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新生兒(一)(3 / 3)

這樣出生的嬰兒,常會引起呼吸障礙、嘔吐、脫水等症狀。經產科醫生觀察新手媽媽育兒經12後如有必要,可送專門設施護理治療。

具有這種病的過期嬰兒多見於初產婦。但是,現在可以利用藥助產和剖宮產,產婦不必過分擔心。雖然超過預產期,也不必驚慌,最重要的是要遵照醫囑。

小樣兒是指足月出生的瘦小嬰兒。

出現小樣兒的原因有兩個方麵:一是胎兒營養失調(胎兒期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二是胎兒發育不全(體質的因素或者先天性異常)。

胎兒營養失調症的原因,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但從已掌握的情況看,多數由於母體妊娠中毒症引起的。其他還有母體營養不良、吸煙、酒精中毒、胎盤功能不全及其他並發症等。

胎兒發育不全,應考慮為先天性畸形及胎兒體質本身的問題。這種嬰兒應采取與早產兒一樣的方法哺育。但是,胎兒營養失調症,易引發新生兒窒息。新生兒低血糖症,有時也會出現肺出血,應特別注意。其發育、成長的情形與早產兒大致相似。

巨大兒

巨大兒與其在體內的周數並無關係,出生時體重超過4000克的嬰兒為巨大兒,而4500克以上的嬰兒則為超巨大兒。

出生時,因嬰兒過大,往往出現難產、產傷麻痹、骨折等。有的出生後因患有低血糖症引起痙攣、嚴重黃疸等。

如果母親患有糖尿病,或是具有糖尿病因素時,就必須特別注意。因為即使生下表麵看起來很強壯的嬰兒,卻大都屬虛弱體質。尤其必須注意呼吸器官。

順便說一下,生下巨大兒時,即使母親過去並未患有糖尿病,但為了慎重起見也最好檢查一下。

大部分的嬰兒是在母體內完全成熟後才分娩出來的,然後再以自己的力量成長;但未成熟的嬰兒在出生時其各項功能皆未成熟,在各方麵均缺乏自立的能力。

另一方麵,即使是低體重兒,若是屬於兒的話,由於懷胎期十分充足,所以雖然體重略小,但其身體功能大都完整。而且如果母體弱小的話,有時也會生下瘦小兒。

換言之,並不是體重未達2500克就完全歸為未熟兒,應該是在母體內發育尚未成熟就出生的嬰兒才被稱為未熟兒。

生下未熟兒時大多數的母親皆會顯得悲觀,但未熟兒並不是病,他隻是出生時成熟度稍微不足的嬰兒而已,所以隻要采用萬全的保育方法,即可順利長成與一般嬰兒無異的嬰兒。

但是一般的為人父母者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瘦弱的而不敢掉以輕心,容易產生過度保護的可能,長久之後反而會培養出缺乏自立性的孩子。

所以父母不可一味擔心自己的孩子是未熟兒,重要的是要以不畏懼的心情來養育未熟兒。

未熟兒的特征以外觀而言,未熟兒的體重、胸圍與頭圍皆比成熟兒小,而且全身也會顯得瘦小,尤其是手腳很細、肚子很大,皮下脂肪少、被紋多,膚色帶有強烈的紅色,指甲軟且長得很慢,哭聲弱,吸奶力也小甚至不會吸奶。

此外,呼吸器官與消化器官也都未成熟,體溫的調節也不正常,更因對細菌的抵抗力弱所以容易生病,而且一患病就不易治愈。

越小的未熟兒其以上的情況就更為惡化,發生問題的頻率也高,甚至會引起某種障礙。

一旦生下未熟兒,最理想的保育方法就是放入保育箱中,根據嬰兒的自愈能力來采取適當的醫療,或請專門護士做最安全的保育。目前產婦幾乎都在醫院生產,隻要生下未熟兒都會立刻放入保育箱中。另外,如果在產前檢查中就知道會生下未熟兒的話,醫生也會采用適當的處理。因此不用太擔心。

未熟兒的保育方法最重要的是確保呼吸。由於肺部功能未成熟,所以隻要發生呼吸障礙,將會造成氧氣不足,有時甚至會威脅到生命,所以必須視情況來補充氧氣。

但是另一方麵因補充氧氣而造成的未熟兒視網膜症,也是一個人困擾的問題,所以應避免長時間用過多的氧氣,必須經過醫生慎重檢查之後才給氧氣。

第二重要的就是保溫。未熟兒無法妥善調節體溫,也很難保持體溫,致使體溫下降或喪失水分,所以必須經常保持一定的溫度。

第三重要的是預防細菌及濾過性病毒的感染。總之,必須經常給予未熟兒特別的照顧。

此外未熟兒的吸乳力較弱,所以有時必須用管子來補充營養。養育未熟兒並非是簡單的事,所幸現代醫學很進步,即使是1000克以下的超級未熟兒,其生存率也大為提高。

家庭的保育當未熟兒的體重增加到2500克,且無其他異常時,即可帶回家中。

能出院回家時想必父母已鬆了一口氣,但此時的嬰兒抵抗力原本就較成熟兒低,所以仍必須慎重處理,避免過度消耗體力。

注意保溫平常應注重嬰兒的體溫,同時應使室內溫度保持適溫,室溫最好保持在20~25℃,濕度則保持在60度左右,寒冬或夏天則可用冷暖氣調節。

餘預防感染哺乳時必須特別注意乳頭及手指衛生,嬰兒所用的器具皆應特別消毒。在接觸嬰兒時也必須把雙手洗淨,並隨時保持全身清潔。

除了照顧嬰兒的人之外,其他人最好避免靠近,尤其是感冒者絕對不可以進入嬰兒室內。剛出生的嬰兒一旦被傳染上感冒,很可能危及生命,假如家中有小嬰兒,就應避免靠近。

營養養育未熟兒時最好采用母乳。但在住院期間嬰兒正遂漸習慣吸奶瓶,母體沒有哺乳嬰兒,就會不再分泌乳汁,所以在嬰兒住院期間母親應經常擠出奶汁以促進母乳分泌。

假如不再分泌母乳或乳汁不足時,就隻好改喂奶粉了。生下未熟兒的母親總希望孩子能與正常嬰兒一樣,所以就會給予較多的奶水,但是未熟兒的吸乳能力弱,吸量也少,千萬不可過度勉強。

最好是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不過當體重增加至1000克時,則可吸150~180毫升;體重達2500克的嬰兒,則每天吸奶的數量為350~450毫升。一般是每3小時哺乳1次,每天共計7次;但如果無法適應的話,就可縮小間隔,改為每天八九次。

除了嬰兒奶粉之外,也應補充鐵質與維生素,不過皆應按照醫生的指示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