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可·波羅(1 / 3)

馬可·波羅(MarcoPolo1254~1324年),是世界著名的探險家。1254年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曆時4年之多,途經中東來到中國,在中國遊曆探索了17年之久。回國之後,馬可·波羅將他在中國的探索曆程講給一位獄友--比薩作家聽,由這位獄友將此筆錄整理成書--《寰宇記》,後被稱為《馬可·波羅遊記》。

大汗的使命

13世紀,對於剛剛擺脫了黑暗時代隔絕狀態的歐洲大陸來說是個激動人心的年代。當時,歐洲商業進入大發展時期,各地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出現萌芽,舊的封建主逐漸為城鎮中新興的中產所級--商人集團所代替。而13世紀的中國,正悄悄興起一個強大的蒙古族部落,它以遊牧民族特有的剽悍與速度,從東向西橫掃歐亞大陸。其勇猛、近乎無敵的戰鬥力,讓西方人既恐懼又羨慕。隨著蒙古西征的成功,東西方之間的陸路交通得到恢複和暢通,強大富庶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中國強烈吸引著西方各國使者、探險家以及商人們紛至遝來。當時,位於意大利東北部的小城威尼斯由於地理位置獨特,獨占天時地利,商業在這個城邦裏興盛一時。財富的大量積累,使威尼斯的貴族能夠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即使一般的市民,也較其他地區的人民富裕。1254年,在這個繁榮的城市裏有一個嬰兒呱呱落地了,他就是馬可·波羅。

對於波羅家族的早期生活,我們知道的並不是很多。但從史料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馬可·波羅的父親尼古拉·波羅和叔叔馬塞·波羅都是威尼斯比較有名的商人,兄弟倆經常在國外做生意。他們的生意做得很大,走得很遠,資金也十分雄厚。他們到遙遠的東方去采購絲綢、珠寶、瓷器、首飾以及藥材,然後運到歐洲。售出之後,再把歐洲的手工業品輸往東方。

1260年,在馬可·波羅6歲的時候,父親和叔叔從君士坦丁堡出發,沿著絲綢之路來到欽察汗國做生意。後來,那兒發生了戰爭,他們又到了中亞細亞的一座叫布哈拉的城市,在那兒住了下來。

一次,忽必烈的使者經過布哈拉,見到這兩個歐洲商人,感到十分新奇。他們想大汗還沒有見過歐洲人,如果能帶他們一起去見大汗,大汗一定會很高興。於是他們約波羅兄弟一起前往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並向他們保證在宮廷裏將會受到歡迎,而且那裏比現在他們所住的地方要安全很多。

尼古拉兄弟本來就是喜歡到處遊曆的人,聽說能見到中國的大汗,怎能不願意?於是兩人就跟隨使者一起到了上都。忽必烈聽到來了兩個歐洲客人,果然十分高興。他在行宮裏接見了波羅兄弟,並且從他們口中打聽到很多關於歐洲的情況,而且對他們所描述的基督教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於是他任命波羅兄弟為訪問教皇的使節,並要求他們帶一封信給當時的羅馬教皇,請求他選派100個精通基督教教義,並且熟諳修辭、邏輯、文法、數學、幾何、天文、音樂等知識的賢者來中國傳教,另外他要求波羅兄弟在返回元朝時,帶一點耶路撒冷墓前的聖油回來。

波羅兄弟接受了這個神聖的使命,他們告別忽必烈,離開了中國。大汗考慮到兄弟倆路途上的安全,還特意賜給了他們一塊金牌,這塊金牌不但可以保證兄弟倆在中國境內的安全,還可以讓臣下給他們提供沿途所需生活用品和幫助。波羅兄弟在路上一直走了3年多,才回到威尼斯。此時距離他們離開祖國已經有9個年頭了,不知家鄉會有什麼事等待著他們?

在返回祖國時,對尼古拉·波羅來說真是亦悲亦喜。悲的是他的妻子已經不幸去世,喜的是他們的兒子馬可已經是一個又高又壯的15歲少年了。

父親歸來

1269年4月的一天,當鄰居們紛紛傳言馬可·波羅的父親尼古拉·波羅和叔叔馬塞·波羅從遠東回來時,馬可將信將疑。直到父親和叔叔風塵仆仆地跨進了家門,馬可才相信他們真的回來了!自從母親去世後,馬可一直靠親戚撫養,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本以為自己再也見不到父親和叔叔了,但他們竟奇跡般地回來了,這一切來得是那麼突然。

