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代

《路史·前紀一》引《六韜·大明》記載:“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凶。”[55] 《三洞群仙錄》引《述異記》記載:“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112]

盤古

元朝時代

《通鑒續編》記載:“盤古氏,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變化而庶類繁矣,相傳首出禦世者曰盤古氏,又曰渾敦氏。盤古猶磐固也,渾敦未昭晣之謂也,皇王大紀曰盤古生於大荒莫,知其始明天地之道,達隂陽之變為三才首君,於是混茫開矣。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尚然況於人哉以盤古之先為無君耶吾不得而知也。”[56] 《三國誌平話》記載:“宰相皇甫鬆出班奏曰:‘自從盤古至今,此事兩次。’”[60] 《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盤古先生在人皇時,出《洞神經》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無為之道。”[111]

明朝時代

《西遊記》記載:“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感盤古開辟[57] ……盤古至今曾見風,不似這風來不善。”[58] 《封神演義》記載:“混沌初分盤古先,太極兩儀四象懸[59] ……自從盤古至今[61] ……盤古修來不計年[62] ……混沌未分盤古出[63] ……名曰盤古幡[64] ……盤古生太極,兩儀四象循。”[65] 《盤古至唐虞傳》記載:“茲傳自盤古氏直演至於今,文通雅俗,事流今古,不比世之記傳小說,無補世道人心者也。”[106] 《廣博物誌》記載:“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發為草木。”[66] 《瀛涯勝覽》記載:“王居之側,有一大山,侵雲高聳。山頂,有人腳跡一個。入石,深二尺,長八尺餘。雲:人祖阿聃聖人,即盤古之足跡也。”[67] 《開辟演義》附錄《乩仙天地判說》記載:“大吼一聲,投下地中,化成一物,團圓如一蟠桃樣,內有核如孩形,於天地中滾來滾去;約有七七四十九轉,漸漸長成一人,身長三丈六尺,頭角猙獰,神眉怒目,獠牙巨口,遍體皆毛;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鐫二十字於其上曰:‘吾乃盤古氏,開天辟地基。’”[68] 《大複山賦》記載:“昔盤古氏作茲焉,用宅。”[69] 《遊盤古峒記》記載:鴻漾之辟,肇於粵乎?何山以盤古名也?考邑乘,載花縣辟於崇山峻嶺中,北有盤古嶺,下為峒,立廟祀盤古神,莫知所昉。[80]

清朝時代

《康熙詞典》記載:“首出禦世,曰盤古氏。”[70] 《綱鑒易知錄》記載:“盤古氏首出禦世,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變化而庶類繁矣,相傳首出禦世者曰:盤古氏,又曰渾敦氏。”[71] 《鋒劍春秋》記載:“他是南海觀音薦來,奉盤古之命、來東齊解危的襄王無奈,下台先行兒步,迎將上來。”[107] 《西洋記》記載:“治世老母生下了盤古,分天、分地、分人,誠恐他吃光了世界,特自走到須彌山上,收他下來。”[108] 《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卷八十三引《補衍開辟》記載:“代(世)所謂盤古氏者,神靈,一日變,蓋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72] 《繹史》記載:“然則盤古以上,謂無君乎?吾不得而知也。”[73] 《桐柏縣誌》引《大複山賦》記載:“昔盤古氏作茲焉,用宅。”[74] 《桐柏山賦》記載:“盤古開天而首出。”[75] 《花縣誌》記載:“盤古峒,城北二十五裏,在萬山中,林木蓊翳,向為盜賊窟穴。舊有盤古廟,今圮。”[80] 《畿輔通誌》記載:“盤古村,在完縣西北五十裏分水山下。舊誌:村為盤古氏故裏。”[113] 《皇朝通誌》記載:“禦製盤古廟碑文。”[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