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可·波羅(2 / 3)

馬可·波羅在中國的這段時間,訪問過許多城市和地區,也到過中國的很多地方任職。但具體地方在哪都沒有確切的記載,因為在他的遊記中,這些地名不知道是何種原因都被刪掉了。不過,我們可以在他的記述中看到他對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是很熟悉的,尤其是對中國西部記載得比較詳細,甚至還有幾個詳細的地名,包括今天的山西省、陝西省和四川省,甚至還提到過西藏。他在遊記中將西藏描述為“建在岩石頂上或山巔上的城堡與堅固的城鎮”(一些建築可能是佛教寺院,因為寺院在西藏的數量極大)。他講述了西藏人用竹子在火中炸開的巨大聲響來嚇跑老虎和其他野獸;他還講到一種體大、背駝、長滿長毛的牲畜,當地居民用它來負重,這種牲畜就是產自喜馬拉雅山的犛牛。他還講到了西藏人喜歡用珊瑚做裝飾,喜歡穿毛皮做成的服裝,迷戀魔法和妖術,還提到了他們大而凶猛的狗(今天西藏的藏獒)。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裏,馬可對地球上這一遙遠地區的描述為西方人所普遍接受,原因在於馬可有著獨特的描述才能。而對於中國城市的描述,馬可·波羅認為海港城市杭州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完美、最輝煌的城市。

除了在中國的旅行,他的旅行似乎也到過緬甸北部,當時他稱這裏是緬城,還到過柬埔寨和越南南部,而且至少還到過一次印度。另外,在忽必烈統治時期,周邊許多國家的統治者都向大汗進貢並承認大汗獨一無二的統治地位,當時隻有日本能夠抗拒忽必烈的威力,由於日本的獨特地理位置,大汗在幾次的征服中由於地理原因而失利。但是馬可能夠回憶起,當時蒙古戰士和使者繪製了一張相當詳細的日本地圖,這些在馬可的記述中都有記載,而在馬可的書出版之前,西方對日本是一無所知的。

馬可與泉州

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對泉州讚賞備至,他說:“(離開福州)到第5天傍晚,抵達宏偉秀麗的刺桐城。在它沿岸有一個港口,以船舶往來如梭而出名。”又說:“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這裏,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每一個商人,必須付出自己投資總額10%的稅收,所以,大汗從這裏獲得巨額的收入。”

元代泉州處在海外貿易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遊記》中得到了真實的反映。《遊記》說:“大批外國商品運到這裏,再運到全國各地銷售。運到那裏的胡椒,數量非常可觀。但運到亞曆山大港供應西方世界各地需要的胡椒,就相形見絀,恐怕不過它的1%吧。”還說,這個地區“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豐富”,德化瓷器物美價廉,一個威尼斯銀幣能買到8個瓷杯。據說馬可·波羅回國時,帶回德化窯白瓷和色釉小碗多件,至今意大利博物館還保留著一件馬可·波羅當年帶回的春嶺窯的小花插。

泉州是宋元時期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所造海船,無論從堅固性、穩定性、適航性,特別是水密隔艙的安全設施等,在當時都處於先進水平。《馬可·波羅遊記》說:“大汗又下令準備了十四艘船,每船有四桅杆,能揚九帆。”“其中至少有四五艘船可容納船員二百五十或二百六十人。”這些是泉州海船的重要特點。

《馬可·波羅遊記》對泉州人信奉佛教作了介紹。泉州佛教興盛,自唐朝以來就有“泉南佛國”之譽。馬可·波羅說“這裏的人民是偶像崇拜者”,偶像崇拜者就是佛教信徒。

中國在唐朝首先生產冰糖,埃及生產的冰糖與中國有關。《馬可·波羅遊記》載:“武幹市(今永春,一說尤溪)這個地方以大規模的製糖業著名,出產的糖運到汗八裏,供給宮廷使用。在它納入大汗版圖之前,本地人不懂得製造高質量糖的工藝。製糖方法很粗糙,冷卻後的糖,呈暗灰色的糊狀。等到這個城市歸入大汗的管轄時,剛好有些巴比倫人來到帝廷,他們精通糖的加工方法。因此被派到這個城市,向當地人傳授某種木灰製食糖的方法。”這表明埃及人對中國製糖技術的提高作出了貢獻。他們可能在泉州學得製造冰糖的方法,並回傳埃及。

馬可·波羅對泉州人是這樣評價的:“民性和平,喜愛舒適安逸,愛好自由。”這個評價是中肯的。他還說:“該城的文身技師以藝精出眾而馳名中外,有許多印度人到這裏來文身。”馬可·波羅對泉州的描述透露出了他對中國的喜愛,但是離家的遊子總要回家的。