房屋的牆角處堆滿了父親和叔叔從中國帶回來的箱包,父親開啟了一個箱包,裏麵堆滿了一匹匹色彩豔麗、做工精良的絲綢,叔叔又從一個口袋裏倒出一桌子的鑽石、水晶、瑪瑙和寶石……一時間,這些珍寶照亮了整個房間,當父親說這些罕見的珍寶是從那個神秘而又古老的國度帶回來的時候,所有人都驚呆了,如同這些耀眼的光芒一樣,那個神秘的未知世界也悄悄向人們打開。在盛大的家庭歡迎宴會上,大家沉浸在團聚的幸福時光中。父親和叔叔為人們講述了那一段神秘的中國之旅。那些場景深深吸引了馬可,就在那一天,馬可的世界變得很大很大……

等待

尼古拉·波羅和馬塞·波羅是帶著忽必烈的使命回到威尼斯的。他們回到威尼斯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見羅馬教皇,但不幸的是當他們返回祖國時,教皇格勒門四世已經去世,而新教皇尚未選出,現在他們能做的隻有等待。而馬可,除了每日焦急地張望外,也在悄悄製訂自己的旅行計劃,因為父親和叔叔已經答應一起帶他前往東方了。但孰知這一等就是兩年,教皇的人選遲遲無法定下來,這對於等待中的馬可來說,簡直是一種煎熬。最後,父親和叔叔終於決定不再等下去了,因為忽必烈大汗賦予的使命尚未完成,他們始終有一種虧欠感。另外,東方國度的巨大商機也在無數次催促他們早點起程。

主意打定,父親和叔叔便開始商量出行的確切時間,另外還要購置一些貨物,還要租船、征召人手等等。終於在1271年11月,船駛離了威尼斯水域,那天雖然不冷,卻陰雨連綿,使人心煩意亂。馬可·波羅的心情更是難以平靜。美麗的東方,神奇的中國,憧憬與幻想時刻衝撞著他的心扉,他盼望著到達的那一天。

當船駛到阿克城的時候,父親和叔叔立刻去拜訪了教皇代表特巴爾多·威斯康德,同時把忽必烈大汗寫給羅馬教皇的信交給了代表大人,並且懇請代表大人恩準他們去耶路撒冷帶回一點基督墓前萬年不滅的長明燈的燈油獻給忽必烈大汗。當時的代表大人非常讚賞他們的舉動,並派十字軍騎士護送他們出城。然而,他們沒走多遠,就被羅馬的信使追上了,他帶來一個好消息,教皇代表特巴爾多·威斯康德已成為新教皇,正式即位成為格裏戈裏十世,新教皇命令他們立刻動身回去複命。於是馬可一家在皇宮裏被教皇格裏戈裏十世召見。他交給馬可的父親一封寫給忽必烈的信,並準備了幾份特別的禮物要求轉送給忽必烈。同時,他找到了兩名修道士,維琴察的尼古拉斯和的黎波裏的威廉來代替短時間無法湊齊的100位賢者。馬可第一次見到這兩個傳教士就對他們沒有太好的印象,他們不可一世的神情和高昂的頭,讓馬可從心底感到厭惡。但他們是教皇派來的,波羅一家絲毫沒有反對的權利。不過教皇又任命波羅一家成為教皇的使節前去訪問忽必烈,這樣的榮譽對於平凡人物來說,簡直是至高無上的。也就是從那時起,馬可真正意義上的偉大冒險開始了!

艱難的旅程

馬可一行計劃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再從這裏到波斯灣的出海口霍爾木茲就可以乘船直駛中國了。然而旅途並不順利,一開始,他們就碰到了海盜,海盜搶走了他們隨身所帶的財物,但卻沒能阻止他們繼續前行的腳步。然而教皇派來的兩個傳教士卻趁機逃走了,也許旅途的艱難和危險讓他們中途退縮了。

馬可一家從阿卡穿過土耳其來到亞美尼亞,又沿著底格裏斯河穿過巴格達,最終來到大波斯灣古老的霍爾木茲港。在霍爾木茲,他們原打算找一隻去中國的海船。可足足等了兩個多月,也沒找到。最後,他們決定從陸路--絲綢之路走完自己的行程。

他們計劃向北、向東行進,穿過敘利亞和伊拉克,再跨越伊朗高原,走過中亞沙漠,進入帕米爾高原,再從天山南路或昆侖山北麓,出河西走廊進入中國長安。這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路,是讓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卻步的路。波羅一家沒有退縮,他們越過荒涼恐怖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饑渴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於來到了中國新疆。

