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護人與人之間正常交往的行為規範,包括誠實守信、言行一致、正直公正等被人們普遍認同的為人處世的原則。
誠實守信是自古以來被人們稱讚的道德,也是為人處世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之一。它要求人們在交往中要講信用,心地坦誠,不搞欺詐,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公正正直就是要求人們堅持原則,實事求是,是非分明,辦事公道,作風正派,不因私廢公。
3.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規範,包括遵紀守法、愛護公共財物、保護環境衛生、保護自然環境等。
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秩序是社會公德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全體社會成員都要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準則,它是維護社會生活相對穩定和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維護公共秩序,首先要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條例和企業規章製度,不做違法違紀,損害國家和企業利益的事,並勇於同壞人壞事作鬥爭。同時還要遵守公共場所各種有關的規定。例如,在馬路上行走、乘車要遵守交通規則,騎自行車不帶人;在禮堂聽報告,要保持安靜;在影劇院看電影,不要大聲喧嘩、抽煙;在體育場觀看比賽,不要起哄、亂扔東西;乘車乘船、購物,要按先後順序進行;去公園遊玩,不踐踏草坪,不損壞草木,不戲弄動物等。
社會公共財物,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條件和物質基礎。愛護社會公共財物,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會公德的要求。愛護公物要求人們愛護國家財產和公共設施,使之最大限度地有益於社會。在現實生活中,社會公德高尚的人,對公共財物總是倍加愛護。為了保護公共財產,許多人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可是也有少數人不顧法律道德的約束,見公物就眼紅、手癢,想方設法化公為私,據為己有,這些都是違背社會公德的。
講究衛生、保護環境既是增進人們身體健康的需要,也是創建優美環境的需要。環境衛生狀況直接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因此,講究衛生、保護環境並不是生活中的小事。講究衛生要求搞好個人衛生和講究公共衛生。個人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自覺維護學校、街道、車間、劇院、公園等一切公共場所的清潔衛生。個人應注意做到不在公共場所吸煙,不隨地吐痰,不亂倒垃圾,不亂扔果皮紙屑等。並且能主動參加綠化環境、衛生大掃除等社會公益活動,努力創造一個優美、整潔的社會生活環境。近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步伐的加快,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被破壞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大氣汙染、水汙染以及土地沙化等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平衡,不亂砍濫伐森林,不濫殺野生動物,不亂排汙染物,已經成為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更是人們是否具有現代化社會公德意識的重要標準之一。三、大力加強社會公德建設
隨著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人們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幾年來,社會公德意識進一步增強,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必須按照社會主義社會公德的要求,調動多方麵的力量,齊心協力,抓教育,抓實踐,努力搞好社會公德建設。
1.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入手,從基礎抓起。
社會公德意識是人們在後天通過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形成的,教育對人們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公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從孩子抓起,從基礎抓起,常抓不懈。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良好的家教是第一步。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首先應經常教育孩子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讓孩子懂得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該說什麼、該做什麼和不該說什麼、不該做什麼,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公德意識。同時,家長要做遵守社會公德的模範,言傳身教,以自身的良好行為影響孩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從小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文明習慣。
學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教學原則,把重點放在實踐上。結合實際、因材施教,並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地、愉快地接受社會公德的教育。如中原油田教育中心組織成立的“小交警”“植綠護綠”“礦容監督”三支小分隊,常年活躍在百裏油區執勤,糾正交通違章行為,保護綠色草坪,清潔環境衛生,既為社會公德建設作出了貢獻,也培養了青少年學生自身的社會公德意識,對促進油田社會公德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提高人們的公德意識,需要社會各方麵的共同努力。各級黨政組織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中,要把對職工群眾的社會公德教育列為重要內容。要通過演講會、報告會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對全體職工進行社會公德教育,並作為評選文明家庭和文明員工的重要內容之一。商場、車場、影劇院等公共場所,要通過各種形式,對顧客、旅客、觀眾等進行社會公德意識教育。
