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極探險家(3 / 3)

1909年,阿蒙森滿懷信心地準備一次新的北極探險,實現他長期以來的極地探險之夢,突然獲悉美國探險家彼利已經向北極前行。這對於快要實現終生夢想的阿蒙森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但是,作為一位出色的探險家,他並沒有氣餒,而是見機行事,立刻放棄了他的北行計劃,暗暗地將探險目標瞄準了南極點。

1910年8月9日,阿蒙森和他的同伴們乘探險船“費拉姆”號從挪威出發。船隻一直在往南航行,那時候巴拿馬運河正在修建之中,所以必須繞過南美洲南端才能進入太平洋。因此,他不僅瞞過了公眾的注意,就連“費拉姆”號上的水手們也認為他們是要穿過白令海峽去征服北極。隨隊考察的極地科學家對阿蒙森的真正意圖也一無所知,他們都先期到達了舊金山,在那裏眼巴巴地等待著“費拉姆”號去接他們。然而,阿蒙森卻並沒有把科學考察看做是這次探險的主要目標,他唯一的希望和夢想就是首先去征服南極點,以便為他計劃中的北極探險籌集更多的資金。途中,他給當時還在新西蘭的斯科特拍了一封簡短的電報說:“正向南行進。阿蒙森。”

經過4個多月的艱難航行,“費拉姆”號穿過南極圈,到達羅斯海,於1911年1月到達攀登南極點的出發基地--鯨魚灣。探險隊很快就在鯨魚灣附近建立了基地,準備在這裏過冬,等待春天的到來。阿蒙森的計劃慎重而周密,他的隊員都富有冰上經驗而且都是滑雪高手。阿蒙森對所有探險隊員的健康非常關心,最讓他注意的就是防止壞血病。因此,在探險過程中他要保證所有人員整個冬天都能吃上新鮮的海豹肉、全粉麵包、熱蛋糕和保存好的新鮮水果。而這些也正是阿蒙森贏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此外,精明的阿蒙森還考慮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深知狗對於他們探險活動的重要性。因為狗不僅是他們唯一的動力,而且也是他們的重要食物來源,所以對狗關懷有加。盡管他本人是指揮狗的專家,但他還是專門選了一位養狗專家隨隊前往南極。阿蒙森清楚地認識到,隻要運輸上或食品上有一丁點的不足,就將會造成永遠也無法挽回的災難性後果。因此,他行進時所攜帶的運輸工具和食品儲備都遠遠超過正常的需求量。

從1911年2月8日開始,阿蒙森帶領同伴一次次深入極地建立糧庫和路標。他們每隔10千米建立一所糧庫,每隔15千米建立一個休息站,每隔1千米建立一個路標,以便返回時不會迷路。為了萬無一失,阿蒙森和同伴在每個糧庫東西兩側橫築一排冰柱,上麵插上黑旗,形成長達18千米寬的柵欄,這樣很遠便能望見。

南極的春天即將到來,阿蒙森探險隊已經進行了10個月的充分準備。10月20日,阿蒙森帶著4個同伴,乘坐4架雪橇從越冬駐地出發,每架雪橇由13隻格陵蘭的愛斯基摩狗拉著前行。前半部分路程他們是乘著雪橇和踏滑雪板前進,後半部分的路程主要是爬坡越嶺。

此時雖然是春季,但南極的氣溫仍在零下20?癈左右,而且還隨時都會刮起暴風雪。開裂的冰縫,就像危險的陷阱,要是遇到高坡,前進就更加困難,有時會有太陽,而且很烤人,使得他們不得不脫下厚重的衣服,即便這樣,阿蒙森和同伴們的手都被凍傷了,臉也潰爛了,隻要稍微有點風,就像刀割一樣的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仍在繼續建糧庫、立路標。他們明白,隻有去時不怕麻煩,不辭辛苦,回時才能不迷路、不斷糧。

此次探險活動中,52條雪橇狗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們雖然吃得不錯(肉粉加骨粉),但路上還是死了10條。當阿蒙森探險隊隊友們建造完最後一個糧庫時,雪橇上留下的糧食等物品已經不多了,隻需3架雪橇和狗隊裏最強壯的18條狗就夠用了。若是把它們全部帶上,那麼狗糧就是很大的拖累,所以他們忍痛殺掉其餘的狗,把肉儲藏起來作為回程的口糧。此時大夥的精力依然很充沛,因而當他們開始橫越南極高原時仍能以每日32千米的速度前進。

1911年12月14日,南極出現了少有的晴朗天氣。阿蒙森率領探險隊終於到達了南極點。他們在這平坦如桌麵的南極頂端支起帳篷,插上挪威國旗,看著國旗在空中高高飄揚,嘩嘩作響。這一巨大的榮譽得來是如此容易,似乎是上帝給了這幾個挪威人的特別關照似的。

