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國際馬可·波羅學卻形成了兩種相互對立的學派,即肯定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肯定論者”和懷疑馬可·波羅到過中國的“懷疑論者”。兩方激烈爭辯。其實這種爭辯意義不大。提起哥倫布,可能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發現了美洲。不過,這隻是我們後人的想法,就哥倫布本人來說,他至死都認為他發現的不是美洲,而是印度,所以,他堅持稱他航海中於美洲附近所見到的第一片陸地為“西印度群島”。哥倫布不是個騙子,馬可·波羅也不是有意要撒謊,他可能像克魯納斯所認為的那樣,隻到過中亞的某些國家,而他則把這些國家當成了中國。不過今天絕大多數人還是相信他到過中國。
解決馬可·波羅問題的出路在哪裏呢?關鍵的一點就是不能隻躺在《馬可·波羅遊記》上去研究所謂的“馬可·波羅學”。目前國內外學者們都承認《馬可·波羅遊記》在開拓東西方交流方麵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我們又何必去計較馬可·波羅是誰呢?其實,“馬可·波羅”這個名字也許不一定是指某個特定的人,或許是指當時的一批東西方交通的開拓者。“馬可·波羅”就是他們的代名詞,《馬可·波羅遊記》就是他們當時曆險經曆的總結。
熱那亞監獄的回憶
就在馬可返回家鄉的第三年,威尼斯城與熱那亞城發生了戰爭。戰爭的起因是,兩個敵對的城市各自為了爭奪地中海的貿易控製權。作為威尼斯的有名人物馬可·波羅也投入了戰爭。他出錢裝備了一艘命名為“東方”的戰艦,並且由他自己親自出任艦長。
馬可·波羅指揮自己的戰艦加入了威尼斯艦隊。在海上與敵艦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海戰。
但由於威尼斯艦隊指揮的失誤,戰爭慘遭失敗,威尼斯近7000人被熱那亞軍隊抓獲,馬可·波羅也是這眾多戰俘中的一個。
馬可·波羅被關押在熱那亞的一座監獄。由於他的影響大,社會地位也高,熱那亞人對他比較寬容。監獄裏光線不好,隻有幾個不大的通氣孔。窗洞外清新的空氣、蔚藍的天空、飛翔的海鷗、鮮豔的花朵,勾起馬可·波羅對往事的回憶。而最使他留戀的是在東方神秘中國的那17年的日日夜夜。
熱那亞人聽說馬可是個著名的旅行家,紛紛到牢監裏來訪問,請他講東方和中國的情況。跟馬可·波羅一起關在監牢裏的有一個名叫魯思梯謙的作家,他用法語寫作了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的浪漫故事,獲得很大聲望。在他們的交談中,波羅無疑對他的新朋友講述了他在東方沿途當中收集的大量信息和他所到過的傳說中提到的地方,甚至還講述了一些他未到過的國家和邊界地區的故事。魯思梯謙勸說馬可讓他把這些經曆寫出來,肯定會成為一部好書。於是由馬可口述,魯思梯謙執筆的《馬可·波羅遊記》(一名《寰宇記》)就這樣誕生了。
在這本遊記裏,馬可·波羅把中國的著名城市,像大都、揚州、蘇州、杭州等,都作了詳細的介紹,稱頌中國的富庶和文明。這本書一出版,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的向往。熱那亞人因為馬可·波羅出了名,把他釋放回國。
1299年夏末,馬可·波羅獲釋返回威尼斯。他將魯思梯謙為他記錄的《馬可·波羅遊記》整理了一遍。很快被人們廣泛傳抄。以致後來各種手抄本有數十種之多,而且每一種手稿之間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差別。
直到15世紀,這部名著才正式刊印成書,在全世界流傳。700多年來,《馬可·波羅遊記》被譯成各國文字、100多種譯本,在全世界廣泛傳播。當時的歐洲地理學家,正是根據這本書中的記敘和提供的豐富的資料,繪製出了早期的世界地圖。
盡管馬可·波羅的這部遊記中有種種的缺漏和武斷,但他本人對別人加到他遊記裏的東西是沒有責任的。馬可·波羅的觀察對以後的地圖繪製家、地理學家、旅行家和其他學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描述,包括像把日本置於歐洲和中國之間的錯誤,同其他人相比也沒什麼了不得的。意味深長的是,在大約200年後,哥倫布揚帆出海去尋找西行到東方的海上航路時,手裏拿的正是一本已讀過無數遍的《馬可·波羅遊記》。
