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公共場所,謹遵規章(3 / 3)

公眾場所更需公德

公共場所是一個社會公德水平的集中展示平台。回想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誰都難免穿梭於各個公共場所,和其他社會成員在這個空間有所交集,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此相互影響,而個體行為所折射出來的社會公德高低會如水麵上的漣漪輕輕地擴散開去。培養社會公德心,管理部門責無旁貸

記得多年前的一天,在某著名景點參觀時,我發現路邊的公廁旁聚集了很多人,三三兩兩手中扯著長長白白的帶子。走進一看,不免目瞪口呆:這些人正把公廁裏的公用衛生卷紙拽著往自個兒手提袋裏裝。

在公廁裏放衛生紙,是旅遊部門為遊客設置的一項便民服務,也是提升城市文明的舉措之一。但這種硬件上的改良,卻難掩公德心缺失所帶來的尷尬。要想打造真正的優秀旅遊城市,更應在提高市民公德心這個“軟件”上下功夫。

無論是將公廁衛生紙據為己有,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其他不文明行為,都能反映出某些人習慣於占小便宜、隻圖自己方便而漠視了對公共利益的尊重。

要提高全社會的公德心,除了公民提高自我修養,對違反公德的行為敢於阻止外,管理人員的責任心也非常重要。公德心缺乏具有很大的傳染性,如果對於個別違反公德甚至觸犯法律的行為,不及時予以糾正和懲罰,就容易讓其他社會成員產生心理失衡,進而加以仿效,造成更大程度的混亂。

在某些大城市,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地鐵站因為乘客較多而用回形圍欄限流。當大部分乘客依次通過時,總有個別乘客翻越圍欄直接進入地鐵,而管理人員卻在一旁視而不見,導致其他乘客不滿或者幹脆也翻欄進入。毫無疑問,這裏麵雖有個別乘客的素質問題,但其他乘客的仿效卻是管理人員失職所致。

當然,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本身必須遵守社會公德,做到公平、公正管理,才能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不至於引起公眾對社會公德的更多懷疑。

公德就在舉手投足間

正值春暖花開時,各地景區的遊客漸漸多起來。景區門票收入一天天增加,但煩惱也隨之增多:名貴花木屢遭攀折、在池塘邊明目張膽拉網捕魚、遛狗留“地雷”愁煞保潔人員……人們不禁感慨:看公德,進公園!

日常生活中類似見怪不怪的小事,卻折射出一個嚴肅的問題:社會公德這堂課,我們還得補多久?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與生俱來就要麵對社會公共生活。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而良好公共秩序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要靠法律來約束,更要靠道德來維護。社會公德,就是每個人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當然,在拷問社會公德缺失的同時,我們也能看到諸多欣喜之處:自覺排隊、路口不搶行、不闖紅燈、守時不遲到等也漸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

看起來,這些並非難事,舉手投足即可做到。如何更有效地推進社會公德建設?難就難在我們的潛意識裏能否給社會公德留下重要位置,難就難在舉手投足間能否保持住對社會公德的那一份堅守。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構建和諧社會,既要有剛性法規製度強行入軌,更要靠柔性的社會公德來支撐調節。創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公德,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舉手投足,多一點認識,多一點行動。

“弓”中有德

現實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其實並不難,有時候隻需“弓”一下身子而已。

陽春三月,某公園內遊人眾多,徜徉於春的氣息。一對戀人手挽著手,說笑著從對麵走來。男青年右手一揮,將揉成團的廢紙向不遠處的垃圾桶扔去。沒想到技術欠佳,廢紙團在垃圾桶蓋上彈了一下,落在旁邊的草坪上。看到這一幕,我不禁猜測,兩位年輕人可能會毫無顧忌地徑直走開,繼續二人的卿卿我我。

然而,我錯了。男青年難為情地笑了笑,抽出戀人挽著的手,快步上前,弓下腰,從草地上撿起廢紙團,將其穩穩地投入垃圾桶中。

無獨有偶。一個周末,我到住所旁邊的一所大學校園裏打籃球。突然起風了,籃球架下幾個空礦泉水瓶子頓時被風吹得到處滾動,有的還滾到籃球場地中間。

這時,隻見在一旁玩耍的四五位小朋友,叫喊著奔過來,弓一下腰,迅速撿起正在地上打滾的空瓶子,賽跑一般衝向遠處的垃圾桶,跑在前麵的小朋友還不時回頭看一下落在後麵的同伴……

