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人的名字,像航標燈一樣閃耀在茫茫夜海整整600年。1405年,鄭和開始了七下西洋史詩般的航程。他麾下的200多艘戰船載著2.7萬多名壯士,在高檣重桅、旌旗獵獵的隆盛威儀中駛入大海。到1433年,他的船隊遠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跡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出發87年之後,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被他誤認為是亞洲島嶼的美洲新大陸;92年之後,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著鄭和當年開辟的航線抵達印度西海岸;116年之後,葡萄牙人麥哲倫穿越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的後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麥哲倫海峽”。鄭和以率先近一個世紀的腳步,領跑了世界航海探險運動。
童年蒙難
每個人都知道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鄭和這個人終始就是一個謎。一個生在雲南的穆斯林小孩子怎會來到萬仞高牆之內的皇宮?在明初那樣複雜的政局之中,一個宦官怎麼會受到皇帝的青睞脫穎而出?成就鄭和一世英明的航海生涯究竟是怎樣的波瀾壯闊氣象萬千?帶著疑問,我們去尋找真實的鄭和。
1218年,成吉思汗在消滅了契丹西遼之後,向西域派遣了一支由400多商人組成的駱駝商隊,以尋求貿易。不料,商隊遭當時的中亞大國花剌子模截殺,貨物被搶。暴怒的成吉思汗在1219年親自率領20萬蒙古軍發動西征,攻陷了花剌子模的都城--不花剌城。
當時8歲的賽典赤·瞻思丁正好居住在這個號稱“文化之都”的不花剌城。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他的十世祖--中亞布哈拉的普化力國王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駝馬來中國朝貢,並申請歸誠,神宗封他為“寧彝侯”。鄭和的五世祖--賽典赤·贍思丁趕上了偉大的忽必烈時代,被封為“鹹陽王”,駐鎮滇南。從此,他們成了雲南的貴族大姓,並改從漢俗,定為馬姓,鄭和本姓馬,就來源於此。
明洪武四年(1371年),鄭和出生在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裏。雖然變成了地道的中國人,但整個家族依然信奉伊斯蘭教,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在他年幼時,常在父親膝下聽其講述朝聖麥加途中的種種見聞和跋山涉水的驚險旅程,那些說不盡道不完的新奇事物,像磁鐵般深深地吸引了他,令他魂為之牽,夢為之繞。
祖輩們與天地鬥、與惡劣環境鬥、與瘟疫疾病鬥的無畏勇氣和獻身信仰的精神,使幼小的鄭和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小鄭和從小就立下鴻鵠之誌,準備將來遠航西洋,朝聖麥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學習劃船、使帆、遊泳,還潛心於航海史籍的研讀,好像刻意要成為一代航海家、冒險家似的。
然而正當他小心翼翼地編織著美好前程之夢的時候,命運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頭上。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雲南,鄭和的父親不幸蒙難。那時他還不叫鄭和,名叫馬三保,父親臨死前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所以給他取名為馬和。在為父親打墳的途中,鄭和與哥哥走散,在兵荒馬亂中,11歲的鄭和被明軍俘虜,帶到南京,成為眾多被閹割的兒童之一。這是艱辛的開始,也是榮耀的伏筆。
軍事才能終身護航
鄭和受閹後,作了宦官,從1385年開始,11歲的馬三保隨著明軍征戰南北,塞外、北平,處處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跡。戰爭,讓這個孩子吃盡了苦頭,但也讓他迅速成長。在他16歲時,被分到北平,進了燕王府,在那裏他見到了當時的燕王,也就是後來的永樂皇帝朱棣,由於他聰明伶俐且武藝高強,當即被選為燕王的貼身侍衛,從此伴王左右。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練刀舞劍,夜夜苦讀詩書。毫無疑問,那時的他已是一名出類拔萃的少年了。
1399年8月,明王朝爆發了長達4年之久的“靖難之役”。當時,由農民起義領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為了確保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一方麵加強君主專製統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麵,他想方設法加強皇室自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自己的24個兒子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王室。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晉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無敢鈞禮。這種狀況直接導致藩王勢力的膨脹,對中央政權構成極大的威脅。朱元璋死後,其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本來這個皇位理應由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繼承,隻可惜他英年早逝。朱元璋按照嫡長子繼承的原則,便把長孫朱允炆立為皇儲。朱元璋病逝時,朱允炆已21歲,正是英姿勃發的時候。