後記
在700年前,一個威尼斯年輕人踏上旅途,在25年的漫長曆險中,探索了最遙遠的異域國度。他的遊記《馬可·波羅遊記》改變了曆史的軌跡,使他成為傳奇人物。然而,也有一些人說他是個騙子。幾百年來,馬可·波羅激勵了無數後人,卻也受到了諸多質疑。這位跨越大陸的偉大探險家是否親眼看到過書中描寫的一切?他是否真的到過中國?700年後,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麥克·山下重走了當年馬可·波羅走過的道路。以下是他同大英圖書館博士弗朗西絲·伍德的部分對話。
議題一:路線
伍德:馬可·波羅應該是從威尼斯一路前往北京,而後繼續在中國旅行。根據這樣一本遊記,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可以照著其中所寫的路線,一站一站地前進。但仔細閱讀之後,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這不是一本可以直接參考的旅行指南。
山下:他在書中提到的兩地距離,有些極為精準,有些卻是差了十萬八千裏。最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他在旅行歸來大約20年後才寫下了這本遊記。現實的場景與他所描述的完全吻合,而且,恰恰都是在他所說的地方找到的。
議題二:馬可的描述
伍德:人們很早就開始懷疑馬可·波羅。首先,大家不相信中國真的像他所寫的那樣幅員有那麼遼闊。到了19世紀,人們開始質疑,是不是真的能按他給出的時間從甲地走到乙地。我想,要是把幾百年來人們提出的疑點累積起來,你會發現,馬可·波羅的確很值得懷疑。
山下:昨天晚上,我重讀了《馬可·波羅遊記》中有關他在敦煌那段時間的經曆。文字與現實的相似讓我非常驚訝,而且,不僅僅是相似,他極為精確地描述了一場殺羊的儀式,其目的是保佑兒女平安,這跟我們在婚禮上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樣。
議題三:書中遺漏
伍德:書中有一些嚴重的遺漏,讓人打心底裏懷疑他寫的是不是親身的經曆。比如說,他根本沒提到使用筷子,也沒說喝茶。雖然替他辯護的人會說這是因為他不喜歡喝茶,他是意大利人,也許更喜歡喝葡萄酒。他在中國應該會看到女子裹腳,但書裏也沒提。我認為,這些遺漏都是問題。
山下:懷疑馬可·波羅的人提出的一個主要論點、就是他沒說起裹腳的事。不過,我認為書中其實講到了這個問題:描寫女人的步態時,他說那是非常秀氣的步子,前、後腳之間的距離和一根頭發絲差不多。我覺得,這正是在描寫裹腳的婦女如何走路。還有一點,由於當時的女性都穿著長裙,馬可不可能看到她們的腳。所以依我看來,雖然沒有直接看見,但他的確談到了裹腳的女子。
在蒙古人的朝代,蒙古人的地位是最高的,他們是統治階級。像馬可·波羅之類的外國人都屬於第二等人。而北方的漢人和南方的漢人分別被歸為第三等和第四等。很多像馬可·波羅這樣的人,通常隻跟同一等級的人來往,這很正常。馬可很少與等級比他低的漢人來往,難怪沒學到多少漢人的習俗。
議題四:史料記載
伍德:我認為,有關馬可·波羅的最大疑點,是他沒有出現在任何漢語或蒙古語的史料中。當時中國的官僚體係極為龐大,一切大小事項都會被記錄在案,每個城市的每一任地方官,每一個小官吏都不會被漏掉,但馬可·波羅一家壓根兒沒出現過。文獻中記錄了其他歐洲人,卻沒有馬可·波羅。200年來,中國的、歐洲的曆史學家都在竭力尋找,結果一無所獲。這是一個大問題。
山下:作為一名曆史學者,我認為,不能過於依賴那一時期的記錄,就連一些重要的人物也沒有出現在當時的漢語文獻中。元朝的原始檔案在朝代臨近尾聲時就已被毀了。
議題五:第一手的經驗
伍德:他即便沒去過中國,照樣可以寫出這樣一本書。僅100年後,就有一個知名的商人佩加洛提,他在安特衛普工作,最遠隻到過巴勒斯坦,卻寫了一本如何跟中國做貿易的暢銷書,甚至建議要帶上女人,因為同中國女子交往很不安全。我認為,他寫的不是第一手的經驗,我也不相信馬可·波羅寫的是自己的經曆。
山下:馬可講述的故事有些的確是匪夷所思的。他說,他曾遇到吃生肉的人,對此,我要親眼見過才敢相信。作為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使臣,馬可·波羅曾到訪雲南,遇見了一些少數民族。有一件事讓他非常驚訝:這裏的人們竟然食用生肉。很顯然,今天他們依舊如此。但是我沒想到的,他們喜歡生吃的這種肉竟會是豬肉。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豬肉一定要煮熟之後才能吃。可是這些人,700年來他們一直在吃生豬肉,而且從氣色紅潤的麵龐來看,他們都非常健康。
