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濟南的冬天》《海濱仲夏夜》《秋魂》和《歲月,在黃土地上流過》
【閱讀方法】
一、閱讀抒情文章的方法
(一)默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
《春》這篇課文,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先寫春天尚未來臨,熱切的盼望她的到來;等她降臨人間之後,則盡情的欣賞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後加以熱情的讚美。這些景與情形成了作者的思路,這也就形成了文章的寫作順序,形成了文章的盼春、繪春、頌春三部分。這是全文的整體大框架結構,是文章內容的整體表現形式。
(二)精讀全文,學習作者觀察素物的方法
觀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方法,培養觀察能力是培養語文能力的基本環節,觀察能力提高了,不僅能提高寫作水平,而且對閱讀能力提高也大有裨益。課文《春》為我們提供了值得借鑒的觀察景物的方法:
1全麵觀察和細致觀察相結合
《春》的作者先全麵觀察春天,總寫出春天一切景物的共同特征:“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再寫從遠處觀看春山、春水、春日的新麵貌,勾勒出大地回春圖,然後由總而分細致地觀察構成江南春景而又最能反映其特色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寫出它們各自獨有的特點。如對春草的觀察就是很細致而又全麵的。先從近處觀察春草的形體、顏色、長勢,突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再由近及遠寫遍地一大片、一大片春草的勃勃生機;最後由物及人一一觀察草地上的孩子,襯托春草的活潑可愛。
1抓住景物特點進行觀察
大的方麵應注意抓景物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季節、特點是不同的。如江南在春天溫暖潮濕,和風習習,細雨綿綿,清新嬌美;北京的春天是乍寒乍暖,春二月西北風尖利有時還夾著黃沙。小的方麵應注意抓景物本身的特點。《春》的作者寫江南春雨,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細致人微,生動貼切地寫出了春雨的細密、閃亮、連綿的特點。調動各種感覺器官進行觀察觀察不等於觀看,它還包括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這些感覺器官的感知活動。《春》的作者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調動各種感覺器官的感知活動進行觀察。如寫春風,因為風無形、無色、無味,者不見,摸不著,最難描繪。作者巧妙地借助觸覺、嗅覺、聽覺等感覺器官,通過描繪風兒拂麵、風送花香、風傳樂聲的感受寫出了春風溫和、輕柔的特點。作者是根據春風是流動的特點而采取的觀察手段,這樣就能把春風寫得有形,有味,有聲,有色又有情了。
選好觀察點進行觀察
選擇好觀察點,是為了有順序的觀察,有條有理的描寫,使文章眉目清楚,便於閱讀理解。如作者寫春草,“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二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先從近處作觀察點,寫出小草的情態、質地和顏色,再放眼遠處觀察麵,寫出小草的長勢。觀察時,要把感情融入景物之中《春》這篇文章對春天的讚美主要是通過描繪春景表現的。作者筆下的景物像圖畫,像樂曲,像詩篇;有形,有色,有聲,有情,還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寫春草,洋溢著對春的生機的讚美;寫春花,流露出對豔美春光的喜愛;寫春風,春雨,融入了喜悅的深情。可見,“一切景語皆情語”,隻要有真情實感,就能賦予靜的景物以生命力。
觀察景物時,還可以適當地展開聯想《春》的作者寫春花時,有這樣一句話:“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是桃兒、杏兒、梨兒。”這就是作者在聯想桃樹、杏樹、梨樹花開後,果實累累的景象。把它寫入文章中,就更能起到襯托所要描寫的景物一一春花的繁盛、豔麗和香甜的作用。
二、判斷帶“像”的句子
是不是比喻句的方法主要根據比喻句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判斷。比喻句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1)本體和喻體必須是兩種事物;(2)這兩種事物必須是不同類的;
這兩種事物之間必須有相似點。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例2鬆鼠未竿山鼠那樣一到冬天就蟄伏不動。例3天,像去下雨了!
例4像白擊恩這樣的國際主義戰士,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例1中的“春天”和“小姑娘”,是兩種不同類的事物,一個屬大自然的季節,一個是人。“花枝招展”般的美麗,是二者的相似點。構成比喻句的本體是“春天”,喻體是“小姑娘”,比喻詞是“像”,由此可以說明這是一個比喻中的明喻。
例2“像”表示的是同類事物相比較的關係,不是比喻句。例3“像”表示揣度語氣,相當於“似乎”,不是比喻句。例4“像”表示舉例,相當於“例如”,不是比喻句。例2、3、4雖然都帶“像”,但沒能同時具備比喻的三個條件,所以都不是比喻。因此,我們不能單憑一個“像”字就武斷地說某句是比喻句,除上述方法外,還要結合全句的語意,甚至要聯係上下文來仔細辨別。如《春》一文中的“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是公認的比喻(兼排比),若隻看這句話,本體就不明確。“紅的”指什麼?紅色的火苗?“白的”又指#麼?白雪?若是這樣,那就不是比喻了。我們需要結合語境,係上文,才知道:這裏“紅的”是指桃龍,“白的”是指梨花。
【精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