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公共場所,謹遵規章(1 / 3)

公共場所六注意

公共場所,是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地方,如公園、影劇院、文化館、圖書館、商店、街道、馬路、交通場所等。禮儀的作用,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尤為明顯。作為一個有文明、有素養的人,應切實重視公共場所禮儀。

一、舉止大方,儀態優雅

公共場所是屬於大家的,置身其間,個人的言行舉止都可能會對他人產生影響。隻有舉止優雅、言行得體,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如在影劇院、圖書館、公園等雅靜場所,大聲喧嘩或竊竊私語都是應該杜絕的。若因故晚到,應該放輕腳步、悄悄入場,盡量避免打擾他人。如果發現自己的座位已被他人占坐,應該禮貌地加以說明,要求換座時,要盡量照顧他人,不要以理壓人,強行驅趕對方,讓對方處於被動難堪境地。情侶之間在公共場所,應約束各自的言行,不可目無他人,有礙儒雅。女性更應自尊自重,儀態端莊,忌無節製的狂笑或賣弄風情。

二、衣裝得體,入鄉隨俗

公共場所一般都比較寬鬆休閑,人們的活動也比較自由,而且在不同的公共場所,也各具特點,要求可能迥異。但是衣著得體,合乎時宜卻是共同的要求。一般說,衣裝應根據場合、季節、對象的情況而定。即使天氣炎熱,袒胸露背、赤身露體也是不可的。

公共場所有免費開放和收費服務的區別,如公園、圖書館與體育館、電影院就有區別。注意入鄉隨俗。買票入內時,應文明購票,禮貌入場。男士入場後,應主動安頓同行的年長者和女士入座。三、公共場所,最好禁煙

限製在公共場所吸煙,在世界範圍內都已成風尚。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及我國一些大城市,都先後明文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這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我健康的負責。身處公共場所,最好克製自己,主動不吸煙或盡量少吸煙。如有年長者、女士同時在座,應先征得同意後,也不能接連不斷地抽個不停。吸煙時,更忌麵對別人吞雲吐霧,煙灰、煙頭和火柴棍等隨意亂扔。

四、愛護環境,注重衛生

公共場所由於人們往來穿梭,頻繁流動,所以,公共環境的衛生要依靠大家來保持。在公共場所切忌隨處亂扔廢棄物、隨地吐痰、甩鼻涕;在影劇院,忌吃有瓜皮、果殼類的食物;對有包裝的小食品,也應注意包裝物的處理,一般是集中包好,走出座位,扔進果皮箱。對環境的愛護和保持,應該成為每個人自覺的行為。幹淨清潔的公共環境,為我們的休閑娛樂提供了方便,我們不僅有權享受這份方便,更有責任維護環境的整潔與衛生。

五、禮貌待人,尊老愛幼

公共場所人來人往,難免發生擁擠,應該注意禮貌待人,注意禮讓。請別人讓路,不妨提前招呼一聲,切忌一聲不響地猛衝猛擠。在公共場所遇到老人、孕婦、帶小孩的婦女、殘疾人等年邁體衰、行動不便的人,更應主動讓路、讓座,切忌利用他們的弱點,搶座、占道。

一般情況下,應盡量避免擠貼到別人身體上,如確實太擁擠,無法躲讓,也應誠心道歉,別人也會因你有禮貌而諒解。如不慎和別人相碰撞,應主動致歉,說句“對不起”“請原諒”等文明用語,用彼此的善意和寬容共同構建和諧的社會氛圍,讓大家真正在放鬆休閑的公共場所找到心靈的“歸宿”。六、遵守公德,注意法紀

遵守公德是每個人維護公共秩序的自覺行為,同時也是體現個人素養的重要方麵。在大街上行走,人多擁擠時應自覺魚貫而行,三人以上同行,最好別連臂橫排,阻擋他人通過,這樣既影響交通秩序,也危及自身安全。在公共場所排隊購物時,不要擁擠起哄,更忌咳嗽、吸煙。排隊應遵照先後順序,自己“加塞”是失禮的。若確有緊急情況或特殊理由,應事先征得別人的同意,方可調換順序。辦完後。還應再次向排在前麵的人致謝,忌事情辦妥後即扭頭得意而去。

