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遵紀守法,和諧友愛(1 / 3)

遵紀守法與和諧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崇尚法治、堅持依法治國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法治基礎。正確處理道德和法律的關係,是全麵落實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一、和諧社會與道德和法律的關係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先後形成了一係列行為規範,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兩種最基本、最重要的行為規範。正是有了道德和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規範、整合和協調,才能形成一種有條不紊、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睦相處的秩序,保障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和進步。和諧是一種秩序,秩序需要運用道德和法律來構建和維護。和諧社會是有秩序的社會,同樣離不開道德和法律的規範和調控。

民主法治貫穿於構建和諧社會的全過程,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諸多方麵都需要通過道德和法律來確認、維護和保障。和諧社會的確立,需要全體人民有共同的道德和法律遵循,整個社會有穩定的內在秩序。不難想見,一個精神缺失、進退無據、無所依憑的社會不可能構成和諧,一個榮辱顛倒、是非混淆、美醜錯位的社會更無法實現和諧。

和諧社會包括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多方麵關係的全麵和諧,是建立在道德、民主和法治基礎之上的和諧。因此,和諧社會應當是崇尚道德、民主和法治的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法治與德治並重,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貫徹和落實。二、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係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一脈相承的。在法律規範中總是體現著不同層次的道德精神,凝結著立法者關於善與惡、美與醜、榮譽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基本道德價值判斷。一般來說,違犯法律的行為,也是違反最低層次道德要求的行為,尤其是犯罪行為,更是嚴重違反道德的行為。因此,法治的實現,有賴於社會道德風尚的提高,遵紀守法是社會生活中一項基本的道德要求。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全體人民遵循共同的道德和法律規範,充分發揮道德和法律的作用,正確處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辯證關係。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不斷加強法治。同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德治國,對全體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

三、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促進和諧社會的法治建設

在法的製定和運行過程中,榮辱觀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導向作用。

在立法過程中,榮辱觀不僅應當成為立法者的指導思想,而且應當是立法的基本理念,榮與辱、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正義與偏私等基本的道德界限都應該在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具體規範中得到清晰的體現,成為明確、普遍的行為模式,用以指導、規範公民的行為。同時,要對照“八榮八恥”,修訂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職業規範、單位的規章製度等具體行為準則,把“八榮八恥”的要求具體化,促進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諸方麵利益關係的協調,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製度保障。

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一方麵,要充分發揮榮辱觀對執法者本身的約束作用,保證公正執法和公正司法。另一方麵,在執行各項法律製度時,要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使“八榮八恥”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滲透到社會管理之中,使遵紀守法的行為得到鼓勵,違法亂紀的現象受到抵製,依法懲治違法犯罪行為。發揮法律製度對人們道德行為的激勵約束作用,發揮法律法規對道德建設的保障作用,引導和規範社會道德。

守法是實現法治的最重要的環節,隻有通過法的遵守這種普遍形式,才能使法律轉化為公民和其他社會主體的自覺行為。在守法環節中,要樹立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觀念。隻有榮辱觀普遍建立起來,人們才能自覺地遵紀守法,進而才能有和諧的社會關係。對個人來講,知榮辱才能求發展;對社會來講,建立了正確的榮辱觀和完整的法律機製,才能有秩序,才能安定和諧,才能發展進步。每一個公民都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主體,我們每個人都要加強道德修養,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覺地遵紀守法,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法在我心中

“法律,是由立法機關製定、頒布的強製各種行為的規則的總稱。”這是《新華詞典》上對法律的解釋,但它對於年少的我來說,那是太抽象、太模糊了。是兒時的集體遊戲讓我懂得了規則的製定和遵守,是《青少年保護法》讓我接觸了真正的法律條文,是學校的普法教育讓我學到了許多法律常識。漸漸的,我知道了學法、守法的重要性,更知道遵紀守法要從點滴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三國時劉備告誡兒子劉禪的一句話,這位古代政治家的至理名言雖然曆經1700多年,但它的哲理光芒永存。是啊,“小惡不製,必然發展”,看看社會中那些犯罪分子哪個不是從“小惡”開始一步一步走向犯罪道路的呢?就如一隻小白蟻在船板上咬一個小洞是很不起眼的,但如果任其發展起來,船就會沉沒。我們少年兒童預防犯罪要從預防不良行為的發生做起。

