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畫窻,繪江南雨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走著的人,地裏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野靜默著。

這是《春》一文在總體觀察、描寫之後,作者再有順序地、精細地觀察春天的各種景象,這一選段是“春雨圖”。作者對春雨的觀察更深入,描寫也更富有詩意。“尋常”、“一下就是三兩天”是江南春雨的季節特點。“可別惱”親切而有情致地訴說了春雨的奇去V又把描寫轉移到春雨的形體特點上。“細絲”喻春雨細長連綿,這三個比喻都很貼切,而且能喚起讀者對春雨的喜愛。細雨“密密地斜織著”,上文已寫春風,一個“斜”字,不說春風,卻是含番著了。“織”宇與細絲的比喻又相照應。“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用“一層薄煙”來比喻細雨蒙蒙的景狀,一個“籠”字,準確地寫出了這層薄煙的高度,一個“全”字,意境展現得相當開闊。“綠得發亮”、“青得逼你的眼”狀寫出小草、樹葉被春雨沐浴後翠綠發亮的景狀。後麵三句把視線轉移到人間。為什麼先寫“傍晚時候”的景象?為什麼不把這一句放在最後去說?一是要先說春雨中“安靜而和平”的氣氛,這一氣氛是一直貫到末句的;二是“黃暈”也是色,與上句的“綠”、“青”正相連接。隔著蒙蒙細雨望去,燈光是昏黃而有迷離的暈圈。隨之畫麵由物及人,用遠景烘托。寫行人、寫農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撐著傘慢慢走著”,顯得十分安寧;披蓑戴笠,形象勾勒得十分簡練,又突出了江南地方色彩。前句寫靜夜,這一句寫白天的活動有靜景有動態,下麵一句又寫靜景,形象顯得既安寧又有生氣。房屋是“稀稀疏疏的”,又是當時村落的特點,“靜默”是擬從手法,傳達出春雨中安靜和平的氣象。那樣一種靜態的美,著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溫馨,突出春雨潤物細無聲的特點。

二、情費交融寫“寶地”

老舍先生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曰的“奇跡”、“怪查”,突出它的“溫晴”,見暖、見秀、見綠,讚譽是個“寶地”。

文章在繪山景,描水色,寫濟南的冬景時,情景交融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大致有三種寫法:一是直接抒發感情。如開頭寫“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通過對比,得出“濟南真算個寶地”的結論,既寫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又顯得真情意切。後邊還有“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那些小山太秀氣!”結尾一句蘊含著“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的情意。二是創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這是張小水墨畫”。在優美的意境中,表達作者讚美的真情。三是虛實結合,展開想象,抒發熱愛之情。如,“樹尖上頂著一鬌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等,不但寫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飽含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也體現了作者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情景交融是《濟南的冬天》的一大寫作特色,情景交融寫“寶地”使《濟南的冬天》成為寫景歉文的佳作。

【能力遷移】

閱讀下文,回答文後各題。

一、《春》選段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則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材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裏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趙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名詞一般不疊用,選段的第二段中“家家戶戶”是什麼意思?

二、《濟南的冬天》選段

①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③山尖全白了,給藍天等上一道銀4。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務;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⑤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胺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差,微微露出點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1給文中加點的字注音。①鬌②鑲

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選擇正確的是

山上下了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