回家

待在中國的波羅一家是幸運的,至少,馬可看來很喜歡這段時間的生活,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幾個威尼斯人開始思念自己的家鄉了

另外忽必烈大汗也一年比一年的衰老了,13世紀80年代中期時,他的身體狀況更是不佳。大汗平日對波羅一家的寵愛有加使得他們在宮廷當中樹立了很多敵人,波羅一家擔心他們要是在大汗死後再離開中國,他們自身的安全和他們的財富很難全身而退。

懷著這種想法,波羅一家在大汗“心情出奇好”的一天對大汗提出回家的請求。然而忽必烈對此頗感傷心,他問他們為什麼寧願將自己置身於艱難和危險的旅途也不願享受現有的榮華富貴。而且如果他們能留在中國,他可以使他們的現有財富增加一倍,但絕對不會答應他們離開。

馬可一行回家的計劃就這樣被擱淺了。但一次意外發生的事情給他們的計劃帶來了轉機。那是1286年,波斯汗國阿魯渾的妻子死了。臨死前她請求丈夫娶她自己家族的(蒙古皇族)的成員為下一任妻子。於是阿魯渾派遣了使者到蒙古來請忽必烈大汗賜給他一位蒙古公主成婚,大汗就選中了他家族中一個名叫闊闊真的年輕公主。但他們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麻煩,於是不得不又回到了上都。在此期間,阿魯渾的使者因以前聽說過馬可是一位稱職的探險家,於是央求大汗讓馬可與他們同行。忽必烈雖然非常不願意馬可他們離開,但為了公主的安全,還是答應了,但他要求馬可將公主送給阿魯渾和回過威尼斯的家後,再回來見他。

臨出發前大汗給波羅一家發了金牌,有了金牌,他們在大汗疆土內的行程會非常安全。另外大汗還給羅馬教皇寫了一封信。分別的日子終於到了,馬可和大汗都很傷感。馬可幾乎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他答應大汗一定會回來為他盡犬馬之勞,不會讓他失望。然而,大家心裏都知道,此去千山萬水,真的回去了,還能回來嗎?

回去的路依然艱險,一路上,不斷有人經不住病痛而死去。當1293年春,船隊在經過26個月的旅行,終於越過了遼闊的印度洋,抵達波斯的忽裏模子港時,600人的船隊僅剩下18個人。幸好馬可和父親、叔叔以及闊闊真公主沒什麼大礙。

然而苦難並沒有因此而結束,不幸的消息很快降臨在這個曆盡千辛萬苦來成婚的公主身上。原來阿魯渾已於1291年去世,如今在位的是他的弟弟乞合都。當他們麵見乞合都時,乞合都已經將闊闊真公主賜配給阿魯渾的兒子合讚了。原來,按照蒙古人的風俗,未成婚的丈夫死後,就應當把新娘送給他的長子。這個消息讓闊闊真大吃一驚,不知道是喜還是憂。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又要繼續趕路,前往合讚駐守的阿卜合兒城。

1293年8月,馬可護送闊闊真公主抵達了阿卜合兒城,合讚派來盛大的隊伍迎接他的新娘。合讚王子很像他的父親,是一位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青年,與端莊漂亮的闊闊真公主簡直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看著闊闊真公主幸福的神情,馬可覺得比什麼都欣慰,他總算圓滿完成了大汗交給的任務。現在他該奔向自己的家鄉了。離別的那天,闊闊真哭成了淚人。也許這是最後一見了,對於這些患難與共的人來說,怎能不叫人悲傷……

馬可百萬君

1293年末,馬可·波羅與父親、叔叔一同返回威尼斯。就在他們從波斯開始向家鄉行進的第4天,得到了忽必烈大漢駕崩的噩耗。馬可很難過,他知道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回中國了,就算回去了,也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他願意為之效勞、為之奮鬥的大汗已經永遠走了!而正在這時,他們又遭到了熱那亞人的偷襲,野蠻的熱那亞人搶走了他們馱有行李的馬匹和貨物,連忽必烈大汗寫給教皇的信也被搶走了。最後,除了事先藏在衣服中少量的黃金和珠寶外,他們一無所有。此時他們如同落魄的流浪漢,隻有不斷向著家鄉的方向行走。

1295年,馬可三人終於踏上了威尼斯的國土,走進了他們25年不曾踏入半步的家門。家人們看著三個猶如從天上掉下來的人,幾乎不能相認。此刻唯有淚水和笑聲相互交織著,那個夜晚,所有人都不能入睡。