人們常說,家庭是我們的第一課堂,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記得班裏曾做過一次試驗。老師問:如果有人欺負你,你怎麼辦?竟然有半數以上的同學回答:打他,跟他拚了。老師接著問:為什麼?那些同學便說:“爸爸媽媽告訴我,人在社會上要厲害一些,不能受窩囊氣。”我慶幸,我沒有生活在那樣的家庭裏;我慶幸,爸爸媽媽從沒用這樣不正確的思想教育我。但是,那些同齡人的話仍讓我震驚。大人們是怎樣言傳身教的啊!難怪因早戀而懷孕的少年犯劉美娜對著她的父親大聲指責道:“你成天在家看那些三級片,你有什麼資格管我!”家庭教育的影響,難道還不足以引以為戒嗎?再看看社會上的種種現象吧。有的執法者濫用職權,徇私舞弊,貪贓枉法;有的企業主為謀取暴利將法拋於腦後,違法生產經營,大肆造假售假,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有的人為不勞而獲,怨恨報複,把法置之度外,殺人放火、搶劫、橫行霸市等。雖然這些違法行為必將受到法律的嚴厲製裁,但是這些行為卻對社會、對孩子們貽害無窮。試想,假若人人都自以為是,輕視法律,那麼那些由於缺少知識而心靈受汙染的孩子們又怎能做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護法呢?鄧小平爺爺曾說:法製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確,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是一個極其複雜而特殊的團體,如果我們不從小培養法律意識,養成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的良好習慣,那麼依法治國就將永遠是一句空話!我們多麼希望家庭、社會和學校為我們創造良好的法製環境。

目前,有跡象表明,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犯罪。去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已占全部刑事案件的10%。這是一個多麼令人痛心的數據!有許多案子讓人觸目驚心。殺人犯趙某僅12周歲,因向一女童索要一包方便麵遭拒絕,竟將她拖至水中溺死。一初中生楊某,隻因與一同學幾句不和,竟一氣之下用刀將該同學捅死。事後,他竟還無知地說:“是他先說我的,難道我錯了嗎?”同學們,由此可見,自私與無知是多麼可怕,對法的無知又更是多麼可怕啊!無數事實說明,少年兒童自身的道德品質和法律觀念起著決定作用。法無處不在,但不要將它變成生活的負擔,而要將它作為生活的準則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為。隻有現在認真學法,才能在未來做一個懂法的人;因為隻有懂法,才能成為一個守法的公民;隻有我們自己守法,才能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利,進而借助法律維護他人的權益,維護國家的利益,維護法律至高無上的尊嚴!因為,我們知道,未來的社會必然是法製的社會,而法製的社會隻有尊重法律的人民才能創出來,正如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的“守法精神比法律本身重要得多”。所以,將法根植於我們的內心,成為一個理性的守法公民,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百年之後,仍可以挺起胸膛,自豪地說:“看,我們做到了!我們做到了‘法在我心中’!我們無愧於自己,無愧於國家,無愧於這個時代!”名人遵紀守法故事

列寧守紀的故事——“按次序理發”

有一次列寧去克裏姆林宮理發室理發。當時,這個理發室隻有兩個理發師,忙不過來,很多人都坐著排隊,等候理發。列寧進去後,大家連忙讓座,並且請列寧先理,可是列寧卻微笑著對大家說:“謝謝同誌們的好意。不過這樣做是要不得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後次序理發。”他說完後,就隨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後一個位置上。

我也要遵守製度

那還是在延安的時候,毛主席去醫院看望八路軍一二〇師政委關向應。兩人愉快地在病房裏交談起來。護士進來說:“同誌,醫生吩咐,病人要安靜,不能會客。”毛主席謙和地說:“對不起,小同誌。”隨即辭別關向應離開了病房。

無論誰都要遵守製度

一次,周恩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圖和一些書籍。工作人員給北戴河文化館打電話,說有位領導要看世界地圖和一些書籍。接電話的小黃回答:“我們有規定,圖書不外借,要看請自己來。”周恩來便冒雨到圖書館借書。小黃一見是周總理,心裏很懊悔,總理和藹地說:“無論誰都要遵守製度。”

這個戰士應該表揚的

有一次,劉少奇同誌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陣地,想進去看看。站崗的戰士不讓進。隨行人員上前說:“少奇同誌想去看看陣地。”戰士認真地說:“上級有規定,要有上級指示才能看。”隨行人員很生氣,少奇同誌卻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回去吧!”說著就往回走。一邊走一邊告訴隨行人員:“回去告訴那個戰士的領導,不要批評他,他做得很對。”後來部隊領導知道了,要批評那個戰士,少奇同誌再次讓工作人員轉告部隊領導:“這個戰士認真執行規定製度,不但不應批評,還應該表揚。”

大約在1931年前後,根據地的紅軍痛擊前來騷擾的白匪軍,賀龍同誌不顧其他首長和警衛員再三勸阻,徑直朝著槍聲最響的地方跑去。警衛員小唐急壞了,也隻好一個勁地追了上去。為了保護首長的安全,他連忙撲上前去,抱住賀龍同誌,兩人一同滾進了旁邊的土溝裏。賀龍同誌以為是敵人撲上來,迎麵狠狠地擊了兩拳,小唐忙撒開手,賀龍同誌才知道打錯人了。戰鬥勝利結束了,回到指揮部,賀龍同誌認真作了檢討,並向小唐道了歉。賀龍同誌這種遵守紀律、勇於自我批評的精神,使到會的同誌都深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