建文帝即位後,那些藩王們個個擁有重兵,位高權重,根本不把這個年輕的侄皇帝放在眼裏。建文帝時時感受到藩王的威脅,不得不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計議削藩,引起了各藩王的不滿。其中以實力最強的燕王為首,他率先發難,並援引祖訓“如遇奸臣擅權,藩王可以向中央聲討,索取奸臣,並發兵清君側”為名,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他的封地北京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借口“清君側”,以誅齊泰、黃子澄,矛頭卻直指建文帝。
而作為燕王貼身侍衛的馬三保則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屢立戰功,軍事才能與日俱增。在“靖難”之初,燕軍還很孤立,政治、軍事和經濟都處於下風,勢力範圍僅限於燕趙的幾座孤城(今北京通縣、津薊縣、居庸關、懷來等地),而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則趁朱棣進攻大寧之機,包圍北平,結九營於鄭村壩(今北京東20裏)。燕王還師與之交戰,三保獻計,一旦李景隆兵動,就以騎兵左右夾擊。燕王采納了三保的計謀,並令他親臨戰陣,三保出生入死,連破李景隆七營,斬首級數萬。李景隆不敵,南逃德州,頓時軍心大亂,燕軍一下獲降軍數萬,戰馬2萬匹,取得了自“靖難”之後的首次大捷,從此扭轉了整個戰局,朱棣對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當上了皇帝,三保也被封官,任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在經曆20多年的苦難生活後,三保成了地位顯赫的大內太監。又因中國曆來有“馬不入宮殿”的說法,三保又被賜姓“鄭”,以紀念他在鄭村立下赫赫戰功。從此他改名為鄭和。在中國古代,賜姓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宦官被賜姓更是絕無僅有,可見永樂皇帝對鄭和的倚重與信任。
多年的軍旅生活,曆練了鄭和的軍事才能。他既有謀略家運籌帷幄的才能,又有戰將親自上陣殺敵的本領,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軍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種成就的基礎,在航海上也派上極大的用場。在船隊,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將首領,航海途中,船隊曾經曆了三次極其險惡的戰役,但憑著鄭和的軍事才能,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曆史的使命
15世紀以前,中國、印度等東方文明古國的經濟文化發展走在世界前列。1405年,法國尚處在英法百年戰爭的中期,兵變頻發,生靈塗炭;英國正廢除農奴製和勞役製,發展自耕農占多數的經濟社會;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處在奴隸製社會和部落紛爭之中,生產力水平低下;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諸島仍然處在原始公社製社會階段。而此刻的明朝正處在“永樂盛世”,國家一統,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大。當時中國的皇帝朱棣更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大手筆皇帝之一。他繼承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諸多英明政策,戰而不亂,開而不禁,保持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即位後,這位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修複秦長城、擴建大運河、建造紫禁城、編纂《永樂大典》、愛好天文的皇帝,又登高望遠,把目光投向了蔚藍色的大海,出台了一係列發展造船工業、海上運輸和對外貿易的政策。由此,中華文明的腳步迅速從陸路向海上拓展。
中國古代和西方的貿易對於雙方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源源不斷運往歐洲,換回歐洲的金銀。這刺激了中國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也殷實了朝廷的國庫,可以說通商對於中國古代的繁榮是極其重要的。而通商的途徑有兩條,陸上是絲綢之路,還有就是海上貿易航線,這兩條途徑都要經過中亞輾轉幾次才能到歐洲。貿易利潤非常高。
明朝初期雖然推翻了蒙古帝國在中國的統治,但蒙古還有其他汗國在中國的北部、西北和西南,可以說蒙古汗國包圍了中國的西部,占據了古老的絲綢之路,阻斷了東西方貿易。這種阻斷無論對中國還是對歐洲來說都是無法忍受的,雙方都希望能夠尋找一條新的貿易航線。於是明成祖命鄭和去下西洋,而幾乎與此同時葡萄牙人也通過海上尋找東方。雙方行動的時間前後不超過50年,在曆史的長河中可以說是幾乎同時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