議題六:原始手稿
伍德:馬可·波羅和他的遊記或者說他在異鄉的發現,存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找不到原始的手稿。原稿已經失傳了,留存下來的隻是一些手抄本,是經過不斷謄寫的抄本。早期的馬可·波羅遊記抄本大約有150份,而且各不相同。如果沒有最原始的手稿,就很難追溯這些故事的源頭。
山下:有一件事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當時,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的海戰已持續了多年。返鄉之後沒過多久,馬可就被軟禁了。曆史上最偉大的旅行家,其實是在一間牢房裏寫下了這本遊記。這部傳奇著作就是在這種環境裏完成的。馬可向關押在同屋的魯思梯謙口述,而這位作家一向喜歡渲染色彩、添加想象。或許,是代筆的魯思提謙,做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誇大。
結論
伍德:我想,總要綜合考慮所有的疑點、問題、遺漏、懷疑以及關於他是否去過中國的爭論,設法得出一個結論。我認為他顯然沒去過,但又有很多人堅信他確實去了。我們沒法用指紋或DNA證明什麼,畢竟已經過去了700年。說到底,這真的隻是一個相信不相信的問題。
山下:對於那些懷疑馬可·波羅的人以及他們的種種說法,作為唯一重新走過這段旅程的人,我可以給出一個答案:我們或許可以坐在倫敦的某個圖書館裏,反複思索他究竟去過哪些地方,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過的道路,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對馬可·波羅深信不疑。因為,他的描述太準確了。
盡管當時多數人相信馬可·波羅的見聞,但因13世紀時,西方文化遠遠落後於東方,他們想象不到東方,特別是中國有那樣繁榮的經濟、高度的文明。因此,馬可·波羅遭到一些人的誹謗和攻擊。
1324年,馬可·波羅彌留之際,替他祈禱上帝的神父對他說:“有人說你生前撒過彌天大謊,死後是升不了天堂的。趁彌留之際,懺悔吧,上帝會原諒你的。懺悔吧,拯救你的靈魂!”
馬可·波羅雖然生命垂危,但腦子十分清醒。他搖著頭說:“不!我不用懺悔!我是真實地記述了我的見聞,沒有任何誇大。遺憾地說,記述得太少了,隻有我所見的一半……”
說完,馬可閉上了眼睛,永遠睡去了,帶著他的夢、他的英俊、他的堅毅、他的膽識、他的執著……
大事年表
1254年生於意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
1271年馬可·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複信和禮品,帶領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
1275年夏天,距他們離開祖國已經過了4個寒暑了!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並向大汗介紹了馬可·波羅。
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們趁機向大汗提出回國的請求。大汗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
1295年他們三人終於回到了闊別25載的親人身邊。
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9月7日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於是便有了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遊記》。
1929年《馬哥·波羅遊記》由北美印刷局印刷,燕京大學圖書館發行。
1936年《馬可·波羅遊記》由上海亞東圖書館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