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人的自學能力,是人類高智能的集中表現。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是當今世界十分關心的重要課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埃得加富爾曾經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自學的人。”因而對於人才素質的要求,不僅看你已經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衡量你是否具備有掌握知識的“知識”即學習新知識的自學能力。一個自學能力強的人,他就能運用“自學武器”迅速捕捉信息,擴大知識麵,加大知識容量,促使知識不斷更新,使自己永遠處於不斷進取的最佳狀態,實現人才的真正價值。

人才在成長過程中,中學時代是形成能力的重要階段。而“異步教學論”經過十多年的實驗,已經為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謂“最優化”的教學方法。它將傳統的教學方法,改革為“六課型”教學法,把課堂教學過程,按照高效率結構,有序化地排列。其中自學是本質因素,其它諸因素都是為自學服務的。因而“自學主線”貫串於教學的全過程,為學生最大限度的提供了自學的時間和空間。保證了每一個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速度進行獨立地學習,獨立地思考,獨立地作業等異步學習環境。學生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進行個體學習,又為教師的異步指導提供了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獨立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它為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提供了可能,為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的發揮和發展提供了保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去思、去想,啟迪其大腦積極思維,以達到挖掘他們頭腦中的潛能,開發他們的智能,培養他們的才能。

為此教師一定要深鑽教材,按照各學科特點,全麵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識構成,內在聯係,目的要求以及學生年齡特征,學情環境,心理規律等因素,精心設計編寫適合學生進行自學的提綱,用於指導學生進行自學。使學生沿著教師設置的提綱,通過對書本知識的自學過程,從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形成、演變的規律中去認識、去理解、去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地理教學而言,它是一門橫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綜合性科學,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發展學生邏輯思維和思想思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形成學生綜合智能的極好教材。集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為一體。因此,自學提綱首先應具有趣味性,“興趣乃智力之母,動力之源。”趣味是興趣的誘發之因。它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而且還能給予學生愉快感,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心態中,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促使其自覺、主動地學習。例如《中國地理》第一章第一節的兩道自學提綱:

學生在某節某段或某個問題中可能會遇到困難,但通過教材整體的自學,多數問題經過整體連貫思考回顧可在後麵自然解決。指導老師看到學生一遇問題,就急於馬上做顯性引導(隱性引導有時是必要的),這種急於求成的做法不利於學生的主動思維,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害的。課堂上我常常這樣做:學生做題時,巡回視察發現學生正在沿著錯誤的途徑向下解,我並不馬上指出或製止,而是讓其錯到底。解完了,學生往往發現結果錯了,這裏再來幫助其找出錯誤的原因。這樣做,看來學生學習是慢了點,但他“跌了這一跤”,往往下次就不會再“跌這樣的跤”。學生往往就是在一次次的錯誤中贏得自學能力。

1宇航員從宇宙空間看地球看到了什麼?

2你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嗎?

對於剛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初一學生來說這樣的設問是比較新穎的。設問可以一下子把他們吸引到書本中來,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自學提綱起到了引導他們認真閱讀課文,在書中尋求答案的作用,一旦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自學)掌握了答案便搶著舉手回答,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和愛好,同學們普遍反映喜歡上地理課。

自學提綱還應具有啟發性:啟發就是要引起學生大腦積極思索和聯想,隻有不斷進行思和想,才能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人的思維能力是在思維實踐中不斷發展和深化的,因此自學提綱應盡量避免照著書本一問一答,答完了事,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

1假設外力作用是主導因素,今天地表會是什麼形態?為什麼?

2如果我們從深圳到漠河去旅遊,應選擇什麼季節?為什麼?這樣設問既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探索未知,又可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為教師的宏觀指導提供最新的學情信息,使學生獨立思維能力更進一步提高。

自學提綱的直觀性也是不可忽視的:首先以直觀形象攝入學生的視野,引起學生對形象的思維和追究,借以形象思維起動青少年腦體內的邏輯思維。減輕他們對自然科學深奧莫測、抽象乏味之感,因此提綱力求直觀、形象,多加比喻。例如:

黃土高原的黃土層最厚超過多少米?相當於多少層樓的高度?

城市學生對高樓大廈的形象是很具體的,給學生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感覺,既加強了記憶,又培養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