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試取得好成績,媽媽不相信”談起
就在數學考試卷發給學生的第二天,有個男孩帶著滿臉的委屈到辦公室找我,說是這次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媽媽竟然不信,要求老師在試卷上簽名,以證明成績屬實。是啊!這個學生成績一貫較差,過去考試測驗從未上過70分,而我實驗異步教學法以來,他的學習情緒很高,短短幾個月,期末考試竟然取得85分的好成績,變化之大,怎不令人驚喜呢?這個男孩還說,自從用新方法學習,他感到輕鬆、易懂、有趣,愈來愈愛學習了。我開展異步教學實驗隻有一個學期。在這半年裏,我認真學習異步教學理論,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取得初步成效,下麵談談我的一些具體做法和粗淺體會。
一、實驗的做法
(一)準備階段
1993年底,根據學校的安排,我接受了在三年級開展異步教學法實驗的任務。因為接近期末,我就先學習異步教學法理論,做好實驗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到了1994年初開學才開始實驗。實驗前,對本班同學再次摸底,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把他們分成四類(好、較好、中、差),並確定每類學生的重點對象。與此同時,我還反複學習異步教學法理論,努力領會異步教學理論的精神實質,切實把握實驗的實施方法步驟,真正做到胸中有數,不打無把握之仗。在校領導的支持和鼓勵幫助下,我們反複觀看異步教學課錄像,並到兄弟學校觀摩、學習、座談。為了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教改,我向學生介紹什麼是異步教學法及這種教學法的特點和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做法,再列舉本校五年級實驗班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自信心,同時也向家長宣傳實驗的優點,取得家長的支持和幫助。
(二)過渡階段
實驗開始,以“低起點”、“小單元”、“少內容”、“多層次”、“快強化”為原則,先慢後快,先易後難,再逐步提高。在這個階段,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用一定的時間訓練學生自學技能。重點訓練學生掌握圈、點、勾、畫、批等自學符號。開始,由教師上課時在膠片上作現場自學示範,邊操作邊指導,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自學能力大大提高,能靈活地運用符號反饋信息,為教師的了解學情提供了方便。
為了便於指導和強化中下生,我根據學情編排好學生座位,將優、中、差生互為搭配編成小組,也有個別自由組合的,把中下生座位安排在過道旁,這樣比較集中,以便分類指導。
(三)正式實驗階段
黎教授根據多年的研究總結了小學生的最優化學習過程,具體分為:“準備學習、課前預習、專心上課、及時複習、獨立作業、改正錯誤、係統小結、課外學習”八個環節,提出了對應的“自學―啟發—複習—作業—改錯—小結”六個因素,從而製定了教師“提出問題—揭示方法—明了學情―研討學習—強化效應”五步指導法。這種教學法是符合學情的教學方式,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有效措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處理下麵幾個問題的。
1單元的劃分。根據學情劃分單元,由於學生知識基礎薄弱,自學能力較差,有時把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劃分成若幹個小單元,一步步地弄懂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最終達到弄懂一個大單元的學習內容。
2自學提綱的設計。“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我注意設計具有啟發思考、開拓思路、緊扣教材的自學提綱,注意把握兒童愛探究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理,自學提綱中提出的問題不是照抄課本,而是根據學情,避免提出學生隻要機械地抄課本就能回答的問題,提出一些恰到好處,能幫助學生深入鑽研教材的具有內在聯係的問題。在授課前一天布置學生根據自學提綱自學,在新課前把將要學習的內容仔細閱讀,力爭對新課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再通過課堂上自學,老師指導,獨立做練習,以達到基本掌握內容,改變了過去等待老師解決問題的依賴思想。
3課堂指導。加強宏觀調控、分類指導和微觀指導,有目的、有重點地指導中下生,及時解決他們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使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個別學生的問題,做微觀指導,共性問題做宏觀指導,部分學生的問題做分類指導。教師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互相爭辯,氣氛活躍,當堂解決問題,體現了教師指導的異步化和學生學習的個體化。
