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唐太宗李世民(1)(3 / 3)

由於太宗相信“中國既安,四夷皆服”,所以實行了開明的民族政策。自******滅亡以後,西北各部首領都來長安朝見,尊稱太宗為“天可汗”。“可汗”是西北各部對君主的稱呼,稱“天可汗”就是擁戴太宗為他們共同的君主。唐朝對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主要是任命各民族上層首領擔任地方長官,不改變原有民族習慣與生活方式。他們職務世襲,代表中央政府對當地進行管理。到太宗晚年,漠北地區各部又相繼歸附。為了方便來長安朝拜唐朝皇帝,他們在大漠南北專門開辟了一條大道,稱為“參天可汗道”。沿途設置驛站68處,備有馬匹與食物供應往來使者。太宗表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各少數民族也把太宗當成了自己愛戴的可汗。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番將的名字,銘刻在昭陵的祭壇上。

鬆讚幹布與文成公主鬆讚幹布是吐蕃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與英雄人物。吐蕃是很早就生活在鬆讚幹布像文成公主像青藏高原一帶的古老民族,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吐蕃民風驍勇,以戰死為榮。鬆讚幹布做讚普(藏語“偉丈夫”之意,後為對君王的尊稱)的時候,基本統一了各閻立本《步輦圖》,記錄了吐蕃使者朝見太宗求婚的場麵

個部落,遷都邏些城(今拉薩),並建築碉堡式的布達拉宮。在鬆讚幹布多次求婚的強烈要求下,太宗答應以文成公主出嫁。

唐朝許婚的消息傳來,吐蕃人民歡呼雀躍。為了減少文成公主入藏途中的艱難,他們沿途準備了馬匹、犛牛、食物和水。鬆讚幹布非常興奮。他說:“我父祖沒有和上國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榮幸。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鬆讚幹布仿照唐朝的建築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宮室。他親自前往青海迎接,並以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見唐朝的護婚特使,然後陪文成公主回到邏些城。

在邏些城,鬆讚幹布與文成公主舉行了盛大婚禮。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許多工藝品、穀物、菜籽、藥材、茶葉以及曆法、生產技術與各種書籍,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奠定了唐蕃密切交往的基礎。正如唐朝詩人陳陶《隴西行》詩中所寫:“自從貴主和玄奘像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後來,鬆讚幹布又接受唐朝授予他的西海郡王的爵位和駙馬都尉之職。據不完全統計,從634年到846年的200多年間,唐蕃之間的使臣往來共191次,唐使入蕃66次,蕃使入唐125次。

玄奘西行玄奘是唐朝高僧,又稱三藏法師。貞觀初年,為了求取佛經精義,他從長安出發,毅然西行前往佛教聖地天竺(唐朝時對印度半島上各部的統稱,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途經我國新疆及中亞諸國,一路上備嚐艱辛。在天竺,他用大約17年的時間遍遊各地,尋師訪友,研習佛法,因佛學造詣精深而獲得極高聲譽。

玄奘從天竺帶回佛經657部,又經過20餘年的努力,共翻譯出75部1335卷,約1300多萬字。他是第一個把天竺佛教、曆史、地理、宋刻《大唐西域記》書影

風土人情等完整地記錄下來並介紹到中國的人。太宗親自為他的譯經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玄奘還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弟子整理成書,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他還曾把《老子》翻譯成梵文,介紹到天竺。賢德“良佐”,內助名君貞觀十年(636)元月二十一日,皇後長孫氏在京師長安大內的立政殿殯天駕崩了。殿內的太宗皇帝,禁不住心中的哀傷,放聲痛哭起來,這哭聲沒有絲毫的矯飾,確實悲痛至極。

長孫氏在與太宗共同生活的23年中,實在是起到了外人無法代替的作用。那一樁樁,一件件,此時此刻,在太宗的腦海裏曆曆閃現,那一切不能不令哀痛之中的太宗皇帝銘心刻骨。

少年結緣長孫氏嫁給李世民時,正值13歲妙齡。時在大業九年(613),李世民也是一位16歲的翩翩少年。

長孫氏家住長安永興坊。她的祖上是北魏獻文帝第三兄,本來姓拓跋氏,因為祖上在北魏時功勞最大,世襲大人之號,為宗室之長,後來改姓長孫氏。她家是出身代北的名門望族,當時號稱“門傳鍾鼎,家世山河”。她的父親長孫晟,武藝超群,精於騎射,又有奇謀遠略,隋朝時甚得朝廷倚重。她的母親高氏是隋朝刺史高敬德之女,高士廉的妹妹。高士廉是位精通文史的儒雅之士,隋大業中任治禮郎。長孫氏在這樣的家庭中,從小就受到熏染,養成了喜愛讀書的習慣。

據說,還在長孫氏很小的時候,她的伯父長孫熾很折服李世民母親竇氏夫人的見解,就和長孫晟約定日後與李家結為姻親。長孫氏長大後,高士廉便為她選中了李淵的二郎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曆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