教具,它的作用遠遠超過了文字敘述和語言表達,是地理教學的靈魂。因此要根據教學內容,將所需用圖,盡量編寫在自學提綱中,指導學生讀圖、用圖、繪圖,以及利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例如:
1.在《中國地圖冊》第7頁圖中找出我國東、西、南、北四個端點的位置並用紅筆做上記號。
2.在課本第38頁圖中找出我國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並用紅筆圈起來。如前所舉旅遊一題也是要求學生通過閱讀“一月平均氣溫”和“七月平均氣溫”兩幅圖,分析比較、選擇去漠河旅遊的最佳季節。凡是直觀性較強的設問,往往教師還沒有念完題目,很多同學便急於翻書查找答案。可見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的課堂設計,很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同學們一旦接受了教學信息,便立即轉化為自覺的學習行動,成為支配書本的真正主人,學生自我駕馭的能力便應運而生。
啟發課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生運用自學提綱在自學過程中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有待教師在啟發課上通過不斷的“引”和“導”逐步解決,因此要求教師對於疑難問題不要急於解答,而應提供誘發學生大腦中潛在智能的認識條件,讓他們通過大腦思維,自己啟發自己,盡量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啟發思維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演示啟發”、“設問啟發”、“判斷啟發”、“改錯啟發”等。
演示啟發:教師可用兩根較長的繩子,一端套在地球儀的北極,另一端引向南級,啟發學生回答經線的概念。接著兩手各拿一根繩子,在地球儀上作無數條經線的演示,啟發學生回答所有經線長度都相等的特點。然後再做正對著的兩條經線形成一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把地球分為兩個半球,和做不正對著的兩條經線的演示,啟發學生從反麵論證前者的正確性。以及由0度向西經移動20度和由180度向東經移動20度的演示,讓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從中受到啟發,使經線所具有的特點和劃分東西半球的度數。在他們的頭腦中深深地紮下根來。這樣既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又強化了記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設問啟發:季節、氣候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設一塊鐵和一杯水同時放在火爐加熱.問:“什麼先熱?”學生便異口同聲說:“鐵先熱!”如果同時離開火爐問:“什麼先冷?”學生也會說:“鐵先冷!”所以對發生在他們周圍的現象是很容易理解的。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透過現象去認識本質,即物體由於性質不同受熱和散熱的速度也不同。因此陸麵增溫快、溫度高;海麵增溫慢,溫度低,陽光弱後情況相反的道理也就不難突破,進而冬夏之間,晝夜之間的氣溫變化,沿海小於內陸,便可迎刃而解了。
氣壓這一物理名詞,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是極其抽象的概念,為了使學生能輕輕鬆鬆的掌握這一概念,首先要讓學生看到大氣壓力的存在,因此設一個裝滿了水的吸管,用兩支手指塞住兩端豎立起來,如果先把下指放開,教師話音未落,學生便搶著回答:“水不會漏”如果再放並上指呢?“會漏!”致使學生看到了大氣壓力的存在,然後再引導他們理解和掌握氣壓的概念也就不難了。通過這樣的啟發,學生不僅學得活,而且記得牢,既培養了觀察力,又豐富了想象力。
判斷啟發:氣壓與氣溫之間的內在聯係,更使學生感到深奧莫測,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好兩者之間關係。可舉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將一絲羽絨丟進旺火裏問:“有什麼現象產生?”有的人說:“燒掉了!”有的人說:“飛掉了!”從而引起同學們開動腦筋、獨立思維、分析判斷。相互爭論,(實際是相互啟發),終於統一了認識一飛掉了!那麼為什麼會飛掉呢?進一步啟發他們明白因為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作用於地麵的壓力就小,羽絨隨空氣而上升,所以不會落進火裏燒掉。它是否永遠在天上飛呢?會落在什麼地方呢?為什麼呢?等一連串提問,激發學生分析判斷。結果氣壓與氣溫的反比例關係,學生接受起來並不困難。引用已知,在於求解未知,冬季太陽直射點南移,陸地降溫速度比海洋快,我國上空形成高氣壓,海洋相對為低氣壓,高壓流向低壓,風從大陸吹向海洋,冬季風形成;夏季風則相反。通過以上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具體到抽象,層層誘導,步步深入,使學生大腦始終處於輕鬆愉快、主動思維的最佳狀態。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又學會了思維方法,促進學生綜合智能的不斷提高。
改錯啟發:“天氣”與“氣候”這兩個極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師設兩位同學的對話,甲的談話內容應該用“天氣”而說成氣候,乙正相反,用“氣候”的而說成天氣,請學生判斷是否有錯誤?為什麼?怎樣改正?這類啟發容易引起學生注意,使大家都開動腦筋,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大有幫助。
總之,學生能力的培養,技能的訓練,能力的形成,由於學生素質不同,各地各校的學習環境不同,具體學情各不一樣,存在著千差萬別,表現為千姿百態,如何才能使我們這個偏遠山區學生的自學能力有較大的提高,有待以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探討,不斷總結提高,為特區經濟建設培養更多高智能的人才而繼續努力。
異步教學的再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