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反複朗讀,整體把握。通過反複朗讀,從整體上把握詩歌所寫的內容:了解詩中敘了什麼查、寫了什麼人,繪了什麼景,抒了什麼情。例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這首遊覽西湖的詩描繪了西湖早春時節,詩人騎馬遊覽西湖的查,描繪了西湖早春特有的美麗景色,表現了詩人遊覽湖光山色時無限喜悅的心情。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精要賞析】
一、畝筒意深,窗有晳理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2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反,海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發學也。”
《論語》,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是一部語錄體的書,主要體式有四種:①直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②問答體,即先指出問者及所問何題,然後記錄孔子的回答;③對話體,記錄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間的對話經過情形;④一邊記敘事情的經過,一邊記錄孔子的言論。這篇課文隻出現前兩種體式,就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思想修養等方麵,提出對學習要勤奮自勵、謙虛進取,方法要機敏靈活;對品德修養要謙虛、自律、豁達。論述言簡意深,富有哲理。下麵舉幾個例子:
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用反詰句式,講的是人在學習和實習中掌握知識,增長才幹,這不是學習中的樂趣嗎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從學習中找到樂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用反詰句式,講的是誌趣相投的同學從遠方來,切磋學問)相互學習、探討、激勵用以增長學識,這也是令人快樂的查啊。接著又用一個反詰句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樂乎?"從做人要加強思想修養講,做個君子人,輯要心胸開闊,要有修養,自己的才德不被人了解,也不要懊惱、沮喪。
第3則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6個字,就辨證地論說了“學”與“思”的關係。孔子否定了這兩種學習求知的方法,前一種會食而不化,不辨正誤,更不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後一種則流於空想,淺見寡識,不學無術。從而使人們領悟:“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學”和“思”要緊密結合,相輔相成,不能偏廢。論述的道理極其深刻。第4則是這十則中唯一的一則問答體。孔子在答子貢問,解釋孔圉諡號為“文”的二個原因中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學習態度的可責。
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則語錄是互不相幹,獨立而存的呢?還是各有側重而又互相關聯的呢?答案是後者。例如,第1則,先談學習方法,強調“學”就是要按時實習、溫習,誌同道合的同學,朋友能從遠方來一起探討問題,這也是一種樂趣;接下來說,進到不了解自己才德的人,不怨恨,不惱怒,這才能算是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啊。乍看起來,這兩者似乎沒有什麼聯係,但實際上,兩者有密切的內在聯係:學知識學得多,學得好,便可以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修養的加強就更能促進學習。
再如,第5則強調“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些“學”與“教”的原則。“默而識之”講的是“學”的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裏,不斷的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好學的人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的教導學生。這個原則又多是上述1、2、3、4則中有關內容的延伸。比如:“學”、“時習之”、“溫故則要求”“默而識之”,“學而不厭”。“為師”則要求除能做到“學”的原則外,還要能“誨人不倦”,使立意更高了一步。
十則的共同特點都是言近而意遠,概括性很強,富有哲理,其中的許多語錄都被後來人用作格言來奉行,有些話已成為們習憤用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