不論是公園裏的年輕人弓身撿起廢紙團,還是校園內的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弓身撿起空瓶子,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行動說明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公德,也存在於弓下腰的那一瞬間。

日常生活中,隻要我們每個人甘於、敢於弓一弓腰,動一動手,跑一跑腿,多替他人想一想,把各自該做的事情做好,遵守社會公德就不會是難事。社會公德是一種社會資本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主要內容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與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並列,社會公德是推進社會全麵進步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雖然社會公德涉及的隻是一個社會共同體中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但它是公共關懷和公共精神的基礎,其價值和意義,怎樣高估都不為過。

社會學將社會公德視為一種社會資本。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不同,作為社會資本一部分的社會公德,本質上是信任、信用和互惠的文化規範。它以無形資產的形式嵌入社會結構之中調整人們的行為,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提高社會整體的運行效率和社會滿意度、幸福度、認同度。在一個共同體中,社會公德等社會資本積累越深厚、供應越充足,社會成員間互利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社會和諧穩定的可能性也就相應增加。社會公德不會因使用而減少,但會因不使用而枯竭。社會公德可無限積累,具有可再生性、非短缺性,會因大範圍地頻繁使用而增加其價值。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等眾多領域都處於轉型期,公眾對社會公德的需求呈加速擴張之勢,而社會公德的有效供給則呈明顯滯後,其後果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社會公德的供給不足,使公眾已有的生活質量降低,這表現在大大小小的公共場所公共設施和環境的人為損壞。社會公德的缺失,使人際關係惡化,對立和戾氣彌漫,如話題涉及的兩例事件。不講社會公德,也使社會運行的整體效率降低,社會為此支付的成本增加。行車搶道和加塞,與不排隊同出一轍,會人為造成城市交通的擁堵。不遵守社會公德,還將帶來一個更惡劣的後果,那就是對社會認同的破壞,使社會公德問題成為製約社會全麵進步的瓶頸。社會公德建設事關物質文明建設的質量和品位,馬虎不得、忽略不得。

社會公德建設的一個關鍵,是社會成員普遍樹立公共空間意識,普遍養成公共關懷和公共精神。公共空間的生成和不斷擴大,是人類文明生活的客觀要求,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公共圖書館、公園、公路、各類公共交通工具、廣場、超市等,都是與人類文明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的精神氣質是平等、開放、透明、兼容並包。公共空間的特質,要求公眾樹立公共空間意識與之匹配,保護、尊重公共空間的公共性。公共空間是社會公德發生的場所和存在的依據。公共關懷和公共精神,是公眾自覺關懷與維護公共安全、公共環境衛生、公共資源與財物等公共利益的態度與情懷,它要求公眾在公共生活中尊重、包容、幫助他人並與他人平等相處、同舟共濟。公共關懷和公共精神,是滋養社會公德的源泉。

社會公德教育,強調知行合一和因材施教,這是社會公德建設切實取得成效的保障。僅有一套理論體係完備、邏輯嚴密的社會公德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僅在大中小學的課堂上灌輸這套理論,並輔以考試和學分,也是遠遠不夠的。社會公德教育不能僅以思想理論和知識教育的麵目出現,而是必須同時以實踐教育的形式在現實生活的真實場景中展開。創造出靈活、新穎、有吸引力的社會公德實踐教育模式,讓社會公德意識和理念真正與受教育者的靈魂融為一體,是社會公德教育努力的方向。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麵上,還要針對公眾的知識、文化、教育的背景、年齡結構、生活生存境遇,乃至地區差異,作出盡可能詳細、周密的安排和設計,動員社區的力量、集體的力量、輿論的力量,共同搞好社會公德教育,保障社會公德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器重和崇尚社會公德,應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態度、生活情趣和精神氣質。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麵進步,社會公德的光輝一定能映照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