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製、租庸調製和均田製,並積極推行科舉製。
630年,擊敗******,被四方諸部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鬆讚幹布。
649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於649年7月駕崩於長安含風殿,享年50歲,葬於今陝西禮泉東北50多裏的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征直諫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死後更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征等;並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製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麵。與後來李隆基的“開元盛世”並肩而立。
太宗即位以來,一直對隋末天下大亂的場景心有餘悸。所以貞觀時期注重“以民為本”、“貞觀”聯珠印
不奪農時,他說:這樣做不隻是“憂憐百姓”,也是為了“長守富貴”。基於這樣的目的,他在位時期,以國家穩定為政策要務,以穩定求發展,居安思危,終使天下大亂之後達到了大治。
房玄齡像對於貞觀之治,人們比較喜歡引用《資治通鑒》中的一段描述:“(貞觀)元年,關中饑,鬥米直(值)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是歲(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裏,鬥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賚糧,取給於道路焉。”其中包括了農業豐收、物價低平、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治安狀況良好、社會經濟得以恢複、社會財富相對富足等內容,這也的確是一代盛世的具體寫照。太宗因此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一代名君,並成為後代帝王膜拜的偶像。
太宗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簡單地說,他能夠從隋朝的滅亡中吸取教訓,采取了一係列符合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政策措施,杜如晦像
重新確立和完善了統治秩序,使社會步入健康有序發展的軌道。政治上,完善國家政治體製的各項製度,重視吏治,嚴格執法與守法,所謂“法者,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嚴懲違法與貪汙瀆職,重新樹立起百姓對官府的信心和信賴。經濟上,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不增加農民負擔,提高生產積極性。其中最可以說的還有他的善於用人和納諫。
魏徵像太宗納諫圖太宗把用人與保持政治穩定結合起來,所謂“治安之本,惟在得人”。他選用官員不分出身、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親疏貴賤,無論是中原、關隴、山東、江南的漢族,還是周邊高鼻深目的胡人,都能得到重用。他重在選賢任能,喜看天下英雄盡入其彀中。同時,他用人又不求全責備,所以臣下能夠心情舒暢,像“孜孜奉國,知無不為”的房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的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的溫彥博、“處繁治劇,眾務畢舉”的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爭為己任”的魏徵、“激濁揚清,嫉惡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盡所能。特別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前者善謀,後者能斷,二人配合默契,同心報國,世稱“賢相”,被並稱為“房謀杜斷”。一個精誠團結又深得皇帝信賴的宰相班子對於實現貞觀之治,顯然是功不可沒的。
太宗還是封建社會少有的善於納諫的君王。他非常讚同魏徵“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說法。他曾說過,自己自幼精於弓矢,自以為盡得其妙,後來得到十幾張良弓給專業工匠驗看,結果被告知這些弓木心不正,脈理皆邪,並不是真正的良弓。他由此悟出,對自己最拿手《資治通鑒》中有關唐朝攻滅突厥的記載的事還有失誤,更何況天下之大,四海之廣,隻憑他一人之力是不能做到盡善盡美的。因此,太宗主動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發表意見。魏徵就是以直言極諫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統計過,魏徵在貞觀時期進諫多達二百餘次。太宗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貞觀十七年正月,64歲的魏徵病死,太宗認為自己痛失一鏡。
天可汗太宗君臨天下,威服四海,他借******因內亂勢力削弱之際,於貞觀四年(630)派李靖、李世積率大軍深入大漠,一舉俘獲******頡利可汗。貞觀九年,任命李靖、侯君集率軍平定位於今青海地區的吐穀渾。十三年,又派侯君集出兵攻打交河(今新疆吐魯番),於次年收服高昌,之後又擒獲龜茲王,安西都護府地方官印
平定西域大部地區,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今新疆庫車),重新打通了溝通中西的陸路交通——絲綢之路。唐朝在東到大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的廣袤疆域內設立州縣,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