4作業和改錯。作業分成一般性作業,重要作業,特點作業,當大多數同學都作對了,就可以改作業了,除了必做題之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做一些選做題,使每一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獲得新知識。作業和批改是檢驗自學、啟發、複習效果的主要途徑,要反饋學習信息,必須指導學生批改作業。評價作業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責任心以及思維判斷、辨別和評價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發現錯誤,認真分析錯誤的原因,認真改正錯誤。我采用的方法有:①自改。學生的作業一般自改,少數中下生的作業教師親自麵對麵地改。②同座位或小組同學互改。師生共改。把同類學生叫到講台,邊演示邊講解,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在幻燈片上集體改。這樣避免了背對學生改作業的無效勞動。當然,實驗開始階段,為了對學情有及時、準確的了解,必須有意識地抽查一部分作業。
二、實驗的體會
我承擔這項實驗雖然隻有半年,但已初嚐到異步教學法的甜頭:
1異步教學法從根本上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格局,使學生擺脫了完全受支配的被動學習局麵,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講堂”變為“學堂”。
2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得到提高,也促進了課外學習,形成了良好的學習風氣,從而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3使全班學生各有所得,優生更優,中下生也有較明顯提高。
4把教師從沉重的批改作業解放出來,使教師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查閱資料,鑽研教材,為上好每一節課做好充分準備,從而促進了教師業務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高。
在異步教學中怎樣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記得在陽朔舉行的異步教學研討會上,英語同行們對英語進行“六課型”實驗,提出了一個既突出又帶有共性的問題,即英語進行異步教學,怎樣培養學生聽說能力?回憶起我最初的實驗,由於片麵地理解了這一教學理論,結果在實驗的過渡階段中出現了違背英語教學中“聽說領先”的基本原則,教學效果欠佳。
研討會後,針對這一問題,我又認真地學習了黎教授的《論異步課堂教學方式》一書,認識到進行異步教學,就是要實現學生學習個體化,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教師指導的異步化,使教師充分發揮對學生的主導作用。而異步教學的基本過程就是教師的五步指導與學生的六步學習有效地結合進行的過程。與此同時,我在實踐中認真地進行探索。經過一年來的實驗,我在聽說方麵有了一點突破。下麵談談我在這方麵進行實驗的一點作法和體會:
作為學習一門外國語言,在沒有特定的語言環境下,必須依靠自己多聽多說,才能較全麵地掌握和運用它。雖然在實驗初期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在準備階段中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那就是90%以上的學生學會了拚音。外語實驗首先要使學生學會拚音,查字典和懂簡單的語法,這是進行異步教法實驗前的必需過程。在這一階段中,我是這樣進行的:給學生講解每個音素的發音要領,由學生自己發出音來,並與同學互相讀,進行比較,然後聽錄音,以便鑒別正確與否,再用正確的讀音進行反複操練,直到上口為止。掌握了48個音素以後,進行自學拚讀,首先是兩個音素的,慢慢增加到三個、四個等。如單音節詞一般沒問題,雙音節的詞少數學生會感到困難,這就需進行啟發。學生通過啟發和大量練習,逐步融會貫通,便舉一反三了。最後,教會學生基本的語音和語調知識。如,陳述句一般讀降調,一般疑問句讀升調,特殊疑問句讀降調,選擇疑問句前升後降等。在學生掌握這些基本的語音知識後,就可以進行自學朗讀,培養聽說能力了。
怎樣在課堂上使學生運用“六因素”培養聽說的能力呢?大家知道初中教材每課都是由句型、對話或短文組成的,而句型又是以對話形式出現的,因此,句型及對話其實是訓練學生聽說的最好材料。每當教學句型時,我一般都是這樣進行的:在學生自學完生詞後,就進行自我朗讀,朗讀時,要求學生先參考每課後麵的語言和語調。這時我就巡堂輔導個別學生,輔導方式仍以啟發為主,然後要求學生與同坐的同學互讀,並互相指出錯誤之處(互讀以對話形式,完成一遍後,換個角色再對話一次父最後,為了強化和鞏固學生的朗讀,全班學生聽錄音一次,並對照自己的朗讀,再作一次檢查。教學對話時,也用同一方法。如出現三、四人的對話,便要求學生三、四人為單位進行對話練習,甚至還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表演。有時,有必要在聽完錄音後,全班學生齊讀一次。當然這種齊讀應是全班同學都不再出現什麼較大錯誤的情況下進行的。之後,適當給學生一些學過的短語、詞組,進行操練,以達到強化的目的。教學課文時,朗讀訓練我是這樣進行的:先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