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電視現場采訪報道技巧與方法(10)(1 / 3)

第五節現場采訪報道的“潛信息”效應

現場直觀形象的特點使它在信息傳播上具有無可爭辯的優勢。它既是信息的傳達,也是信息的表現。記者采訪的過程,客觀上成為報道再現的過程。現場采訪直觀、形象的表現力,要求電視記者建立新的采訪意識和觀念。電視的優勢,可把現場形象充分展示出來。但是如果記者隻拍全景,現場信息也不能充分地讓觀眾感受到,所以,現場采訪中,電視記者用近景特寫等捕捉“潛信息”也是十分重要的。除了重視語言所傳達的信息外,電視記者要重視非語言符號的潛信息的作用,充分開掘現場的非語言符號所表達的潛在信息。

一、非語言符號界定

非語言符號,按照美國傳播學家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a)的界定,它的含義如下:非語言符號是指語言、文字、圖畫以外的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感覺到的姿勢、音容、笑貌、氣味、顏色等概念的總稱。在傳播過程中,非語言符號有雙重作用:一方麵它可以強化語言符號攜帶的信息;另一方麵它可以否定語言符號傳播的信息。由於電視是視、聽雙通道的傳媒,因此隻有那些訴諸視覺、聽覺的非語言符號,才能攜帶信息並為觀眾所感受。

現場采訪報道是聲音形象信息的兼容。電視攝像機如實記錄了采訪中記者的報道和提問,以及被采訪者的回答。除了這些有聲語言信息傳播外,還有采訪雙方的體態語言及采訪空間環境氛圍的情境語言在向觀眾傳遞信息,讓觀眾可以從人物神態上體察出其內心的思想情感。

在電視現場采訪報道中,非語言符號是伴隨著同期聲講話出現的,包括人物的手勢、動作、神態、表情、語氣、語調,乃至空間環境、氛圍等。非語言符號都具有潛信息,即通過觀眾的聯想而產生信息。因此也有人把它歸類到“語言”中來,稱為“體態(或態勢)語言”、“環境語言”等。符號學家認為非語言符號可以加強語言符號傳播的效果,也可以削弱語言符號傳播的效果。電視節目要盡可能地使非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配合共同傳達信息,因此,運用非語言符號的信息傳播是電視記者必須掌握的技巧。

非語言符號的潛信息具有不確定性,它與語言符號顯信息的確定性不同,它需要通過觀眾的聯想、想象參與。不同知識修養、不同人生經驗的觀眾,從中得到的感受也有層次上的不同。從信息結構上它更具有開放性,同時也更有力度。

非語言符號的信息還會因講話人的個性化動作、神態,而使報道具有更多的個性色彩和情感因素,從而也更能調動觀眾情感參與的積極性。

1998年12月19日,美、英又一次向巴格達進行轟炸,水均益頭戴鋼盔,身穿迷彩服,一身戰場的戎裝打扮,站在巴格達一大樓頂層的陽台上做現場報道。觀眾隨著他的報道語言和手所指的方向聽、看,他說,“在我的右前側是巴格達的總統府,再往前是總理府,在我的正後方是伊拉克的外交部……現在轟炸正在進行,從聲音按反饋過來估計有七八公裏的樣子。現在看到一枚火箭橫著飛過去……”由於他所選擇的報道環境高,背後沒有建築物阻擋視線,觀眾在畫麵上也看到遠處天空上火箭橫飛過去,隔了一會,一陣巨響,火箭爆炸的聲音立即傳來,觀眾得到的信息是他們看到的和聽到的兩者之和,真真切切地有身臨其境之感。聲像同步的信息傳達,使語言符號信息和非語言符號信息的結合能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不是“1+1=2”,更不是“1+1<2”,而是要實現“1+1>2”的效果。

為了實現“1+1>2”的效果,在現場采訪報道中,記者除注意語言運用外,還要注意非語言符號的潛信息的作用。

二、選擇好采訪環境

現場采訪的可視性,使記者精心選擇采訪環境與方式比屏幕後采訪更為重要。采訪環境、方式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它不僅會影響采訪對象的情緒心理,同樣會從視覺上影響到觀眾的心理情緒。即使同一采訪內容,因不同情境——環境與方式——給觀眾的感受力也是不同的。因此,電視記者在精心設計問題的同時,還應對采訪環境、采訪方式等予以精心選擇,力求環境、方式符合采訪內容,有助於內容的增值而不是減值。

1.事件新聞的環境選擇

任何新聞都有事件、事態發生和進展的現場,都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裏進行的。空間的選擇應該和內容有直接關係,是傳播內容的典型環境,是能表現特點的環境。事件性新聞現場采訪應在事件進行的現場,從視覺形象上讓觀眾對事件本身有直觀印象。有的事件現場人聲熙攘,為保證語言傳播效果,要盡量避開喧嘩聲集中的地方,不要讓現場聲壓過采訪講話聲,條件允許,也可用超指向性話筒以盡量避免噪音幹擾。

我們強調電視記者與現場環境的貼近,但有的時候這會形成一定的矛盾,比如現場環境聲對報道和采訪的幹擾。這時候,記者要有所權衡,既要保證現場聲的質感,又要要求報道聲與采訪聲的清晰。比如當你在工廠車間裏采訪,機器轟鳴,噪聲很大,這時候可以選擇適當的報道位置,要求工人把離采訪和報道地點最近的機器關掉,以獲得良好的報道、采訪聲音質量。

2.非事件類新聞的環境選擇

非事件新聞同樣有事態進行的現場,它是新聞報道內容的典型環境。采訪現場選擇要注意事態現場的新聞價值和視覺形象對觀眾的吸引力,從典型環境上讓觀眾一下就感受到采訪是在何處進行,從而增強采訪內容的力量。如美國廣播公司(ABC)在中國所做的《變化中的中國》專題報道,新聞主持人對各方麵人士做專訪的現場集中選擇在長城、故宮和天安門。這三個環境是中國的象征,既對美國觀眾有吸引力,又是對華報道的典型空間。

以采訪對象的生活、工作環境作現場,即先讓觀眾看到正在工作勞作的采訪對象,而後記者進入勞動現場進行現場采訪。選擇這種空間采訪,給人以真實感。中央電視台早期的《東方之子》人物訪談十分注重環境的選擇,通常挑選那些和人物事跡相關、和展現人物個性相關的環境。比如,山東省泰安市檢察院檢察長公丕漢冒著極大的壓力挖出當時的泰安市委書記胡建學等6人的腐敗大案,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當初他受壓最大的時候,有時一個人跑到泰山,麵對宏偉的大山整理紛亂的思緒,借助大山的雄渾力量給自己打氣。白岩鬆去采訪公丕漢時,就選擇了當年公丕漢常去思考的鬆樹環抱的泰山作為采訪現場。在這樣的訪談背景下,觀眾再聽到公丕漢“當初我受壓力最大的時候,就是一個人跑到這兒抽了無數煙,然後決定如幹不倒這群腐敗分子,我便回家種地”的獨白。環境的“潛信息”和人物的語言結合,使觀眾對公丕漢產生了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