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唐太宗李世民(1)(1 / 3)

唐太宗李世民,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出生在今陝西武功的李家舊宅。他4歲那年,家裏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麵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公,貴人也,且有貴子。”當見到李世民本人時,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李淵便采“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曰“世民”。唐太宗不僅是唐朝最富盛名的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他在位的貞觀時期,成為後世豔稱的一代太平盛世,太宗也因此被稱為一代“明主”、“英主”。

名君事功:貞觀之治

唐朝建立以後,為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全部取得了勝利,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中,雙方在現陝西長武縣發生激戰,由於李世民生病,劉文靜不聽元帥告誡而聽殷開山之計,出戰,被薛舉所敗,退回長安。但不久,李世民便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

第二次,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攻占了晉陽,李世民不畏艱險,終於擊潰了敵人主力,並乘勝追擊,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徹底消滅了敵軍,收複了丟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為唐統一戰爭中最大的。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待其自斃。就在洛陽將下未下之時,河北的竇建德軍十餘萬眾號稱三十萬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現在唐軍背後,李世民力排眾議,親率3500人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隻得投降,這次李世民一舉兩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是平定劉黑闥的戰役,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為竇建德複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其他兩個戰役是由李孝恭指揮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軍和平定以江陵為根據地的蕭銑的梁政權)。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李世民在戰鬥中注重戰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鬥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於製造戰機,當敵強我弱時,他經常用“堅壁挫銳”的戰法拖垮敵人,戰鬥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後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役的勝利。在統一邊疆的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明於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唐盛世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617年,李淵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並很快占領長安。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並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太子李建成隨即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李建成曾經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突厥犯邊,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李世民。太子府率更丞王晊把這一密議告訴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製人。搶先一步殺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3天後(癸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2個月後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

貞觀之治形成原因:

第一、隋煬帝暴戾無道,再加上三征高句麗耗盡國力卻無功而返。激化社會矛盾,導致軍閥叛變和農民起義。唐初統治者親眼看到了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廣大農民對封建統治穩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複經濟。

第二、因為上述因素,唐太宗確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強政治”的治國思想,並通過一係列的製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實踐去實現。首先,唐太宗認識到了統治者與人民是“舟與水”的關係,通過土地賦稅製度的調整以“安百姓”。二是認識到了重用人才,虛懷納諫的意義,得人善任,從諫如流,營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圍,保證了較為開明正確的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製定和實施。三是加強政治,完善三省六部製和科舉製,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擴大統治基礎。

注意:用人和納諫,既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又是貞觀之治的重要表現。

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晚年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