馬可的事跡很快在威尼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人甚至專門去拜訪,聽他們講述東方的故事。然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馬可與父親和叔叔是不被人理解的。他們幾乎不相信他們所講的都是事實。而馬可在與人談到元朝時,總是愛用“超過百萬”來形容,一些好事之徒竟然為他起了“百萬馬可”的綽號,這對於馬可來說,無疑是最大的侮辱。是啊,沒有人可以證明他們所說的是事實。格裏戈裏教皇已經去世,新任教皇換了一屆又一屆。即使在國家的檔案中,也找不到他們被教皇派去出使元朝的任何隻言片語。而且,忽必烈大汗交給教皇的信已經丟失,然而馬可從來都不後悔自己所做的一切,因為他曾經看到過世界上最神秘、最美麗的東西,這就足夠了!對於那些人的懷疑與猜忌,馬可表示理解,因為他們不曾到過中國,不曾享受過他曾經享受到的那些神奇。他相信曆史總有一天會記住他們,記住他們為這次偉大的旅行而付出的代價!

馬可·波羅究竟來過中國嗎?

馬可·波羅還活著的時候,《馬可·波羅遊記》就由於書中充滿了人所未知的奇聞異事,而遭到人們的懷疑和諷刺。關心他的朋友甚至在他臨終前勸他把書中背離事實的敘述刪掉。之後,隨著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對東方的知識越來越豐富,《馬可·波羅遊記》中講的許多事物逐漸被證實,不再被視為荒誕不經的神話了。但還有人對《馬可·波羅遊記》的真實性發生懷疑。

自《寰宇記》問世700年來,(《寰宇記》就是《馬可·波羅遊記》最早的名稱)馬可·波羅是否真正到過中國,一直是中外有學者關注和爭論的焦點之一。著名學者楊誌玖即以《永樂大典》中發現的一段重要公文有力地證明了馬可·波羅來華的真實性。此後德國學者福赫伯(HerbertFrack)、美國學者海格爾(JohnW.Haeger)、英國學者克魯納斯(CraigClunas)都曾對馬可·波羅到過中國提出質疑。1995年英國學者弗朗西斯·伍德(FrancesWood)著書全麵否定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引發了對此問題的又一輪爭論。楊誌玖的《馬可·波羅在中國》闡述了他對馬可·波羅來華的一係列研究:如馬可所說天德喬治王的身份,當地的阿爾渾人、汪古部人、蒙古人皆與當時情況相符;馬可記元世祖生日及元旦朝賀儀式與《元史》記載相差無幾;馬可所記元代刑罰施刑數目也與漢籍所載相同。黨寶海(北京大學)的《馬可·波羅來華新證--三個內證》從馬可所述東方離奇傳說和漢文化區日常生活入手,舉出了馬可來華的三個新的證據,即馬可所述回鶻不古可汗誕生傳說、蒙古政權拆毀漢地城牆及忽必烈路邊植樹的法令,均可與同期的漢文、波斯文史料相照印。

有關馬可·波羅在華的身份,目前已有樞案副使、揚州總管、翰脫商人等三種說法。李治安(南開大學)結合對《寰宇記》乃顏之亂記述的考釋,認為馬可·波羅在華的身份應是宮廷外圍侍從並翰脫商人。馬可隨同忽必烈親征乃顏,也是以宮廷侍從“後列”角色出現的。當我們把馬可·波羅的身份詮釋為宮廷侍從“後列”時,有關他奉大汗命居揚州三年而未擔任正式官員的說法,才能講得通,站得住腳。

馬可·波羅與他的故事《馬可·波羅遊記》,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國內外“肯定論者”之所以肯定或承認馬可·波羅到過中國,主要基於兩個方麵的理由:一是人們對馬可·波羅與《馬可·波羅遊記》的善意解釋。另一方麵的原因是《馬可·波羅遊記》所記載的某些內容若非親身經曆是不可能知道得那樣詳細具體的。許多學者認為《馬可·波羅遊記》的內容都是在重述一些盡人皆知的故事,比如元朝的遠征日本、王著叛亂、襄陽回回炮、波斯使臣護送闊闊真公主等。但是,《馬可·波羅遊記》所記載的某些內容卻使學者們很驚奇。比如,《馬可·波羅遊記》關於杭州的記載說,杭州當時稱行在,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業興隆,有12種行業,每種行業有1.2萬戶。城中有一個大湖(即西湖),周圍達48千米,風景優美。這些記載在《乾道臨安誌》和《夢粱錄》等古籍中得到了印證。其他的如蘇州的橋很多,杭州的人多,還有盧溝橋,等等,《馬可·波羅遊記》的記載都相當詳細、具體,這些材料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是不可能從道聽途說中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