一到這裏,馬可·波羅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麗繁華的喀什、盛產美玉的和田,還有處處花香撲鼻的果園。這一切都讓馬可迷醉。然而後麵的行程更加艱難。他們必須穿越戈壁沙漠(又稱羅布泊沙漠)的南部,這是一段令人生畏的路程,雖然走完一天的路總能遇到井,但卻沒有食物,所以旅行者必須帶著大量的糧食。然而饑餓還不是讓他們最擔心的事,他們更害怕那些據說經常出沒於沙漠,將不謹慎的旅行者引誘致死的鬼魂。

在馬可的遊記裏,馬可解釋說:“當一個人夜間騎馬穿行於沙漠時,由於睡著了或者由於別的原因,他掉了隊並與夥伴們失去聯絡,他想找到他們,這時就會聽到鬼魂像他的夥伴那樣在說話,或者叫著他的名字,或者跟他打招呼。這些叫聲經常使他偏離正路,而迷失在沙漠中就意味著毫無生還的希望。由於這個原因,一隊隊旅行者之間特別注意保持很近的距離,避免失散。在入睡前,他們要做一個標記,用以指示他們旅行的方向,而且把他們所有牲畜的脖子上都係上小鈴鐺,這樣聽著鈴聲就可能避免偏離正路。”

波羅一家在沙漠中大約行進了1個月,並沒有碰到什麼惡毒的幽靈或著魔鬼。他們經玉門關見到了萬裏長城,最後穿過河西走廊,終於到達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這時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們離開祖國已經過了4年了。

在中國

我們無法得知波羅一家在見到上都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上都的繁華對波羅一家而言已不再是充滿詩意的幻想,而是辛苦路程的終結,同時也是對一個諾言的實現。

再次見到波羅兄弟,大汗很高興。的確,他是如此熱切地渴望他們的歸來,以至於當他得知兩人正向宮廷接近時,派出了數名仆從和騎兵,從上都出發騎馬40天向前迎接。這種迎接不僅使旅行者們免受強盜的騷擾,也使行程最後階段所需的供給得到了滿足。“靠這些和上帝的保佑,我們被安全地送到了宮廷。”馬可後來說道。

尼古拉兄弟帶著馬可·波羅進宮拜見了忽必烈。忽必烈看到尼古拉身邊多了一個少年,詫異地問這是誰,尼古拉回答說:“這是我的孩子,也是陛下的仆人。”忽必烈見到馬可·波羅英俊的樣子,連聲說:“你來得太好了。”

這些簡潔、禮貌的語言開啟了忽必烈與馬可·波羅之間持久而感情深厚的友誼,這時忽必烈滿60歲,而馬可比他年輕40歲還多。一個蒙古帝王和一個意大利商人的兒子無論是在宗教、所受的教育,還是個人的經曆方麵幾乎沒有什麼共同點,但他們卻能認可和尊重對方所具有的品質。馬可·波羅認為忽必烈是一個勇敢、公正和智慧的統治者。而忽必烈很快就發現馬可既富有好奇心又聰慧,因為這個年輕人在來上都的路上已經學會了波斯語和蒙古語至少兩種語言,能生動地描述路上的所見所聞。忽必烈將馬可編入他的騎兵中,並分配給他一係列重要的出使任務,這使馬可得以前往並深入很多偏遠的地區。

這些很難得的機會使年輕的馬可·波羅有了更為廣泛的探索經曆。每次從大汗所派往的地區回來之後,馬可總能搜集很多當地的風俗和他所認為的奇聞講給大汗聽,大汗對此特別欣賞,正如《馬可·波羅遊記》中的前言所闡述的:

“當大汗派往世界各地的使者回來時,他們會呈上一份關於他們所負使命的報告,但他們往往拿不出有關這些國家其他方麵情況的報告。這時他們的主人便稱他們是傻瓜和笨蛋。大汗聲稱,他寧願聽聽這些國家的情況,了解他們的習俗和物產,也不想聽他們完成使命的情景。馬可不止一次看到和聽到這類情景。因此,馬可在履行使命的過程中,非常注意沿途各地的新鮮事和奇特之處。這樣他才能把這些講給大汗聽。一回到宮廷,他就去拜見大汗,交上一份關於他所負使命的詳細說明,然後開始講沿途他所看到的奇聞軼事。他講的如此全麵、如此生動,以致大汗和所有聽他講故事的人都驚奇萬分,互相議論說:‘這個年輕人成年後肯定會成為一個具有正確判斷力和十分有價值的人。’”

從那時起,馬可獲得了忽必烈的寵愛,大汗喜歡馬可那妙趣橫生的彙報,常會將那些較遠而且有趣的出使任務委任給他。正是這樣,馬可·波羅才得到了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了解各個地方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