隨後他們對半徑20千米以內的區域進行考察。阿蒙森清楚地知道,他們的競爭對手斯科特用不了多久就會趕到的,或許是出於對自己回程的擔憂,他在臨行時給斯科特留下了一個便條和一封請他轉交給挪威國王的信,但我們還是不難想象出他在寫這張便條時的得意神情和他內心深處的一絲挑釁心理。

12月18日,阿蒙森一行帶著2架雪橇和18隻狗,踏上了返回鯨魚灣基地的路途。一路有路標和糧庫的接應,探險隊也沒有遇到特別惡劣的氣候,很順利地返回到駐地。據記載:在探險隊回歸的路上阿蒙森高興地在日記中寫到:“我們剩下的餅幹如此之多,簡直可以到處扔。”1912年1月5日,他們勝利地返回了“費拉姆”號,隨後離開鯨魚灣起程回國。

1928年6月28日,為了營救幾位在海上遇難的探險家,阿蒙森乘飛機趕往北冰洋海域搜索,從此杳無音訊。後人除了對他在奔赴南極點途中陸續宰殺上百隻狗表示非議外,承認他是個充滿智慧、勇敢得近乎完美的英雄。

阿蒙森和斯科特偉大的南極點探險之行轟動了整個世界,人們自然會為冠軍鼓掌喝彩,當然也會為亞軍歡呼。一場心照不宣的探險競賽就這樣落下帷幕,同樣是競爭,阿蒙森的勝利來得如此之容易,而斯科特的結局又是如此之悲慘,但他們的業績,不但名垂於史冊,而且還鼓舞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探險家和科學家,投身於南極科學考察事業。

後記

研究南極探險史的科學家指出,阿蒙森的勝利和斯科特的失敗,並非在於兩者的計劃周密與否,而在於前者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製訂計劃,後者則憑推理設想來製訂計劃。阿蒙森斷定,人的體力和西伯利亞矮種馬都無法抵禦南極的嚴寒,唯有北極的愛斯基摩狗才能在極圈拉著雪橇前進,於是他用了20條膘肥體壯的狗勝利完成了去南極點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則絲毫體會不到狗拉雪橇的優越性,而且對於使用愛斯基摩狗有偏見,因而他選擇攀登南極點的主要運輸工具是西伯利亞矮種馬和三輛履帶式燃油雪橇。燃油雪橇隻走了幾天,注油係統就壞了,隻好作為一堆廢鐵扔在雪地裏。又由於西伯利亞矮種馬不能適應南極高原惡劣的環境,體力不支,沒能支撐幾天就相繼一匹匹地死掉了,斯科特他們隻好在崎嶇的冰原上用人力拖著笨重的雪橇步行前進,這不僅嚴重地消耗了隊員的體力,而且還影響了前行的速度。

其次,他們在返回羅斯冰架上預設的補給倉庫時發現,裝在油桶裏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後來人們才知道,焊錫在低溫下會變成粉末狀,煤油流失是焊錫變性所致。

第三,惡劣的暴風雪天氣不斷困擾著斯科特探險隊的前行,原本應該是相對較好的天氣卻變成罕見的暴風雪,使得探險隊無法前進。最後盡管距離補給營隻有17千米,但這已成為探險隊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發生了這樣的悲劇,我們不能不為這支偉大的探險隊而感到惋惜。

大事年表

1772年英國J.庫克船長曆時3年8個月,航行9.7萬千米、環南極航行一周,幾次進入極圈,但他最終未發現陸地。

1819年俄國派別林斯高晉率“東方”號與“和平”號兩船,曆時2年零21天分別在南緯69°53′、西經82°19′和南緯68°43′、西經73°10′發現了2個島。

1823年2月英國人J.威德爾南下到南緯74°15′,創造了當時南下的最高緯度。

1841年英國的J.羅斯駛入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羅斯灣。

1909年D.莫森、E.戴維斯和A.麥凱首次到達當時為南緯72°24'、東經155°18'的南磁極。

1911年12月14日,羅爾德·亞孟森(RoaldAmundsen)以及他的隨行人員,成為南極點的第一批到達者。

1959年12月,由12個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

1984年11月20日,我國派出591人組成的南極考察隊,乘“向陽紅”10號考察船首次赴南極建站與考察。

1985年2月中國南極長城站在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南端落成,地理坐標為南緯62°12'59'',西經58°57'52'',距北京17501.9千米。

1988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0日中國東南極考察隊在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國南極中山站,中山站地理坐標為南緯69°22'24'',東經76°22'24'',距北京12553.2千米,距南極點2903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