在公共場合,因違反有關規定,受到批評或處罰時,切忌強詞奪理、惡語傷人,應虛心認錯,誠懇接受。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

社會公德是社會主義道德體係的基礎,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同時提出了加強社會公德建設要遵循的基本原則,為社會公德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認識社會公德的本質和特點

社會公德,是指社會全體成員都必須遵守的維護社會正常生活秩序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準則,是調節公共生活領域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社會公德涉及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它依靠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信念的力量,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規範人們的言行,起著維護社會秩序穩定,促進社會風氣好轉的重要作用。社會公德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一個單位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一個人社會公德意識的強弱,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素質。

社會公德具有共同性、群眾性、穩定性和繼承性等一係列特點。

1.社會公德具有共同性。

社會公德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循的社會生活行為準則。人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裏,就需要有一個公共生活的秩序。那些反映了人類維護公共生活秩序願望和要求的公共生活準則,不具有明顯的階級性,是對一個合格社會成員在道德上的起碼標準和最一般的要求。因此,它具有共同性的特征。比如,不管是哪個階層的人,不管是從事什麼職業的人,到了公園就是“遊客”,到了商店就是“顧客”,到了電影院就是“觀眾”,到了火車、汽車、飛機上,就是“旅客”,都要遵守這些公共場所的規定,如果破壞了這些公共場所的行為準則,就會造成社會生活秩序的混亂,受到人們的譴責。人類共同的社會生活,要求社會中每個成員都要共同遵守公共生活準則,養成自我約束的道德規範,這就是社會公德,它是社會主義道德體係的基礎,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2.社會公德具有群眾性。

社會公德,是全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它維護社會的正常生活秩序,使社會生活能正常進行。它不僅對社會全體成員都是必要的,而且需要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維護和遵守。因此,社會公德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維護社會公德,就會得到群眾的支持和讚揚;破壞社會公德,就會受到群眾的反對和譴責。在現代社會裏,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相互之間的社會交往頻繁,社會上少數人不講社會公德的現象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因此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提高全體公民的社會公德水平,已經成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強化社會公德意識,自覺遵守公共道德,促進社會風氣好轉。

3.社會公德具有穩定性和繼承性。

社會公德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步積累起來的維護正常生活秩序經驗的結晶,是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社會公德一旦形成之後,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許多曆史形成的良好的公共道德規範在當今社會公共生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講究文明禮貌,待人要誠實守信,在公共場所要遵守秩序,愛護公共設施,等等。每個時代的社會公德觀念總是在繼承沿襲過去公共道德有益方麵的基礎上,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和創新的。二、社會主義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提出,講社會公德,要求做到: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這五句話簡明扼要,言簡意賅,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這三種基本關係。在社會主義社會裏,社會公德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維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合作互助的規範,包括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舉止文明、講究禮貌等美德和風尚。

助人為樂,就是要關心人,體貼人。別人有困難,樂於幫助;人們之間有糾紛,熱心調解;別人有缺點,能善意地指出等。能否做到這一點,是一個人心靈美醜的表現;能否形成這種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高低的體現。建國幾十年來,我們國家開展的救災捐助活動、希望工程、助殘活動,以及雷鋒、徐虎等一大批先進人物為他人排憂解難的模範事跡等,無不體現了在社會主義社會裏,人們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高尚道德情操。

見義勇為是指對於損害社會利益和人民利益的行為,能挺身而出,伸張正義;對於別人的不幸,能救人之危,解人之難。例如,見人落水,能奮勇搶救;遇到生產中的險情,敢於排險;對於流氓滋事,扒竊偷盜,能挺身而出,保護群眾等。

文明禮貌是精神文明的具體表現之一,是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潤滑劑”。文明禮貌不僅反映著一個人的精神麵貌,關係著個人的榮譽,也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社會風貌,關係著民族的尊嚴。講文明禮貌是我國人民的優良傳統。我國向來有“文明古國”之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清初思想家顏元有句名言: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就是說,講文明禮貌,互相尊重,必然有利於國家的繁榮昌盛和安定團結,有利於家庭關係的和睦,也有利於自身的思想修養。在今天,講文明禮貌就是要求人們做到舉止端莊、謙遜禮讓、待人和氣、尊老愛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