增強公德意識,就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一個人在不同場合總是要扮演不同角色。但不論扮演何種角色,他的一言一行都會體現出個人社會公德高低。當前,社會上有一種矛盾現象:有的人一麵抱怨環境衛生差,但自己卻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一麵感歎人情冷漠,但當別人需要幫助時,自己卻缺乏應有的熱情;一麵指責服務部門服務態度差,但他為別人服務時卻態度粗暴。大量現象表明,我們社會中的不少人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隻是由於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能腳踏實地地從自己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見小善而不為”,自覺或不自覺地使自己的公德意識減弱,有形無形地汙染和損害整個社會的風氣。可見,隻要人人從自身做起,不僅對別人,更要對自己進行嚴格約束,增強公德意識,就會變成強大的社會力量,在全社會形成更加良好、純潔的公德和風尚。從我做起,就是要努力提高個人素質,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要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精心愛護公共設施,在相互交往、待人接物方麵舉止文明,講究禮貌。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當他人發生困難時,要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憂人之憂,救人之急,解人之難,慷慨助人。把別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把幫助別人排憂解難當作自己的義務。要自覺地同違反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作鬥爭。
2.要充分發揮社會輿論在社會公德建設中的導向作用。
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社會規範,不像法律那樣具有國家強製力,它的貫徹執行靠的是人們的自覺性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人們行為的自覺性也離不開社會的監督。所以,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對於規範和教育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很重要。離開了社會輿論的監督,社會公德就會失去它自身的規範和教育作用,就不能讓社會成員自覺地遵守它。這需要做好兩方麵的工作:一是樹先進典型,宣揚真善美,用社會輿論的力量弘揚正氣。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宣傳欄等宣傳工具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使大家樹立講求社會公德光榮,違反社會公德可恥的意識。樹立榜樣,就會加深人們對社會公德的理解,提高人們遵守社會公德的自覺性,進而形成人人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風氣。二是譴責不講公德的行為,鞭撻醜惡現象。如對乘坐公共汽車與老人爭座位,隨意踐踏草坪,隨地吐痰,隨手亂丟垃圾等現象,要充分利用各種輿論宣傳工具進行曝光。要積極引導全體社會成員用社會輿論的力量對不遵守社會公德的行為進行同聲譴責,以此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不遵守社會公德的行為無立足之地。
3.要重視對公共場所的規範管理和有效監督,使其製度化、規範化、法製化。
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除了靠個人主觀的自覺性外,還應發揮“他律”的約束作用。在我國,著名的張家港市、大連市以及華西村都取得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這些地方取得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非常重視市(村)容監督,對違反公共場所管理規定的行為及時進行糾正或處罰。這說明規範的管理和有效的監督是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必不可少的措施。要達到管理規範和監督有效,可以逐步把一部分社會公德建設的內容納入製度和法製化管理。實踐證明,把一些通過社會公德進行勸誡、約束難以奏效的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缺德”行為,納入法製規範調整的範圍是完全必要的。現在,一些國家或地區已把社會公德同法律法規相銜接。例如,新加坡就有這樣的法規:隨地吐痰罰款200新元,隨地扔一個煙頭罰款1000新元。香港的法律也規定,從樓房向外拋棄垃圾也屬違法,可判罰款500港元或監禁3個月。有的國家或地區甚至通過了社會公德保護法。這些做法我們都可以借鑒。
4.要重視社會公共設施建設。
培養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除了各種形式的教育以外,環境對人們公德意識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實踐表明,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如果他在好的環境中,會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不容易發生不符合社會公德的行為。相反,在差的環境中,就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可能會做出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即產生所謂的“環境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必須注意加強公共設施建設,努力改造和優化我們的社會生活環境,充分發揮“硬件”對“軟件”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各單位在搞好生產建設的同時,要不斷加大對環境建設的投入,建立與當今社會公德要求相配套、相適應的社會公共設施,為職工群眾創造更加優美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